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偶然听到某女子打电话:"老公!你再不回来,人家可就要找一个男小姐陪陪喽!"女子的撒娇无可厚非,"男小姐"一词却让我颇感新奇,难道又产生了一个我所不知道的新词?到"百度"网页上一搜,还真的有用例:日薪1000你愿意去做男小姐吗?今日偶然认识一哥们,他问我是否有女朋友,我回答没有,他就问我去做男公关去不,就是男小姐……  相似文献   

2.
《寻根》2012,(5):F0003-F0003
  相似文献   

3.
绿釉男胡佣     
《寻根》2012,(2):F0003-F0003
  相似文献   

4.
初冬的北京景色宜人。来自世界各国的男模特云集北京,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夏蒙2001年Manhunt世界男模大赛”。这是首次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男模大赛。印度选手拉吉夫·辛格在参赛的51位选手中脱颖而出,捧得桂冠。中国选手张伟飚获得亚军。Manhunt世界男模大赛始于1987年,由新加坡metromedia公司演艺总监刘镔澳先生创办,是当前世界上惟一的专业性国际男模赛事。在此之前,所有的模特比赛都是为女性设立的。首届男模大赛经刘镔澳先生精心筹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项赛事为男士用品厂商提供了巨大的广告和宣传商机,随着赞助商及参加者的不断…  相似文献   

5.
王梅 《世界文化》2003,(6):29-30
“男人三十一朵花”,这句中国老话,要是放在好莱坞的话,至少可以往后推个20年。一样的皱纹、一样的白发,长在女人身上叫做老,但长在某些男人身上,那就成了一种叫“味道”的怪东西。这些过了50岁还是风度翩翩的“老男人”,就像经过岁月沉淀的酒,老而弥香。年轻的小伙子们可以说自己帅、酷、英俊,但要论风度,论气派,论身价,还得乖乖地给这些年过50的“老男人”让路。皮尔斯·布鲁斯南———英俊得令女人窒息不愿意也得承认,1953年5WORLDCULTURE月16日出生的皮尔斯·布鲁斯南,到现在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了!著名的《人物杂志》用了近乎肉麻…  相似文献   

6.
正韩国著名公共雕塑艺术家Seo Young Deok创作的雕塑作品,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呈现和代言。他所用的材料只是普通的自行车链条和工业钢件,经过巧妙的焊接组合,即塑造出一个个外形刚毅的都市男子形象,传递出的则是他们面对变幻莫测又错综复杂的城市万象而产生的内心惶惑与无力感。Seo先搭建钢架、塑好形,再把无数废旧的自行车链条与塑形的钢架细密地焊接到一起,雕塑成外表坚毅的男子头像或全身像。这些青壮年的  相似文献   

7.
<正>地球上只要有人类生存,音乐的旋律就不会停息。独树一帜的俄罗斯音乐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达到高峰后,以柴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民族乐派不仅风靡俄罗斯,而且传遍五湖四海。关于俄罗斯古典音乐的辉煌人人皆知,而我们陌生的是当今的俄罗斯流行音乐。由于俄罗斯的娱乐业一直不太发达,相较于欧美的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俄罗斯的流行音乐只在本土和欧洲传播,这使得俄罗斯的流行音乐不被中国大众所熟识,但这并不表示俄罗斯流行音乐发展滞后。俄罗斯在经历了前苏联解体等一系列巨变后,其社会生活也发生  相似文献   

8.
石建刚  朱艳桐 《寻根》2013,(3):25-29
敦煌莫高窟第17窟是张氏归义军时期都僧统洪辩的影窟,在其彩塑写真像的两侧分别绘有着世俗装的侍婢和僧装的侍者,这引起我们对敦煌男僧蓄婢现象的关注。二位后学不揣浅陋,试做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袁兴荣  崔珍康 《寻根》2022,(1):51-53
男婚女嫁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除招婿入赘倒插门之外,女娶男嫁并不多见.但在甘肃陇南康县、武都区、文县接壤地区和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一些地方则存在女娶男嫁的婚俗.在陇南市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习俗类中就有"女娶男嫁".综合文献资料,本文对陇南女娶男嫁这一婚俗现象从文献记载、主要形式等方面做一综合考述.  相似文献   

10.
乔玛与中国     
匈牙利东方语文学者克勒希·乔玛·山道尔(1784—1842)是国际上藏族语言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他一生都怀着去蒙古、西藏和新疆旅行的热情向往,并曾作为第一个匈牙利人来到藏族同胞中间长期生活学习。他的不朽学术业绩揭开了用近代科学方法考察研究藏族语言文化的序幕。乔玛自青年时代起,就为匈牙利的语源和族源问题所萦绕。乔玛相信:在亚洲一定存在着与匈牙利人同出一源的民族。对于后者的语言、历  相似文献   

11.
高罗佩(Dr.Robert H.Van Gulik,1910-1967)是荷兰最负盛名的汉学家。虽然他一生以职业外交官为始终,但由于他发奋钻研,撰写了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各个方面的大量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至今在西方普遍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注意。童年时代的高罗佩是在中国民俗风尚都非常浓郁的印度尼西亚长大的,这使他从小就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12岁回国后,他跟随阿姆斯特丹大学梵文教授、国际闻名的语言学家吴伦佩学习梵文。同  相似文献   

12.
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伏尔泰(1694—1778)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伏尔泰一生中曾两番入狱,几度放逐,因此对现存的法国封建专制深恶痛绝。然而,他对中国和中国的文化思想大加称颂,表达出由衷和强烈的热爱之情,并从中受到很大的影响。伏尔泰始终是以赞扬的态度来评述中国的。他把欧洲人“发现”中国人的文明比作达·伽马和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不论在他的哲学和历史著作,或在文学作品里伏尔泰谈到中国时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编撰的《哲学辞典》中有不少关于中国的条目,介绍康熙、乾隆、中国的理学等等。在他所写的《路易十四时代》、《历史哲学》、《巴比伦公主》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13.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他一生同情、支持中国革命,关注中国进步文艺运动的发展,同时他很喜欢并很了解中国的文化。高尔基从童年和少年时代起,就对中国发生了兴趣。他关心过中国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反帝斗争和八国联军进犯天津与北京事件。高尔基在当年7月曾经写信给作家契何夫:“一同到中国去吗?有一次,在雅尔塔,你说你很想到中国去。一同去吧,我非常想到那儿去,并且打算向某家报纸自荐担任通讯员工作。”他在写信给医生斯烈金的信中,非常重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帝斗争:“要是真正宣战,那我就去。一定去。我认为这次战争具有巨大的意义。……唉!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我要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文明!我要从你们身上  相似文献   

14.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由于他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杰出语言风格和精通叙事艺术,而获得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一生游历世界各国,1941年春,他曾携妻来到炮火连天的中国进行采访,对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深表理解和同情。中国之行,不仅使海明威长久引以自豪,同时对当时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具有特殊意义。反战题材曾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长期的主题。在成为作家之前,他就是出名的战地记者。第一次大战时,他在地中海一带打过仗;后又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又自觉地在这带海域守护达两年时间,帮助美国海军当局侦察和监视德国法西斯的潜艇活动。正当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最  相似文献   

15.
日本平安时期宫廷女官紫式部(978——1015),原姓藤原,是日本文学的光辉代表。她于11世纪初写成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描绘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紫式部写作《源氏物语》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曾广泛吸取了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大量引用中国典籍及汉诗文,而  相似文献   

16.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整整60年的文学生涯都与印度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地统治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紧密相连,始终贯穿着热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泰戈尔和中国有特别密切的关系。他一生的活动对加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随着199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布,又一位大师级作家——萨拉马戈横空出世。许多中国读者还不太熟悉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新得主。但中国的外国文学界,特别是翻译界,对若泽·萨拉马戈并不陌生。因为早在他折桂之前,萨拉马戈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的情缘。现任中国国际广...  相似文献   

18.
罗素与中国     
伯特兰·罗素是本世纪英国声誉最著、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研究及著述以哲学为中心,并广泛地涉及自然与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他一生始终坚持把自己的理论付诸社会实践。1920年,罗素曾来中国讲学访问,传播十月革命真理和现代科学知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深入分析之后曾寄予很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阿底峡(殊胜),又名燃灯(982—1054),是印度佛教改革家。公元1042年,他应当时藏王的邀请到达中国西藏,在藏从事传教、著述、译经等活动达12年,为沟通中国和印度之间文化交往和历史友谊作出了杰出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公元9世纪,汉、藏两地区都达到盛极一时的状态。但至9世纪中叶(841年),西藏地区的佛教却因以郎达玛为代表的贵族豪强势力破坏而一度衰微。经过七八十年,佛教复兴运动才又开始,这就是被称为西藏佛教的后弘期。当时身为虔诚佛教信徒的阿里古格小邦王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史以来从未给任何一个外国人树立过纪念碑。但在1937年,当中国和世界上其它许多国家一起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之际,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修建了国内唯一的一座外国作家纪念碑。纪念碑上的普希金铜像坐落在黄浦江畔的汾阳路上。它的落成意味着对俄国人民的崇敬,正是他们为世界哺育了一位人类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还在皇村中学上学时,那些夏园里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亭台、楼榭、中国式的戏院就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