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2528张衡<西京赋>李善注写卷抄于唐高宗朝长安弘济寺,其时李善尚未辞世,对于<文选>李善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故一百年来校勘论著甚多.然所校未尽者,或校而可商者,亦复不少.本文修订补充了6条校勘意见.  相似文献   

2.
《泽州府志》历经明清两朝编修,可称为地方志之精品。但其仍有考证不精,误收,错收、应收未收者居多,且收录书名缺乏精校。故本文以《泽州府志卷四十三·经籍目》(明—清)部分为研究对象,今取良史、通志诸书以考辨之,去伪存真,对其进行校、补。  相似文献   

3.
余区翻阅唐代载记,每每发现《登科记考》未载,岑仲勉《登科记考订补》及施子愉《登科记考补正》均未补的进<><>士与明经及第者,略述如次。张钦敬 《全唐诗》卷录存其《洛出书》首。网络版《全唐诗》()在其名下《校》 7801http://www.cgz.com.cn云:“《全唐文》卷四○一小传云:‘钦敬,开元时擢进士第。’”张何《全唐诗》卷录存其《织鸟》首。网络版《全唐诗》()《校》云:“《全唐文》 7821http://www.cgz.com.cn卷四五七小传云:‘何,大历中进士。’”郑昉 《全唐诗》卷录存其《人不易知》首。网络版《全唐诗》()《校》云…  相似文献   

4.
目前《明史》最好的版本当属中华书局点校木,它几乎于每卷之后都附有校勘记,对研究明史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不足的是,其校勘记尚存在校勘未尽、失校误字等缺憾,本文特举其四十五例试作匡补。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集》卷四所载《降魔变文》,由王重民先生根据六种敦煌写本校录。其后徐震堮先生《敦煌变文集?遣拐芳啊对俨埂?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及附录《〈敦煌变文集〉校记录略》,又续加补校。笔者再为摭拾若干条,以为续貂。《变文集》校记引丁卷异文有须改正者,一并附焉。引文出自《敦煌变文集》者,但标页码,不赘书名。  相似文献   

6.
朱大星 《家教指南》2004,(6):103-105
敦煌所出<文子>写本,凡7个卷号.其优于今本者多有,讹误也在所难免,可谓瑕瑜互见.持与今本相校,或可得其真.今以敦煌本<文子>为底本,勘以传本<文子>多种,得札记若干.  相似文献   

7.
黄征 《家教指南》2007,(6):82-89
敦煌本P.2160残卷,内容为<摩诃摩耶经>卷上,陈至德四年(586)十二月十五日菩萨戒弟子彭普信出资抄写,也有可能他就是抄写者.本文考证了该卷的有关情况,并逐字校录,酌加注释,以供佛教研究者与书法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全唐文》卷361—371,共11卷,作者计70人,其中,27人的小传不误,10人小传因材料出处无征而未校,本文所校考者(含考补)33人。李蒙(卷361)原小传云:开元五年进士。按:李蒙,两《唐书》无传。小传所述乃本李冗《独异志》,可从。[附考]《登科记考》卷五引《广异记》云:“陇西李捎云……明年上已,与李蒙、裴士南、梁裒等十  相似文献   

9.
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收编<稽神录>六卷,拾遗一卷,补遗一卷.其中存在一些校勘错误,摘录误校及标点错误十一条于此,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0.
刘芬 《文教资料》2014,(30):72-73
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中,佛经写卷占了很大一部分,《大正藏》是目前学术界广为运用并且比较完备的中文大藏经,然而由于《大正藏》出版年代较早,没有充分利用敦煌写卷,虽经多年连续增补修订,依然因其校异不校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经文的理解。本文选取《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有明确纪年的佛经写卷,对校《大正藏》中相应内容,从文字学的角度比勘异文,并对其异文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元遗山诗集》的校勘,前人已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当今学界前辈山西大学姚奠中先生主持点校的《元好问全集》,用力最勤,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在协助狄宝心老师进行《元遗山诗集编年校注》时,发现其校勘、标点方面有一些问题,现试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元好问全集》增订本进行订误补缺,以期再版时斟酌修改。文章分为校勘和标点两个部分,其中,校勘部分列校记错误3条;沿底本而误者8条;因他本而误者25条;因形似而讹8条;其他讹误13条;关于径改原本文字的问题6条。标点方面有4条。  相似文献   

12.
乾嘉时期,段玉裁和顾广圻在文献校勘问题上产生了一场影响很大的争论,顾广圻主张“不校校之”,段玉裁主张“定底本之是非与定立说之是非”。关于这场争论,后世或是段而非顾,或是顾而非段;或认为是吴、皖两派校勘家的门户之争,或认为是对校、理校的校勘方法之争。实际上,段、顾之争只是方法论上的不同,并没有对立性的分歧,不能断然当成是吴、皖两派校勘家之间的对立。段玉裁“定底本之是非”的原则顾广圻也在用,顾广圻“不校校之”的理论段玉裁也是认同的。段、顾之争直接推动了清代校勘学理论的发展,卢文招的“两通者但注其下”的原则,王引之的“三改三不改”论,都是这场争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南齐书》由我国著名史学家王仲荦先生进行了校点。点校本广参了《南齐书》的众多版本、相关历史著作以及前人的校勘成果,成为目前所见到的最具学术价值的本子。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南齐书》在校点上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南齐书》校点上的遗留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苴漏补缺。  相似文献   

14.
宋端平本《楚辞集注》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楚辞》最古最完整的一个刻本,有着极为重要的文献校勘价值,备受历代学者的重视与肯定。然而白玉微瑕,在所难免,笔者在整理研究学校图书馆楚辞类古籍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了该书校勘部分的三处疑误,因此特撰文提出个人的商补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陈奂《诗毛氏传疏》中的校勘内容主要包括校正《毛传》中的讹文、夺文和衍文;还兼及校正其他书籍的错误。就校勘方法而言,陈氏运用的校勘方法主要是“以传校传、以诗校诗、诗传笺互校”,同时以材料为依据,归纳汇证,融音韵、文字、训诂于校勘之中,多角度地进行理校。  相似文献   

16.
<商君书校>一书,以其校勘的精审、方法的缜密见长.著者淹博通贯,小学根底扎实,且熟谙于朴学家校治古书之法,因而在校勘的实践中应付裕如,左右逢源.在校勘上搜罗宏富,征引广博,在指出诸本文字差异的同时,抉择按断,兼下己意.不盲从古本或善本,敢于大胆发疑,刊改漏失,补苴未备,提出了若干具有创造性的新见解.校勘文字,大胆审慎,...  相似文献   

17.
段玉裁之所以提出定"底本是非"和"义理是非"的校勘理论,源于其疑经辨伪思想及对经籍致误因素的认识。他以小学治经史,以考核求义理,在校勘中注重从"义"出发,寻本探源,并综合运用多种校勘方法,在经籍校勘上有杰出的成就。但其思想受时代及各种因素局限,段玉裁也有轻断臆改之弊,对此应客观对待。  相似文献   

18.
彝文古籍整理是指对中国古代彝文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工作,便于现代人阅读。当前,彝文古籍整理面临着辨伪、校勘、版本鉴定困难,整理手段落后,内容整理和创发性整理薄弱,彝文古书诊释量大,彝文古籍修复人才奇缺等诸多困难。彝文古籍的特点,决定了其整理的主要方法和工序与汉文古籍整理不尽相同,如标注国际音标、翻译等方法是汉文古籍整理所不具有的。  相似文献   

19.
会通为张舜徽校雠学的显著特征.虽然张氏关于校雠学的一些观点存在偏激,但其会通的校雠学在古文献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扬雄集》明确以"集"命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编撰应始于魏晋。严可均《全汉文》本,为现今《扬雄集校注》的底本,也是目前为止最完善的古本。《扬雄集》的传本在篇章目次和正文文字方面均存在差异。对于《扬雄集》版本系统的梳理及对比,为校勘整理该集在选择底本和校本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