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鲁迅战斗的一生及其思想发展的道路鲁迅是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国的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忠实的代表者。他所走的道路是和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一致的。他参加了从辛亥革命启蒙直至抗日战争发动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把自己一生创造性的劳动,都供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鲁迅的著述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斗争,并且有力地影响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鲁迅精神集中地表现了中国劳动人  相似文献   

2.
文章指出《默契·融合·超越》一书研究视野独特、阐述评说缜密,它掌握和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材料,而从政治、文化思想两个方面对毛泽东与鲁迅的比较研究更在学术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不同的语境中对鲁迅有过许多不同的言说。这些话语往往取决于两个不同的方面:政治因素与私人因素。前者往往基于特定环境下的政治运作的需要;后者则出于作为读者的言说者个人对作为作者的鲁迅及其作品的某种私人情愫。这两个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毛泽东话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化思想是鲁迅贯彻始终的思想主线。他以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的为背景内审外察,揭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内容和方法;他紧紧抓住“国民性”这个“根基”问题,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新性格的主张;他本着深邃、冷静的思维,向我们展示了一条中国进步之路、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5.
6.
革命传统教育要因时而化、因事而进、因势而新地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系统推进;立足课堂主渠道,学科融合、整体推进;丰富教育形式,融入实践、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全员参与、长效推进,充分发挥革命精神铸魂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鲁迅及其作品,其中蕴涵了丰厚的哲学思想。鲁迅的学作品是形象的哲学,其发人深省的构思,无不表达着唯物辩证法的深邃哲思。  相似文献   

8.
1927年以后,"革命"是鲁迅张扬其左翼选择的一个关键词。"革命"一词在鲁迅的笔下,往往由"社会改革"、"文明进步"、"不满现状"、"破坏旧制"等一系列在历史时间和道德指涉诸方面均宽泛模糊的短语所限定和解释,其表现在人,则往往与"改革"、"战斗"、"抗争"等词语相连结和替换。追求改革、革新的历史和人生态度为鲁迅左翼选择之精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1 消除感情的隔膜 目前,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存在畏惧心理.他们称学习鲁迅文章为语文学习的三怕之一.原因之一首先就是教材所选的文章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再加上鲁迅思想的深邃,剖析的深刻、冷峻和严肃,读起来确实费劲;再加上长期以来,教学中过于实用主义地把杂文中的激烈观点以及政治生活的色彩标贴在人物形象上,忽略了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对这些课文产生厌倦甚至排斥心理.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概述1925年5月以前鲁迅杂文写作全貌的前提下,结合鲁迅其他体裁的创作和人生遭际,探究了鲁迅自1900年代初期至1920年代中期在“杂文”写作方面几经跌宕的原由和各阶段杂文作品的形式及主题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1.
尹季 《培训与研究》2001,18(5):12-14
"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在早期,他十分推崇文艺的"立人"功能,盼望精英救国;大革命失败后,鲁迅将目光转向广大民众,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更加尖锐的批判.鲁迅一生所做的努力,落脚点在于"立人",经历了空想--绝望--看到希望这段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政治化内涵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因素,是对一个作家为文学发展所做的独特而卓越贡献的肯定。没有时代政治潮流的作用力,就很难产生鲁迅这样具有时代影响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30年代,"归化"成为翻译的主流之际,鲁迅却与主流背道而驰,由原来的"归化"转为选择"异化"作为自己的翻译策略。鲁迅的选择绝非偶然,是其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因素影响着他对翻译策略的转变与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李敖嘲骂鲁迅写的都是“烂文章”,这既不文明,也违背事实。鲁迅毕生思索中华民族历史与未来的命运,他在观察与分析问题时,都衡量它是有益抑或损害广大民众的生存状态。李敖许多对鲁迅莫须有的指责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无知和自我炫耀。希望他回想自己青年时代曾经表现出来的正义感和英勇的气概,痛下决心改变这些不良的作风。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一项说服教育与启发引导性的工作。在新时期,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基层接地气,更好的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在文中,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抓出实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我国倡导并实践美育的先驱者之一,对我国美育理论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从美育的本质、作用和实施途径三个角度分析了鲁迅的美育思想.鲁迅认为美育的本质就是"以娱人情";其作用是"不期之成果",能培养美感,陶冶情操,传播知识,辅助道德建设;美的创造是实施美育的前提,还要通过建设、保存和研究三个层次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生前和身后的数十年中 ,鲁迅一方面受到许多人的衷心热爱 ,另一方面又被某些人所拒绝 ,甚至攻击。这是为什么 ?廓清这一问题 ,对于正确评价鲁迅的思想、精神和品质 ,对于认识中国社会和社会意识 ,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9.
现代史上的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一个革命旗手,而鲁迅文学与革命的结合是在广州时期形成的。与在北京、厦门和上海时期不同之处在于:鲁迅在广州时期一方面观察着广州的革命形势、近距离接触革命组织团体、革命青年;一方面审视自身的革命意识,提升对国民政府和革命本质的认知,终于在短暂的广州时期实现了革命文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