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两千年前的西汉为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建立了太学,自始至终太学生们的命运就注定与政治不可分。太学是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官方正式办学。西汉政府在学生的来源、待遇、出路以及学习内容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太学的教学组织以及太学生的学习方式、课余生活等都极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两千年前的西汉为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建立了太学,自始至终太学生们的命运就注定与政治不可分.太学是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官方正式办学.西汉政府在学生的来源、待遇、出路以及学习内容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太学的教学组织以及太学生的学习方式、课余生活等都极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元朔五年,汉武帝为培养和选拔统治人才创立了太学。从史料记载看,太学至少在汉宣帝时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校舍。太学的教授全由今文经博士担任,所授内容也全是居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大学面向全社会招收有志青年,许多出身贫寒的年青人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跻身于朝廷的高官显宦之列。太学不仅为朝廷培养、选拔了大批人才,充实了官僚队伍,对两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乃至学术史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严红 《衡水学院学报》2008,10(3):109-111
和前代相比,宋代的太学教育制度有了很大的创新。在日常教学中,宋政府运用竞争机制,运用政治和经济等手段,严格地对太学生进行升迁管理。同时,也注重对太学教师的选拔和任用,优胜劣汰。这种竞争机制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很大。  相似文献   

5.
古代明堂、太学混而不分,这对后世的封建教育影响甚深。本文针对学术界关于汉武帝建立太学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进行了初步的论证。文章继而从王莽与汉代太学开始的官方教育的不同评价入手,对封建教育的政治工具性、学术独断与僵化、思想保守与禁锢进行了剖析,并对其历史上的负面影响作了批判。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 ,认识高等教育 ,就必须把具体的高等教育现象放在具体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本文引用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概况、学术自由、办学自主以及学生学习生活与正义斗争等方面的一些事例来说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王辉 《教师》2012,(22):24-25
在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发展史上,宋代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逐步形成了以中央太学、国子监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性官学系统;  相似文献   

8.
东汉后期的游学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游学动机的变化、游学目的地的转移和师生关系的转变上。东汉后期的游学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游学活动促进了学术扩散,增强了各地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其次,形成了崇尚名节的社会风气;最后,东汉后期的游学活动助长了“清议”之风,并深刻地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相似文献   

9.
国家意志、太学传统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回应西方的冲击,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有用之士,晚清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变革传统教育,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京师大学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晚清新政的产物,京师大学堂“为国养士”的特殊定位,使之既渗透着鲜明的国家意志,又与传统太学精神血肉相连,从而形成了渴望进入现行体制参与现实政治、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0.
南宋后期,太学生沉浮于残酷激烈的党争之中,其群体心态逐步呈现出谨小慎微、自信积极、高傲强横最终妥协唯诺这一由低变高再转低的心理动态图。太学生群体心态的变化固然与太学生"群体的斗争"、党争双方的笼络和利用、学校"公论"的政治影响力密切相关,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宋季士风衰败的社会大背景下太学生群体的蜕化与分化。  相似文献   

11.
汉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可能源于某家作品(如楚辞或荀赋),也不是从某一种文体里演变而来,它应是多源且逐渐融汇而成的。从汉赋的创作主体及其社会效用来考察,它起源于春秋“行人之官”赋诗言志、战国纵横家之说辞;从文体本身所蕴涵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考察,《诗经》及其诗教的美刺原则影响着汉赋的创作情绪;而汉赋的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则大源于《楚辞》及战国诸子文章。  相似文献   

12.
明代翰林院作为执掌文化教育事业的机构,不仅负责明代的科举考试,还掌管着庶吉士和内书堂的教习。明代翰林院还是国家大型修书工程的主要承担者,他负有明确的文献典籍修撰、编辑和整理责任。明代翰林院对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编纂整理为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东汉前期儒学的空前兴盛,班氏世代业儒的家学及贵族官僚家庭的严格家训,为班昭学业的取养和她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客观条件;她中年以后政治地位的显著提高,使她的利害得失与统治者的政治命运紧密关连,与统治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因而,她全然认同了践踏女性人格、权益的封建纲常礼教,而编拟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贯彻这种礼教的“妇德”教材——《女诫》,客观上为封建礼教的传播推波助澜,给中国传统社会妇女的命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代私学教育发展迅速,办学类型多样化,分初、中、高三级;教学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化知识还有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汉代私学教育与官学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经学传播、完善教育体系、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今教育特别是私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汉关中学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关中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经学人物与经学作。从区域化的角度论述了“关中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关中学派”对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太学教育主体的太学师生,是汉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两汉时期的文化与教育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地区求学风气与求学条件有一定的联系,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成为人文荟萃之地。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内化过程是由接受对象、接受信息、内化践行环境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构成。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价值取向、意志品格决定着其价值观的接受倾向及内化的过程。内化践行环境具有验证、巩固或改变原有的价值观的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价值观理论创新与现实的贯通性、确立大学生内化践行的真实参照系和导向标,以增强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繁盛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民族个性特点形成初步定型时期。这与汉代推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武帝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学——太学,完成了从乡村到京都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官吏的职官教育、军队教育、边疆地区教育以及全社会教化,完成了全社会全民族的思想统一,形成了统一稳定的民族心理,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汉代地方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西汉时期是地方教育的形成阶段,以汉平帝元始三年立学官为标志,说明地方官办教育正式确立;东汉时期,地方官办教育在地方官的重视下无论在边域抑或在内地都发展起来。郡文学及其属员承担着地方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胎教在汉代受到极大的重视,对“本始”状态的关注、对感应观念的强调和对婴儿疾病的警惕是汉代重视胎教的原因;在实施胎教过程中对孕妇本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规定,对她的饮食提出许多禁忌是汉代实行胎教的具体措施;礼在汉代社会的普及,信仰对胎教的影响,以及汉代思想家对西周初年历史的理想化是汉代胎教政策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气息。汉代胎教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