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系统,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在辐射工作单位、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安全许可、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该系统有效规范了我国核技术利用监督管理,提高了辐射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核技术应用开发”项目由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组织实施,项目旨在通过攻关,提高核技术在公共安全、工业、农业领域中应用的总体水平和经济效益,使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物质探测与诱变育种技术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开发出一些可以实现产业化的新产品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王冶 《科技风》2012,(20):8
核伦理是极富时代特征的科技伦理新名词,它集中体现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建设的冲突与矛盾。核科学与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加剧了人类战争的惨烈程度,以及核工业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使得核技术陷入伦理道德的两难境地。从人类整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核武器是不道德的,而和平利用则是核技术发展的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4.
王兴成 《百科知识》1994,(12):12-13
当今,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核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正在逐步应用于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领域,成为驱动现代大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近代农业,是在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形成的。本世纪中叶高新技术兴起,并迅速向农业领域广泛转移,使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
检查隐藏的武器、炸药、毒品、私货与战场遗留的地雷是急需的,困难的工作。由于检查对象千变万化,一般又要求检查速度快而准,既要有极小的漏报率,又要有不大的误报率,任务是很艰巨的,没有一个万能的方法与技术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往往要综合使用若干种方法与装置,甚至设立一、二、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快速普查,对于一些不能确定的对象转入第二道防线,做“慢工出细活”的检查,必要时再转入第三道防线。  相似文献   

6.
我是从事动物农业方面的研究和教学的一位老师。动物农业具体说就是畜牧业,畜牧业里研究的范围是很广的,我比较侧重在遗传育种方面,所以我想谈一下关于二十一世纪动物农业在遗传育种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规划建设的"核技术利用在线监控平台"的建设背景、设计思路、功能、重点监控内容等进行了介绍,论述核技术利用在线监控是强化核技术利用安全监管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7):F0003-F0003
孙汉城,研究员。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即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工作。师从何泽慧研制核乳胶。先后从事核辐射探测、中子物理、轻核反应、三体反应、中微子物理、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曾任该院核物理所副所长、核技术应用所所长。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学     
藤三七不同栽培模式试验;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利用SSR标记对甘蓝型黄籽油莱贵油519杂种纯度鉴定;辽宁省小麦新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综合分析评价;武汉市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再生稻源库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不同小麦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2400~2500MHz、中心波长为122mm的微波对固氮微生物培养液进行辐照处理。利用特定波长的微波对某些特定DNA片段的诱变作用,诱发固氮菌株固氮能力的变异。以无氮培养基筛选突变株并进行菌株固氮酶活性的测定,通过对突变株的多代定向选择,选育出固氮能力强于原始株的稳定高效突变株。与紫外线诱变、化学诱变等诱变方式相比较,具有安全清洁、设备简单、廉价高效的特点,可以提高固氮微生物的育种效率和降低育种成本。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农林院校园艺专业学生培养的特点以及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实践和体会,对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工作提出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12.
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草地退化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论述了生态系统管理、草场退化、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现存的生态问题和急需开展的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人口负荷研究   总被引:112,自引:6,他引:112  
在综述了前人对农牧交错带的认识后,给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和区域界线;认为土地利用结构的农牧交错性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双重影响的结果,其空间格局有6 种区域组合类型;随着人口负荷的加大,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保证这一地带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错带研究中的现代生态学前沿问题   总被引:128,自引:4,他引:128  
程序 《资源科学》1999,21(5):1-8
在回顾了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定义、起源、历史变迁及生态景观的独特性及在农业上的重要地位后,初步总结了在此带内几十年来的治理和研究的经验教训。其主要问题是支撑性基础研究不足以及缺乏跨学科的综合与合成。针对国际上现代生态学的动向和研究前沿,提出了加强农牧交错带基础性研究的4 个领域,并对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刍议。  相似文献   

15.
北方高寒兰干旱农牧交错带资源环境障碍与农牧生产力开发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高寒干旱、土瘠地薄的生态环境与乏力的社会投入,使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面临生态恶化、粮草短缺、经济贫困三大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区域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后,提出了通过农田增施化肥,草地人工栽培开发土地资源初级生产潜力;面临温带市场发展蔬菜生产,开发区域冷凉资源生产潜力的关键技术。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区域农牧业发展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其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影响机制与模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周广胜 《资源科学》1999,21(5):46-52
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全球变化的反应及其反馈作用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最终研究目标。农牧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牧交错带地区农牧业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立农牧业地区生产力的预测模型,给出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农牧业生产力的变化图景,找出应对的策略与途径,不仅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该地区的植物生产力,促进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特别是占国土面积超1/2的干旱、半干旱区与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示范作用。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中国关于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拟注重以陆地样带研究为手段,以农牧交错带为研究核心进行各学科计划间的交叉与集成,提出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农牧交错带的畜牧业在国家的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对科技的需求强烈,应加强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蔡云龙 《资源科学》1999,21(5):37-41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让退化土地自然恢复的思路已不切实际,必须通过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生态重建。这种研究与国际喀斯特环境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土地利用优化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一致。进一步的研究需要解决生态重建的一系列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平原,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黄淮海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等多沙性河流冲积而成,历史上长期面临旱、涝、盐碱、风沙等农业生产问题。在此背景下,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熊毅院士为首的研究队伍,于1963年进驻黄淮海平原,创建了"井灌井排"治理盐碱的核心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为主的研究队伍再次会聚封丘,开展治理旱涝灾害和改良低产土壤工作,并由此建立了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简称"封丘站")。自建站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部和中科院等大力支持下,以封丘站为野外基地,国内科研人员联合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技术研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揭示了潮土障碍形成机制和土壤质量演变规律,解析了土壤有机质的周转规律和土壤结构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土壤地力定向培育的对策;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创建了土壤地力培育和大面积均衡增产栽培技术,并在河南省20多个粮食生产重点县示范推广。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研发了道地金银花和树莓规范化、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建立了"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同步辐射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步辐射是一种先进光源,其应用具有很高的现代科技融合性和集成性,因此同步辐射装置的建立为几乎所有的前沿科技研究提供了一个先进的、不可替代的实验平台。本文简要介绍了同步辐射装置发展的历史、现状、应用和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以及在纳米科技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