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之间书籍的交流源远流长,各期的特点不尽相同。从书籍流播的途径、载体以及种类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日本不同时期文明程度的差异性以及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取向性。从《蔗轩日录》中记载的大量中日汉籍交流的资料表明,遣明使是明代中日书籍交流的主要担当者,官方赐予、友人馈赠以及少量的物物交换是当时书籍的主要来源;儒书、医书等是书籍交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日本入华僧人与中日图书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松川事件"是建国初期中日关系中一件能反映两国民间交流的典型案件,其中所体现的交流途径,如抗议日本政府对工人的迫害、为日本被捕民众捐款、与日本民众之间的书信往来、中日两国间互访,都为以后中国的外交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冀振武 《出版史料》2005,(1):120-125
一、清代以前故实中日两国书籍的交流不仅历史悠久,其规模和领域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史上都是罕见的。据传秦代徐福东渡日本,带去的书籍中就有《百工技艺》一书。随着海上交通的逐渐发展,汉魏两朝和倭国(日本)的交往增多。公元57年(东汉建武中元二年)日本派使节来中国,汉光武帝赠以印绶,3世纪末,陈寿的《三国志·魏志》上详细记载了2世纪末至3世纪初的日本政治、经济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全唐诗》里,出现了一批唐代诗人、政客与日本遣唐使之间的诗歌交流而留存下来的诗作,在这些特殊的诗作里,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记载着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政治交流和民众的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6.
在中日近代化的进程中,两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本文从文化视角分析造成发展道路差异的原因,揭示了导致清朝官僚帝国与日本资本主义崛起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中日两国青年的媒体使用现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日本经济新闻社合作,在中日两国开展了一次网络联合调查。本文公布了本次调查的部分结果,包括中日两国青年媒体使用时间、媒体接触偏好、新闻获知渠道、媒体印象和媒体信赖度等。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互联网和手机的依赖度高于日本青年。同时,中国青年对于互联网信息过分信赖,容易出现盲从倾向。  相似文献   

8.
1997年7月,收到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新闻出版署计划财务司编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下文简称中国出版统计),同时日本朋友恰好给我寄来一本1997年4月25日出版、日本全国出版协会、出版科学研究所编的(1997出版指标年报)(下文简称日本出版统计)。我以这两本书为根据,对中日两国的出版统计工作作了一番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依晴 《兰台世界》2012,(27):56-57
李贽是我国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他不但在文学研究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在学术探索中标新立异、独具匠心,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成就,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知名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对著名舞蹈家安叱奴对促进中乌两国舞蹈交流及深刻影响进行探析。首先,论述隋唐《九部乐》和《十部乐》里的"胡舞"元素,引出安叱奴的促进作用与影响;其次,进一步就安叱奴对促进中乌两国舞蹈交流及深刻影响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日综合国力的扭转和国际形势变化,两国回到中日邦交正常化初期的友好状况已经很困难。但长期来看,到中国综合国力超过日本,并且日本人习惯了这种状态时,中日关系就会缓和  相似文献   

12.
王木 《湖北档案》2013,(11):29-36
1894年7月25日,天气晴朗,朝鲜牙山附近海域风平浪静。受雇于清政府、满载着1100多名清军官兵和辎重的英国怡和洋行商船高升号,从天津大沽口出发已经两天了,此时几乎已能看到目的地的海岸。突然,日本海军巡洋舰浪速号不期而至。在中日两国尚未宣战的情况下,浪速号向毫无武装的高升号发射了鱼雷。遭到攻击的高升号迅速下沉,除少数人获救外,船上800多名清军和船员葬身大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升号事件"。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出版交流经过三个阶段,发展至今日已经呈现图书贸易和版权贸易逐年增长、贸易逆差依然较大的现状,为了促进对日出版贸易,中国政府采取了构建法律框架、政策扶植、书展搭台、境外设点等措施,同时出版主体也要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增强自身灵活性,适应市场需求。未来中日出版交流可以在数字出版、动漫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合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初,因美国卷入而扩大化的朝鲜战争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战略格局。同时,这场战争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中、日两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可能当时连美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有意无意间给了中国和日本发展本国的航空工业各打了一针兴奋剂。当然,在承受这针兴奋剂时,中、日两国的心态有着迥异的反差,前者是被迫的,而后者则是梦寐以求的。自此以后,两个体质差异巨大的国家间各自埋头于本国的航空工业,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两国航空工业的成就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理性和客观地评价中日两国在55年间取得的成果对于关心两国军事航空技术的人们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一口气读完了《与中国媒体打交道的方法——现役外交官第一线的报告》一书,作者井出敬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立刻从google查阅他的资料,与之相符合的有10300项。  相似文献   

16.
崔保国 《新闻记者》2008,(12):50-50
一为了把握和了解中日两国青年使用媒体的情况,清华大学、东京大学和日本经济新闻社在奥运期间开展了一次联合调查。这次调查通过互联网进行定量抽样,分别选择了北京、上海、东京、大阪的1200名年龄在20—29岁的中日青年作为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17.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是近代日本侵华的开端,不仅对近代中日关系,而且对东亚政局带来重要影响,故备受学术界关注。这一事件以中日《北京专条》的签订结束,对该条约的相关论述,学术界大多集中于中日双方,而对英国与《北京专条》的签订关注较  相似文献   

18.
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俞樾,一生孜孜不倦,著述颇丰,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同时,他对当时的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由于日本德川幕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日两国的交往仅限于每年定期在长崎进行的贸易,并且,所有进出口的工作都由中国商人负责。1853年,日本在美国的逼迫下打开国门。1859年,由幕府垄断的对外贸易体制也被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外国商人在各开放港口(横滨、长崎、函馆)进行的租界贸易。由于租界贸易中的出口业务都由外国商人完成,  相似文献   

20.
王莲英 《兰台世界》2012,(12):61-62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是《马关条约》的延续,张荫桓接替李鸿章负责条约谈判工作。经过艰难谈判,张荫桓将日本方面提出的约稿进行大量驳删,通过条约内容的改动可以窥见其谈判思想。张荫桓通过巧妙谈判,为国家挽回了许多利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