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助跑节奏在掷标枪中的重要作用 助跑节奏是指助跑的每一步动作在整个助跑中所表现的时间、空间和用力程度的变化关系。它表现为速度的增长、动作结构 的改变和步长的变化以及能听到的助跑脚步有节奏的响声。衡量助跑节奏的好坏,要看整个助跑过程中。助跑动作是否自然连贯,助跑速度能否逐渐加速和后几步的步长变化能否与完成最后用力动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助跑的整个过程包含两个阶段的动作:一个是从助跑开始到向后引枪前的预跑阶段。其主要是加速,在跑进中动作要轻快而富有弹性,再加速进入投掷步;另一个阶段则是开始向后引枪到进入最后用力动作姿势的投掷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在加速的前提下完成引枪,  相似文献   

2.
掷标枪是一项技术复杂的轻器械投掷项目。 它是由握枪、持枪助跑、最后用力等技术环节组成。 在投掷标枪完整技术中,投掷步技术是较为关键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引枪、加快两腿的动作、完成超越器械、为最后用力形成有利姿势并和用力投枪紧密衔接起来。掷标枪有五步、七步投,通常多采用五步投。但在标枪教学中,由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身体素质薄弱(力量、速度、柔韧等),综合能力不强(协调能力、对标枪的控制能力等),空间感觉、肌肉的本体感觉差(对标枪的控制能力),从而导致在学习中出现引枪时枪尖偏离、工作距离短、交叉步速度失…  相似文献   

3.
标枪的基本技术大致可分为:持枪助跑、引枪投掷步、最后用力这三个阶段。这中间,最后用力技术是最关键的,而难点则是助跑和最后用力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标枪投掷助跑的最后四步习惯称之为投掷步阶段。按各步工作要点,又可细分为引枪步(一、二步),交叉步(第三步)和投掷步(第四步)。对于最后用力而言,投掷步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我们曾在国内比赛和全国标枪集训中收集了677人次投掷步步长和运动成绩的测量数据,发现其间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相关。较好的成绩(男子70m以上,女子50m以上)相对集中于投掷步步长适中的区域,其中男子相对集中区为150—200cm,最集中区为160—180cm;女子相对集中区为140—180cm,最集中区为150—160cm。这同多数关于投掷步步长研  相似文献   

5.
“弧形正面引枪”强化身体链状鞭打的“顺进式”教学方法,符合投掷标枪技术本身的内在规律,使标枪在助跑过程中容易控制,肌肉被预先拉长,避免了运动员在助跑(特别是在投掷步)阶段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过大和左右晃动的缺点,保持了较高的助跑速度,使助跑和最后用力衔接紧密,有利于学生掌握掷标枪技术。  相似文献   

6.
标枪的交叉步技术,是将助跑获得的最大速度传递至最后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投掷步(引枪开始)至最后用力,交叉步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了它就不是标枪的完整技术。因此,交叉步又有着它的独立性。然而,正是由于交叉步技术的不正确、不纯熟,以及与前后动作的协调性不够,造成动作减速,技术错误,甚  相似文献   

7.
投掷步是助跑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不减速的情况下进行引枪、交叉步,做好用力投掷的最有利姿势。同时它还承担着承上接下的任务(即交叉步接最后用力),在高速的助跑中来完成一系列动作,而且动作要准确无误。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在技术训练中也都把投掷步训练作为技术训练的重点。笔者在从事多年标枪教学训练中,总结了一些训练的经验方法,现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训练和比赛中常常看到不少标枪运动员因技术存在错误而影响其运动成绩的发展和稳定,甚至造成伤害事故。在我的教学和训练中,为了纠正这些技术错误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将影响运动成绩较大的不同类型的几个主要错误总结如下:(一)最后二步明显降速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1.预跑段速度过快,因而加大了引枪、超越、投掷前的预备姿势和完成最后用力的难度,运动员为了完成最后用力,不得不被迫降低最后二步的速度。2.第三步(交叉步)上跳过高,使右腿落地时承担不住那么大的冲力,因而迫使髋、膝、踝关节弯曲过大,延误了向第  相似文献   

9.
助跑是投掷标枪技术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任务是为人体和标枪获得速度,形成有利的最后用力的身体姿势和为提高标枪出手速度创造条件。助跑分为预跑阶段和投掷步两个阶段。其中,预跑阶段是使运动员从起动到第二标志达到适宜的速度,为投掷作好充分准备。投掷步是从第二标志到最后用力时左脚落地止,是在保持预跑速度或在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优秀标枪运动员转体投标枪技术特点的分析,指出转体投标枪技术的特征是,较直接引枪技术的投掷步步数有所增加,转体要在引枪中完成,交叉步低平,最后用力为左撑右转  相似文献   

11.
一、“软步”的概念及意义运动员做完交叉步,即右脚一落地,此时引枪臂留在后面并迅速地向前做左腿支撑动作,右腿以髋领先用力向前,膝曲前移,我们将这个落地后右髋迅速向前移动,右膝曲伸向前的动作称为投掷标枪中的“软步”或称跪膝姿势。这一动作的良好完成,在最后...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十运会田径比赛女子掷标枪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投掷步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助跑速度快,但速度利用率却不高;投掷步时短,步频快,不能为最后的用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投掷各步躯干后倾角变化小,对标枪施力不够;左脚落地时膝角缓冲过大,制动效果差。同时,投掷成绩与最后交叉步后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掷标枪技术是助跑引枪交叉步接最后用力来完成的运动项目,也属于速度与爆发力相结合的瞬间动作。因此,标枪项目的专项能力训练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好的训练效果。一、单臂投轻器械主要用来发展手臂鞭打动作速率,同时对掌握和改进鞭打技术及完整的投掷步有很大作用。方法同投掷标枪技术一样,可原地投、上步投、短距离的助跑投,对投掷墙或投掷网,投远都可。器械:垒球、胶球、鞭子、柳条、轻标枪等。二、单臂投重器械主要发展专门投掷力量,并有利于掌握大肌肉群先发动用力的技术,训练方法同上。器械:小铅球、重标枪等。  相似文献   

14.
软步技术的益处在于它能使身体形成一个有利的投掷预备姿势,并在最后用力时不损失助跑的动量。一旦掌握了软步动作,技术就得到了明显改进,运动员就能加快助跑速度,顺利完成动作,将标枪投得更远。合理的技术是以发挥更大的速度为自的的。如果没有掌握好软步技术,助跑速度越快,投掷距离就越近。欧洲人仔细研究了人体的运动,通过物理学和运动学的分析,使运动员的技术有很大改进,身体的各个环节在技术中表现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标枪技术教学一直遵循着“最后用力到助跑”的教学顺序。其中最后用力的技术教学占去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这样的教学顺序有时会造成教学过程的周期过长,标枪的投掷节奏也掌握不好,从而严重影响了标枪完整技术的掌握。为了克服以上的教学不足,就标枪技术教学,我们重新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练习1:持枪助跑教学要求:(1)助跑距离15米,跑速中等,先不做步数要求。随着助跑技术的掌握,要求用10-12步跑完。(2)在跑动中投掷臂随着跑的节奏做前后摆动。(3)在跑动中把标枪控制好。练习2:走动投掷步练习教学要求:(1)引枪…  相似文献   

16.
掷铁饼技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预摆阶段、旋转阶段、最后用力阶段和缓冲阶段。在预摆阶段,摆动动作开始,投掷者移动身体以便进入旋转阶段。在旋转阶段,加快铁饼的运行速度,身体下半部旋转并超过身体上半部以预先拉长最后用力的肌群。在最后用力阶段,创造附加速度,并使其在铁饼出手前转移到铁饼上。在缓冲阶段,投掷者应稳固支撑,避免犯规。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人们对右侧技术的研究较多,也较深刻,但没有左侧的协调配合,右侧动作是完成不了的。所以人体的左侧在投掷标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投掷步阶段左腿的支撑着地投掷步阶段:从第二标志线到最后用力时左脚着地为投掷步阶段,目前投掷步的方法有两种:跳跃式投掷步和跑步式投掷步,其任务都是在保持预跑速度或继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三维录像解析、Pe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以2007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铁饼比赛前8名运动员的投掷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女子铁饼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速度变化与投掷成绩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最后用力的初始加速阶段以及最后用力的最后加速阶段存在着与投掷成绩密切相关的速度变化,并且,两个阶段某些环节速度变化的比值与投掷成绩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打飞机"式掷标枪 现象:掷出的标枪偏高上仰,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打飞机"样式. 原因:引枪时,持枪臂的右手低于肩轴,在转肩和"满弓"时,枪轴与肩轴的夹角太大. 对策:(1)利用饮料瓶(瘦长形的如娃哈哈瓶),里面用水或沙子灌注.原地练习:两脚前后站立,举瓶后引(强调右手持瓶部位与肩轴平),目视20m处的标志物,用力蹬转、送髋,右臂顺势用力掷出;上两步掷瓶练习:左肩侧对投掷方向,左腿在前,上体稍向后倾斜,举瓶后引于身体右侧后方,右腿蹬地前摆,带动右髋开始第一步,第二步在右脚着地后,左腿积极前迈,以左脚内侧迅速着地,右腿蹬地、转髋成"满弓"右臂顺势用力将饮料瓶从肩上方鞭打掷出.  相似文献   

20.
标枪运动是复杂的多轴性旋转项目,伴有反关节用力的技术动作,且具有一定的正负加速度的投掷运动。就投掷臂而言,最后用力阶段不仅要完成转肩翻肘动作,使投掷臂和标枪处于“鞭打”前的正确位置,增加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而且参与“鞭打”掷枪动作,为提高出手初速度创造条件,其中,肘关节完成由屈曲到伸展动作的技术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