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澍涛 《今传媒》2006,(2):30-31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媒介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报纸都在争夺自己的那一份市场份额。不断刷新的“资讯榜”使得人们不再缺乏信息,与此同时,对“梳理信息、深化报道”的需求让另一种媒介形式浮出水面——新闻周刊。1995年1月14日《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创刊。十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既有与《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共同追求的新锐,又有自身独特的人文色彩,成为了一份新锐与人文平衡的知名期刊。我是谁?——“三联”的性格定位“三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邹韬奋的《生活》周刊。20年代韬奋先生的创刊目…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这四家新闻类期刊占据了目前中国新闻期刊市场的大头,而新秀《南方人物周刊》则在创刊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发行量飙升至30万份,显露出新闻类期刊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2004年6月16日,《南方周末》报系下的第二份杂志《南方人物周刊》印着张曼玉阳光灿烂的笑容,走上了大街小巷。这份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己任的新闻时政类杂志的诞生,预示着我国纸质媒体市场上此类周刊的进一步细分。《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新民周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类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晓凌 《新闻传播》2005,(12):59-60,67
《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和《新闻周刊》这四家新闻类期刊占据目前中国新闻期刊市场的大头;《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和《新周刊》分别入选2003年中国最有影响力、最具公信为和最具成长力的杂志:[1]《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和《南风窗》列广告收入最高的周刊(除时尚类和经营管理类)前三名。  相似文献   

5.
新闻周刊,一般是指单周或隔周发行,以报道和评述时事新闻为主的期刊。大众新闻周刊,则是区别于以《半月谈》、《瞭望》等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周刊.以前卫、新锐、时尚的大众文化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新型新闻周刊,如《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新周刊》、《新民周刊》等就是其成功的代表。在中国纸质媒体(主要是报纸、期刊)大众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大众新闻周刊是继晚报、都市报之后媒介市场的新生“宠儿”。究其风行的原因,人们大多从传播特色、受众定  相似文献   

6.
许莹 《新闻知识》2007,(3):26-28
新闻周刊历来是一种重视意见表达的媒介。1932年《独立评论》创刊时,胡适曾发表这样的办刊主张:用自己的知识、用公平的态度去“研究中国的问题”,并试图把对各种问题的意见“作一种引子,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和讨论”。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刊物要对社会问题提出意见;二是以意见作为舆论的导引。胡适的主张基本概括了当时新闻周刊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7.
邬江  谷泉 《网络传播》2006,(10):46-47
网络,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民意表达的空间,现在却成为暴虐滋生的温床;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建设性意见传达的窗口,现在却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将在网络发泄暴力情绪的部分中国网民冠以“网络暴民”称号,《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说法。2006年的网络,是个多事之年,“网络暴民”层出不穷、前仆后继,网络暴力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似文献   

8.
(一)放眼望,中国报刊大战于今尤烈。据新闻出版署数据,国内现有报纸已近2200种,期刊8000多种;仅广东省内就有报纸126种,期刊323种。几乎每年都会有报刊中的新锐出现,再加上广播、电视的不断“改版”、扩张,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入侵,激起一轮又一轮的争战。这是报刊业空前的“繁荣期”,亦是空前的“恐慌期”。作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产业结构中重要一环的新闻周刊,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加盟到了群雄逐鹿的格局中去。在目前中国报刊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亦形成了由《瞭望·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羊城晚报·新闻周刊》、《深圳风采周刊》等周刊的竞争。为求生存和发展,《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一直在顽强地找寻和调整自己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闻实践》2013,(9):16-16
由传媒梦工场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联合推出的“中国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以及与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3自媒体影响力排行榜”是本次峰会的两大看点。中国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报纸:《人民日报》、南都全媒体集群《南方都市报》、《新闻晨报》、《扬子晚报》●杂志:《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创业家》、《三联生活周刊》、南都全媒体集群《南都周刊》、《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锐 《青年记者》2007,(10):57-58
新闻期刊的精英化色彩 国内几家以前少有广告的新闻类周刊的广告正在逐渐走火。2004年10月以来,《中国新闻周刊》平均每期的广告达到了20个整版,且全都是品牌广告。中国新闻社自2000年1月创办《中国新闻周刊》以来,2004年11月杂志社全面实现赢利。此外,《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和创刊仅半年的《南方人物周刊》也已实现盈亏平衡,形势一片光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新闻性周刊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类型,从世界范围内看,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新闻周刊的出现及其业务实践,为人类新闻传播史做出了许多独创性贡献,在社会发展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像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周刊》等,都是享誉世界的大众媒介,对国际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解读《21世纪经济报道》--谈新财经类报纸的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是中国经济领域不同寻常的一年,也是媒介领域异常活跃的一年。中国加入WTO和上海的APEC会议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各大媒介中掀起了“经济报道” 的高潮;股市震荡、电信重组等话题又几度让媒介渲染得沸沸扬扬。主题不断,好戏连台,这一年,媒介竞争的热点从娱乐转向了财经。在这样的利好环境下,原有的财经类报纸开始复苏,一批以周报为主的新财经类报纸应运而生。《21世纪经济报道》与《经济观察报》各据南北,迅速崛起,与《中国经营报》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显示出向主流财经媒体发展的气势。 创刊于2001年1月1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隶属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是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财经类周报。一年多时间发行量已达20多万份,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本文将从营销学的角度来分析《21世纪经济报道》的成功所在,并探讨新财经类报纸的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新闻周刊,深入剖析新闻事件、深切关注现实生活,以宏观精英的视野、犀利独到的角度阐释着转型期的复杂中国,并从新闻维度、文化维度和生活维度出发进行社会批判,在彰显媒体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社会批判价值显示出一定的媒介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秦都市报》刚刚走过了她的十岁生日。十年“三秦”报,堆叠起来恰好等身而高。笔翻阅了“三秦”的全部合订本,徜徉在那泛黄的新闻纸与疏淡的墨香之间,体味十年办报的艰辛、得失,所得颇多。作为全国最早的都市报之一,作为参与、见证了激烈的两安报业竞争的一份媒介,《三秦都市报》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的独特内质而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王晓翠 《青年记者》2007,(20):43-43
在CNRS对新闻类期刊的读者调查中《,中国新闻周刊》的男性读者占到77%,《新闻周刊》的男性读者占到69.7%,《三联生活周刊》和《南风窗》的女性读者分别占到56.3%和51.4%。  相似文献   

16.
三联书店在先后出版了萨义德(文学和文化批评家,阿拉伯裔美国人)的《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数种重要著作后,新近又出版了他的回忆录:《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与三联出版插图本陈染小说的令人匪夷所思相比,萨义德著述在中国一路走来,其“生命”之旅贴谱、顺畅、合逻辑不说,在当下中国出版鱼龙混杂的语境中,更有一份鲜见的幸运。  相似文献   

17.
刘艳凤 《青年记者》2007,(18):48-48
从1995年开始,一种不同于《望》等传统期刊的新闻类期刊在国内悄然兴起,如北京的《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广州的《新周刊》、《南风窗》、上海的《新民周刊》等。但是,相对于《读者》、《知音》、《家庭》等文摘类与生活类期刊,上述新型新闻类期刊还远非其对手;甚至相对于如《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历史悠久的文学期刊,上述新闻类期刊同样不能匹敌。到目前为此,中国几乎没有一份真正能影响主流阶层的新闻类期刊杂志。市场呼唤新闻类期刊,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新闻类期刊业发展,笔者试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新闻期刊越来越成为引人注目的媒介力量,现在,我国的新闻期刊除《南风窗》、《视点》外,基本上是周刊。比较有影响的有《瞭望》、《深圳周刊》、《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在目前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国新闻周刊的优点与不成熟并存。  相似文献   

19.
刘创 《传媒观察》2022,(12):81-84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一书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20.
《超级女声》风靡一时。该节目中一个叫“PK”的环节使得“PK”一词开始在人们口头乃至大众媒介上频频出现。《超级女声》中的“PK”,就是两名实力相当的选手进行比拼,最后只有一人胜出,另一人淘汰出局。在比赛白热化期间,每次pk台上的角逐,都让观众看得心惊肉跳,因此,《超级女声》的观众们对“PK”一词已是烂熟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