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羽以禅喻诗之核心为妙悟。与同样重视"悟"之江西诗派相比,二者最大不同在于严氏之悟是审美范畴,而江西之悟则是非审美的。故严羽之妙悟,发掘出了诗与禅之深层相通处,体现出其对诗歌创作内在美学规律的独到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诗禅相通在审美元好问有诗曰:“诗为禅客添花锦,律为诗家切五刀”。诗禅相通,早为前人所识。二者相通,而实质则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这种渗透主要表现为:创作上,以禅入诗,把禅典禅理禅趣引人诗中,丰富了诗歌内容,理论上,以排论诗,认为学诸如参禅,强调妙悟。诗、禅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为文学一为宗教,二者何以能够相通?这是由洋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中国禅宗有宗教的包装,而且也确乎是某种宗教经验,然而其本质却是美学。李泽原指出: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审美;中国哲学思想的道路不是由认识道德到宗教…  相似文献   

3.
禅源于印度,繁盛于中国。它追求的是心灵的慧悟,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理论相融洽,使禅宗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成为古人写诗的一大法门,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个独特流派:“禅意诗”。“禅意诗”历代不乏其优秀作品,而以唐宋二代为最。本文选取部分唐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唐宋禅意诗歌的不同意蕴内涵与其丰富多采的写作技巧,论述了它们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4.
刘勰所撰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内容丰富博大,而“文道自然”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文道自然”,就是从天(自然)人相通的思想出发,抓住自然及其合乎规律的运动同艺术审美的联系,一方面认为美和艺术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另一方面认为通过人对规律的掌握,可以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艺术美.可以说,刘勰是把我国传统中兼有哲学和美学意义的“自然”论全面地运用于文学领域,从而建立其体大思深的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5.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与诗从六朝开始即紧密关联。禅与唐诗合流是唐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现象,禅对唐诗发展影响至深。本文先简论禅与诗之关系,后以历时性角度对重要诗人诗作进行浅析,希图对唐诗能有更深层的晓悟。  相似文献   

6.
王世贞于诗、书、画的创作与鉴赏都有所得,在此基础上,他从意象思想角度关注到了诗、书、画的相通之处。从体用关系来看,书画重具象之体,诗文重意义之用;从创作来看,王世贞认为三者之间在取法对象、创作方法上虽有不同,但是能够共通,互相借鉴;从品评来看,王世贞在鉴赏过程中,经常将三者并举,三者有着共通的审美标准,即"古雅"、"有意无意"、圆融的审美境界以及"象外意"的回味无穷。王世贞从意象思想角度入手,讨论诗书画的相通之处,显出了他对不同艺术门类认识之深刻。  相似文献   

7.
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我国.梁、陈之际流行,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经过选择、淘汰、同化、变异、在中国思想文化、艺术领域绽开了缤纷的花朵,而禅学与诗学的相互渗透,无疑  相似文献   

8.
禅说     
波浪的觉悟禅说:人会有痛苦是因为没悟到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人很自私,以为自己是自己的,于是就与别人有所比较,于是就有痛苦。  相似文献   

9.
说禅     
庞彦 《师道》2008,(5):F0002-F0002
  相似文献   

10.
诗与禅     
<正>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6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禅宗的通达、旷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都是中国固有的民族性格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禅宗一出现,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迅速扩大到社会文  相似文献   

11.
禅与诗     
一、禅境与诗境禅,本梵文Dhyāna音译的略称,意为沉思、静虑,汉魏时译经就常译为"静虑"或"禅定".这是佛教禅观学派重要的修行方法,它要求修持者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通过控制自己的意念,去欲存净,厌离生死,久之则达到身心轻安、精神愉悦、观照空寂明净的状态,就可从世俗苦海中超脱出来,获得一种大智慧,即所谓大彻大悟.相传,在印度,佛祖释迦牟尼为了寻求解脱之法,历时六年之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初唐渐盛时期的诗人,张说诗歌的过渡性一方面表现在他对诗歌题材的深度有进一步的开掘;另一方面表现在其诗呈现出清丽与阔大相兼容的特色,从而将魏征的南北文风融合论付诸实战。加速了“盛唐之音”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沩仰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沩仰宗禅诗研究的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注仰宗禅诗的特色是:无心是产宗风生发于啐啄同时、能所双记、一超直入、日用是道、声色俱泯的美感特质;体用一如的宗风生发了回归人位、体用双彰、相即自在的美感特质。探讨沩仰诗的禅悟内涵和美感特质,透视潜蕴其中的佛心、禅韵、诗情,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禅与诗     
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图《诗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韩驹《赠赵伯鱼》:学诗当如学参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吴可、龚相、都穆、游潜四人各有"学诗浑似学参禅"诗三首。陆游《赠王伯长主簿》:学诗大略似参禅,且下工夫二十年。由此可见,学诗如学禅、以禅喻诗已成诗家常谈。本文拟分析禅宗对诗学的影响与两者之间的异同,并着重参考钱钟书先生的相关评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烂若星河的诗海之中,常可见到许多描写山水风景,及身处风景中的禅者的禅诗。这些禅诗的作者,大都是对佛教颇有参学体会的佛教居士或者僧人。禅宗的般若理趣,在他们的诗作中有着生动且优美的体现。这些诗作,都具有迥异于世俗诗歌的清净空灵的意境。炎炎夏日里,品读那些禅意盎然、禅味悠悠的绝妙诗歌,暑意顿消,一种清凉惬意的感觉便会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6.
17.
说"禅"     
现代汉语中"禅"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在"禅"字记录的许多词语中,"禅"的读音有些混乱.现在我们从汉语史的角度看一下"禅"字的读音及意义的演变历程,以分辨清楚现代汉语中"禅"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相似文献   

18.
说"禅"     
罗朝英 《现代语文》2006,(8):121-122
今"禅"为一个多音多义字,"禅"的读音有三种:shan(去声)时战切、去、缐韵;chan(阳平)时连切、平、仙韵;tan(阳平).在<说文解字>中,只记载着:shan(去声);在<康熙字典><辞海>中,记载的读音为两种,一为chan(阳平)音,一为shan(去声)音;而在<汉语大字典>中记载有三种读音,一为shan(去声)音,一为chan(阳平)音,一为tan(阳平)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四个侧面,探讨了禅宗与古代诗歌的相互关系。第一部分,着重谈禅和诗的互相沟通、互相影响。第二部分,着重谈禅师与诗人的交往和唱酬。第三部分,着重谈禅理诗与禅趣诗的内容和特色。第四部分,着重谈以禅喻诗的几个论点。  相似文献   

20.
笔者试图通过对禅诗与非禅诗的比较解读,了解禅宗与唐宋诗人的因缘关系,从而把握唐宋诗人在禅诗中流露出的心态。以引导学生在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困厄,调整自己的心境,以更好的积极的心态投身社会生活,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