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为我们今天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申报》的资料分析,来透视甲午中日战争前国民的主要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5,(9):87-92
《申报》是中国近代具有相当影响的报刊,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其报道内容除中日双方战场交战情况之外,还对战争期间日本国内的诸多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主要包括日本国内的军备情况、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情况,日本国内的社会乱象和存在的弊端等情况、以及寓居日本的中国侨民情况等。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集中报道和关注日本国内的情况。这些资料非常珍贵,对我们从多维的视角,系统、深入的研究了解甲午战争期间的日本以及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2003年3月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这样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破产”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谓彻底失败”,那么洋务运动真的是到甲午中日战争就“彻底失败”了吗?我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不能等同于洋务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胡勇 《四川教育》2008,(11):43-43
案例:《明治维新》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画面、《马关条约》部分条款和“南京大屠杀”画面。观看后,师请学生谈感受。  相似文献   

5.
《申报》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并有重要影响的报刊,对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情况以及条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和评论,通过这些报刊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学术界了解当时中国社会对《马关条约》的认识和《申报》的舆论价值取向,深入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设计思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教科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三个子目之间因果相连,《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后果,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一个诱因。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戊戌变法。《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也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7.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这段历史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教师只有在课前选择性地阅读与《甲午中日战争》课标内容要求相关的学术成果,才能深刻理解这一课程内容。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过程复杂,影响深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马关条约》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透过历史细节深度认知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分析激活学生的思维,升华其情感认知。  相似文献   

8.
《东方兵事纪略》向为治甲午中日战争史的学者所推崇,这部书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一年多即编纂完成。姚锡光因为不满英国人林乐知、蔡尔康撰辑的《中日战纪本末》体例、剪裁、叙事方式和议论风格,故从1896年5月开始即有意搜集公私档案、函牘、日记、口述史史料,撰成全面反映甲午战争全过程的史书。  相似文献   

9.
济南惨案是民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申报》作为民间报刊舆论的代表,在惨案发生之后,连续报道国内外对该案的反应和中日双方的交涉过程,也对该案发表意见,表明态度,担当起影响和疏导国民外交的作用。通过对《申报》时评的整理和研究,我们能从另一角度了解济南惨案发生后报刊舆论对国民外交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申报》舆论的分析,有利于透视《马关条约》签订前后中国国民心态的变化:不承认甲午战争的失败,对战争的结局抱有明显的侥幸心理;对俄国等西方列强对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割地的干涉,抱有很高的期望心理;反思洋务运动、反省中国强烈的图变心理;关注西方国家的全面改革的开放心理。  相似文献   

11.
从1874年《申报》有关日军入侵台湾的“论说”文章中,可以看出,在对日本的警惕、对日本出兵台湾的动机和借口以及对台湾事件的态度等方面,《申报》坚持独立舆论,与官方有不同声音。但在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时,《申报》与政府保持基本一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爱国精神和正义感。《申报》之独立舆论及其特征,对于研究近代中日两国相互认知、中国人的日本观及其变迁,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抗战爆发前夕,《申报》派员访问延安,并认为中共是"国难深重中的一线曙光"。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申报》高度称赞,认为成功原因在于"跟民众密切联合"。上海沦陷之后,《申报》顶住日本侵略者的压力,宣传中共,宣传抗日,并以停刊回应侵略者的新闻检查。《申报》对于中共的正面报道和评说,表明了《申报》作为非官方媒体对中共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的认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打乱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计划,延缓了德日法西斯的勾结;粉碎了日本"北上"进攻苏联的企图,支援了苏联人民的抗德卫国战争;迫使日本法西斯背着沉重的包袱发动太平洋战争,减轻了英、美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为"先欧后亚"战略原则的最终实现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于战争的思考,首先涉及的便是战争的原动力的问题.20世纪30、40年代,日本之所以能够发动那样一场旷日持久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是与日本国内民众的倾力支持分不开的,而这又是由于日本政府长期推行军国主义愚民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日本新世纪文学与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但是其主题既不是反对侵略战争,也不是反对战败,而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整个世界大战进行反思,描写战争的残酷,战时经济困乏以及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感情扭曲等的心理创伤。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反战、厌战的思想意识,其中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与作家的个人体验密切相关。日本反战文学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战争的揭露,二是对核战争的反对。纵观日本二战后的文坛,无论从数量上或质量上说,这一意义上的反战文学一直占主导地位。日本新世纪文学是从反战文学起步的。但是也毋庸讳言,由于战前的错误教育和舆论导向,日本人和日本作家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的认识和态度不尽一致,所以日本当代反战文学并不是清一色的反对侵略战争的文学,也存在打着反战的旗号为军国主义分子招魂和美化侵略战争的所谓反战文学。二者针锋相对、壁垒分明。,我们期待着日本作家能从加害者的角度,从整体上,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探讨和剖析这场浩劫的内在原因;如能对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给予必要的批判,将具有更加发人深省的影响和巨大推动力量。倘若如此。这必将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福音。  相似文献   

16.
日本佛教的战争责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以净土真宗东、西本愿寺为首的日本佛教各教派追随日本政府对华侵略、在中国各地开教立寺,传教布道,在宗教输出的同时,从甲午战争经八国联军战争、日俄战争、武装干涉西伯利亚战争、直至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均配合日本的军事侵略进行了诸如派遣随军使、战场布道、鼓励杀人甚至直接上战场参与进入南京的战争等大量的侵略活动。自古以来的“镇护国家”、“王法为本”的“入世”、“附政”精神传统成为其处理与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始终与政府的侵略国策紧紧地绑在一起,充分显示了政教一体的特征。其重大的战争责任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17.
在从内战到抗战战略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红军逐渐形成了持久抗战和联合白军等重要的理论策略,时为中共总负责人的张闻天对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共领袖集团中,张闻天首先于1935年12月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明确论断,并对持久战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1936年9月他发表的《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是较早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持久抗战理论的专,早于彭德怀、周恩来的同类章,也早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与此同时,还在中央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的1935年10-11月,张闻天即提出,中共要将国内战争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就要加强白军工作。当时,张闻天正确地将联合张学良东北军、杨虎城西北军作为白军工作的重点,积极推动西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实现及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局面的形成;在张闻天的直接领导下,对其他各实力派的联合工作也迅速展开,为民族抗战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申报》在它存在的近80年里,正是国内外的“多事之秋”,它是记载、反映和评说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部和现代历史的全部的唯一的一张报纸。文章分析了《申报》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沿革,并着重从《申报》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等方面论述了《申报》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空军力量的薄弱是中国抗战处于防御、退却的被动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根据中外文资料,尤其是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辑的资料,考察中国空军力量的消长过程,客观评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空战,指出中国空军战胜日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大规模的工厂内迁 ,从经济上支持了中国持久抗战 ,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经济布局向合理化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