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标准化和肯定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视野中的三个突出特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动画艺术家失去了创新的环境,动画作品失去了与社会间离的活力,动画消费者也不再追求真正的趣味.中国动画艺术繁荣的三个关键要素均遇到了问题,"中国动画学派”也随之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2.
历经三十余年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一种资本化、景观化、好莱坞化的大片生产模式,塑造了中国电影崛起世界的文化想象。不过,新世纪中国电影去政治化的市场化过程充满争议,商业成功与价值失落、产业转型与结构断裂、民族意识与后殖民性交又互现,导致其文化认同的危机,并引发了一系列反向的电影生产和电影批评实践。追溯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历史性,反思“唯市场论”的电影发展模式,借鉴批判现实主义的左翼电影话语,是重估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主流价值和文化主体性的崭新向度。其意识形态内涵是:在经历了激进市场化过程中的价值震荡之后,中国电影话语正在形成新的主体性叙事、结构性平衡和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3.
曹兴华 《兰台世界》2017,(16):11-13
集体记忆理论为重新审视档案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档案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体记忆视角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者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在档案收集、鉴定、保管、开发和利用等业务环节做出优化和调整,从而在构建学校集体记忆、挖掘和传承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理论“空间转向”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区域电影研究得以展开,这使得中国电影的研究从以往注重时间与代际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空间区域划分的逻辑之下关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缘空间与电影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区域电影”维度对我国福建电影进行历史溯源,以及对其地域景观、文化肌理展开梳理,探索福建电影所焕发出的具有鲜明区域色彩的美学风格,不仅可以给予闽产小众的福建电影得以正名的机会,挖掘福建电影中深厚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同时这也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参照的理论工具和有效途径,在“区域”维度拓展中国电影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与相关政策,提出了为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的保护方式,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式保护的模式,并阐释了建档式保护工作中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6.
田维钢  但涵 《当代传播》2021,(6):110-112
本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基础,结合音乐纪录片《大河唱》,探讨纪录片中乡土情怀表达的必要性及其理性呈现问题,进而分析如何重塑乡土情怀的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7.
凭借一种客观实在来呈现主观社会意识形态的记录方式,成为记忆建构历史的思维路径.档案作为一种客观记忆承载,在历史与现实的思想交融下,以线性的承接在传衍着先祖固化的文化记忆,同样以文化记忆的固化反向形构出人们对于过往的真实图景.论文以文化记忆的固化与固化的文化记忆为纲,思考档案在文化穿插中固化与被固化的逻辑转换,以为阐读.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亚洲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开始加紧部署和深化其“新亚洲地缘”战略,这给当前的中国对外传播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美国“新亚洲地缘”战略下的亚洲局势,总结了当前我国对外文化传播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应把握的整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安安 《青年记者》2006,(24):34-34
我国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后,在商业逻辑的主导下,媒介文化已经初显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特征:商品化、齐一化、平面化,文化工业的兴起催生了娱乐风潮的愈演愈烈,是当前文化工业的典型产品。“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中国的影视娱乐界,以体现浓郁东北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东北影视剧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以喜剧小品和影视二人转的形式,在赵本山等东北明星的带领下冲出了黑土地,不再是东北农村热炕头上的专有产品。在其他地方戏曲样式日渐低靡的情境下,东北喜剧小品能持续走红,确是一个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媒介在新时期承担着建构文化记忆的职能与使命,《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个平台,通过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基础上实现了场域对话和文化仪式建构,成为观众最喜爱的大众传播节目之一,并在建构文化记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以《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为切入点展开分析,并提出文化类节目建构文化记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类视听节目让中华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大众心中,在其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再媒介化”创新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实现路径包括:从新视角出发创新传统文化的语态表达方式,用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制作打造国风美学,借助新技术调动受众共现“再媒介化”的参与式创新等。深入探究实现传统文化“再媒介化”表达的创新路径,可为有效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破圈,为推进全球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多数乡村有着自己的传统与文化,在进行新闻信息的接收时,乡村由于固化的传统习俗以及闭塞的信息通道,因此主要还是依靠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近些年,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关乡村建设的新闻报道开始层出不穷,乡村的文化记忆也成为各大学科争相研究的对象。在新闻报道方面,通过研究乡村文化记忆的形成及重构过程,新闻编辑在进行信息选择时,不仅能够有效地选择可以激活乡村文化记忆的新闻信息,给农民带来沉浸式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对我国乡村地区的和谐、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文化记忆的视角,阐述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的关系,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延续文化记忆和推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优势。结合"非遗"代表性项目上海西郊农民画的特点,探讨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自身优势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5.
周星 《现代传播》2017,(11):67-73
在中国电影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给予中国电影更好的认知命名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当前中国电影的优势,在于适应市场化的路途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其散漫而多样的发展面貌也显示出聚焦性不足等问题,尤其在文化价值和认知标识的发展上,中国电影的醒目特点和区分他国电影的识别度都相对薄弱。这不仅有碍其对外传播,也影响其自身创作发展的主体聚焦性。从传播效应和凝聚主流的角度来看,探索建立"中国电影流派"这一顶层式倡导,从创作和研究双重兼备的角度,对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是特定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特性。她涉及到历史学、方志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知识。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地域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传播与交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可以有多个视角、多种方法、多条渠道。村名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纪录片以“文化记忆”为传播媒介和方法,作为构建民族共同体的一种媒介形式,具有存储、激活、缝合民族文化记忆的作用,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为观众塑造了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本文将文化记忆的构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思考理念,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以少数民族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叙事方式、呈现视角三方面的深度分析,从社会维度、价值维度和历史维度等视角,探究了少数民族纪录片对文化记忆的构建作用。本文认为,少数民族纪录片通过保存当下的影像和符号,并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脉络和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运用这一特殊的媒介形式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文化记忆得以连续与整合。  相似文献   

18.
曹兴华  强飚 《兰台世界》2015,(2):116-117
在集体记忆理论视角下,高校档案资源建设要转变观念,拓展收集范围,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加大对教师、学生档案管理的力度,及时推进口述历史研究,并重视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上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强,如何在全球文化冲突和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浪潮中实现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是新闻业界当前应当思考的课题。中国文化包含诸多素材,如中国文学、中国电影、中国武术文化、国学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内容的文化元素要想实现跨地域传播,需要找寻到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契合点,要以和而不同作为中国文化跨境传播的文化诉求,重新塑造中国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影和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播工具,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部门,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信息结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是一代代电影艺术家不断探索电影发展规律,不断挖掘电影艺术表现能力的过程,电影作为一门最为年轻的综合性艺术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行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