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武术素有南北派武功之分。对于两派的起因与形成,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着重就南派武功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形成的历史条件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莆田──南派拳种的发祥地嘉荣莆田素有“文献名邦”和“海滨邹鲁”之称。但莆田也武杰辈出。莆田武杰之多、武风之盛,与蜚声海内外的南少林寺在莆田有密切的关系。经全国历史、武术、宗教、考古界的专家论证:莆田不仅有闻名海内外的南少林寺,而且也是我国东南沿海武术...  相似文献   

3.
岭南地区北依南岭,南傍南海,加上南岭万山叠嶂,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形成了迥异于岭北中原大地的文化特质,发源于此的南派拳系在中国武术中也独树一帜,称之岭南武术文化。文章通过对岭南武术形成的主要因素来阐述岭南文化及它的地域特征对南派武术在形成和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足坛曾经有过南派、北派之分,不外是南派多细腻,北派多粗犷;南派精于短传渗透,北派善打长传冲吊。然而随着中国足球的发展,尤其是职业化浪潮的涌动,这种南北派别机械式的分类越来越显得没有多少价值。北派球队也能把短传配合和个人突破演练得令人眼花缭乱,南派球队也不乏硬朗豪放的北派作风。南北风格的融会贯通已成为必然趋势,一味地秉承某种打法而无意推陈出新,只会走向悲剧的命运。不幸的是,在职业足球蓬勃兴起的今天,济南泰山队和广州太阳神队成了这一理论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一、梅花桩简介。梅花桩是中华武术古老的优秀拳种,也叫梅花拳,属昆仑派。传说,从它产生至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最初以家传方式在民间沿袭,故又有父子拳之称。直到明末清初,才在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流传开来,成为我国北方的一大拳派。广东佛山的梅花桩拳法,是李铭清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从北京带返佛山,才在佛山开花结果的,至今已是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了。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南、北少林武术之间的技术体系及其特点有何共性与差异模糊不清,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通过个案研究,深入分析南、北少林武术各自的风格特点,比较二者的共性与差异,以期通过明晰南、北少林武术技术风格特点来印证南、北少林武术乃同宗异派.  相似文献   

7.
吴越地区是近代武术论著出版的大本营,对武术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一现象必然受其所发生之特定文化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吴越地区武术论著的出版时间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论著种类主要涵盖四类,出版机构以民营和社团为主,出版地则主要集中在上海.而影响吴越武术论著出版的文化因缘是:"国粹主义"精神的影响使"提倡武术不谛是救亡图存的一种有效措施"成为武术思潮的主要观点,促进了传承派和拳理派论著的出版;在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武术在器质和思想层面进行着科学化的调适,推进了西学派和考据派论著的出版;吴越出版业的民间立场,掀起了武术论著出版的浪潮,使武术学术思想与观念在社会中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8.
浙江地方拳内容广博,历史悠久,是古代武术的继续和发展,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适宜南方地理环境所操练的一种南派拳系。浙江资源丰富地处长江下游,历来为兵家争夺之地,民性强悍,武风其盛,随着社会的变革,浙江武术技法的演变受古代军事、政治、杂技,舞蹈等多方面的影响,朝着庞杂为特征的方面发展,但始终继承着武术中的技击方法和强身健体之术,保留着古代武术南派拳种的技击招术和短打技法的基本规范。使流传在浙江各地的拳种,在技法上多以上肢运动为主,劲力突出,闪躲灵  相似文献   

9.
清朝以前,中国武功有门派之别(如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等),没有内家、外家之分.清代以后(据文字记载,应自黄宗羲始),内家、外家之说逐渐流传开来,并由此开始有了褒内家、贬外家的门派高低之争.当代武术界似乎对这种含糊不清的分类方法予以认可,并且,误认为少林武术是外家功夫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高原 《中华武术》2005,(3):15-15
在佛山,南北武术交融荟萃,不同门派的武术交流十分通畅。近十多年来,陈式太极拳受到了佛山群众的欢迎,最热闹时同时有来自陈家沟的十多位大架太极拳师傅在佛山教拳。而陈式小架太极拳虽然2000年才南传佛山,却迅速为佛山人接受,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和佛山兼容的民风。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佛山精武月刊》为例证,从多个侧面窥探精武会所提倡的民族主义与推进武术社会化发展间的联系与矛盾,试理清精武会在应对西方体育入侵与保护民族固有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与影响。以史为鉴,为武术现代化转型提供参考,并且立足于武术文献学之建立,作勇敢尝试,试图达到提倡与支持武术文献学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社区武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社区武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者中女性 多于男性,但男性有增多趋势;中、青年占有比重在增大;武术健身活动正在从城市加速向农村 延伸;参与武术健身的最直接动机是强身健体;人们的武术消费意识增强;活动时间更加机动灵 活;活动内容多元化;武术逐渐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社会武术团体在武术健身中发 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武术活动的开展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史》是我国第一本断代体例的武术史著作。该书按照"宏观把握国家形势"、"中观借鉴体育分期""、微观依据自身发展"的原则,借鉴学术界已有理论成果,将新中国六十年的武术发展分为"新中国武术事业的初创和发展"、"武术在探索、创新中前进"、"挫折中求生存的‘文革’武术"、"历史转变时期的武术发展"、"大幕徐启的武术改革"、"蓬勃发展的中国武术"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独立成章,逻辑清晰、内容详实,是一本值得精读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4.
“校馆合作”是高校体育改革的特色所在,是高校与武馆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是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依托地方特色与武馆“校馆合作”的典型案例为基础,论述了学院与武馆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对人才培养模式践行的理论依据及思路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提出了实施这一模式的四大版块,进而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程,较直观地描述了武术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时代特征,对现代学校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武德:矢志不渝的武术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武德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学、教育学的视角对武术教育思想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武德教育渗透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武德通过"捆绑"于武术技术教学之中,使广大习武者通过技术的磨炼,把"捆绑"于技术之中的伦理道德"知识"变成"共识",把"共识"变成"常识",通过这些日用不知的常识构成控制的权利——武德,从而约束武者的行为规范。这是古今武术教育都没有变化的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7.
咏春拳是传统武术的一支奇葩,已在国内外迅速的发展传播,尤其近几年在影视文化的宣扬下,咏春拳更到了火热的地步,为人们所认识、接受、追捧。在咏春拳的发源地——广东佛山地区,咏春拳以体育课形式进入学校教育的行列,部分中小学及大学相继开设咏春拳课程。基于这一认识,探讨咏春拳在学校的发展就变得现实且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知识是历史过程的积淀物和未来历史的建构物"的知识史视角,开释武术现实问题,剖析文化误读致因,澄清历史变迁脉络,纠正大众认识偏颇,回应武术技击性存续的争议。研究认为:精英知识与大众知识的文化分野,造成了武术研究者和普通民众的认知差异;学界共识难以在公众领域内推进下移,造成了专业研究和公共认识的话语断裂;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变迁,根本性地造成了思想价值观念的冲突隔阂。从知识、文化、认识、思想方面,归结中国武术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1)立足当下的困境与矛盾,存在武术"是什么"的概念分歧问题;(2)着眼历史的发展与源起,存在武术"有什么"的文化误读问题;(3)着力于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存在武术"做什么"的价值旨归问题;(4)落脚于观念澄清与认识纠偏,存在武术"为什么"的哲思缺失问题。提出四点见解:(1)武术概念应建立历史全局观和现代认识论相结合的整体理解,做到深入浅出;(2)武术文化应围绕本质内涵的知识考古进行文化叙事的多维解释,做到具象生动;(3)武术价值应创造转化"救世之患,急人之难"的爱国尚武的传统价值,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练以成人"的当代教育价值,做到育人传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4)武术思想应形成转识成智的生活化的哲学反思,力求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发展历程及栏目设置两方面对《中华武术》杂志自1982年创刊至2009年7月的27年发展脉络作了系统梳理。站在“武术传播内容流变”的角度,将杂志的27年发展历路划分成了四个阶段,即:1982年——1996年:挖掘整理社会武术,推广宣传竞技武术;1997年——1999年: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并行,太极拳渐现峥嵘;2000年——2004年:太极拳法独领风骚,竞技散打一现昙华;2005年——2009年7月:社会武术兴盛,学术版应需而生。并在所划阶段的基础上,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拦目设置情况做了详尽的解析。有助于武术研究者们全面把握《中华武术》杂志的27年发展史。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中国武术的发展也一直处于"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对立中。西方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现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主体记忆的一部分。那么,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审视,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武术在传统和竞技之间的某种均衡发展,或是应该对武术文化精神底线的痛切反省和重新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