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争  靖鸣 《新闻爱好者》2023,(11):69-72
数字时代电影受众的感知与体验发生变化,呈现从影院沉浸观影向多维知觉观影的变化趋势。电影从单一的知觉媒介,成为一种能够激发受众多感官、多行为参与的综合知觉媒介。非连续、非线性、多平台的观看方式,创造了一种碎片化沉浸的观影体验。最终电影媒介也从人类中心转向后人类中心,通过赛博格意志将电影受众与技术共生,赋能新的媒介发展。在数字媒介万物勃发的趋势下,电影媒介应积极参与融合,发展出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列语言是博物馆中,包括博物馆工作人员、观众在内的"人"和所有"物"之间沟通交流的中间媒介。它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性媒介要素的组合中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这些要素以非言语性的材料为主,透过整合、比较、互补、拆解等组合形式,从不同的形态、时空范围和感官功能提供观众理解展品的情境。本文通过对陈列语言要素构成和组合形式的探究来解析陈列语言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与陈列策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视觉媒介与人类主体性是思想史的核心议题。立足技术物质性,研究从现代香水这一最普遍的嗅觉媒介出发,考察其背后的生产机制与技术载体,重新思考富有张力的中介过程。研究发现,作为被人支配的物,人类使用特定香水截除动物性的身体气味,生成均一化、确定性的情绪和欲望。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水是人类调控文明社会的代理者。然而,媒介保有其自身的技术意向。通过与幕后的专家团体对话,研究发现,现代芳香技术创造、组合上千种气味元素,反过来定义人类的感官尺度,构成人类嗅觉的第三持存。芳香物间复杂的拓扑关系难以被专家系统掌控,面对香水背后的技术体系,开发人员只能有限介入到芳香物的拓扑体系当中。科学知识与理性思维让位于具身化体验,知识精英与技术体系的支配关系发生倒转;进一步的,复杂的化工成分激发了现代人长期抑制的嗅觉,并通“晕香”等过敏反应放大品香者的感官,打捞个体独特的肉身。身体得以暂时摆脱现代社会对嗅觉的长期抑制。作为行动者,香水与现代芳香技术是生成偶然性与不可控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江璐璐 《青年记者》2007,(14):37-38
麦克卢汉认为电视媒介是一种清晰度很低、使人深度介入的冷媒介。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说一经提出就引起学术界的激烈争论。直到今天有关冷热媒介的争论和质疑似乎还是没有结束。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就是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等。冷媒介是指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  相似文献   

5.
张孟杰 《视听》2023,(4):94-97
随着社交媒体的泛化,各种新鲜事物以媒介为中介最大程度地充斥着现代人的感官系统,刺激和形塑着人们的身体感知方式,使其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都得到了极大满足。坐在电脑前的“机器人”与在赛博广场中肆意表演的“人”镶嵌在同一个身体中,展现出身心隔离的现实景观。而当广场中的戏剧落幕时,原本隐匿在幕后的孤独感会被无限放大,在此身体和媒介的互动场景下,触发了人们的自我规训机制,但似乎收效甚微,用户在浅层赛博空间和真实生活场景的夹击下逐渐呈现出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魏佳 《传媒》2018,(3):69-71
"屏"媒的演变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到现在互联网世界中的电脑、手机等,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屏"媒的性质产生变化,信息的无限量使得大众的"屏"阅读方式呈现出交互式阅读、移动式阅读、超链接式阅读、感官式阅读等新特征,这些特征也会对未来的阅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感官研究、多感官传播研究的兴起,感官与媒介间关系的讨论颇为热络。眼镜与助听器是弥补人类感官的最主要媒介,然而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鲜有详细的考察。本文试图关联起一系列来自德国媒介理论传统的概念如卡普的器官投射、沃格的生成媒介与弗卢瑟的技术图像,探讨媒介与多重感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气味延伸感官的知觉,它可以把品牌形象加以区隔、加以定位、加以强化。在品牌传播中植入嗅觉符号,比二元感官刺激更能激发消费兴趣。有助于建立品牌识别和品牌忠诚。芝加哥嗅觉研究基金的创始人,赫氏博士说过"如果你想寻找增加销量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诉诸情感,而通往情感的高速公路是气味。"星巴克曾经在2008年宣布,他们将不再提供早餐,因为鸡蛋和奶酪三明治加热时的味道会干扰咖啡的香气。其实这便是一个重要的品牌识别的策略,是一种传播公式。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日益彰显出对各行业发展的助推力,对数据驱动出版物创新的关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大数据时代“屏性”出版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这类出版物的可视化呈现方式,探讨如何利用可视化设计实现信息形态转型.另外,最大化地发挥“屏幕”这个中介的优势,充分调动人的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认知,能够使人全方位地领略多种感官和媒介交叉融合带来的精彩.  相似文献   

10.
王默玲 《新闻世界》2013,(6):274-275
色彩是电影感官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于纯爱电影而言,色彩既能建立一种认知,也能表达一种情感,甚至还在粉色调的基础上生发出冷暖的区别。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纯爱电影在色彩的运用上也会存在差别和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胡曙光  李玉碧 《传媒》2022,(17):93-95
文章结合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进化理论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媒介进化的逻辑演进。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时代媒介进化在遵循传统媒介进化逻辑的同时,还出现了突发的情境因素开始在媒介进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的复兴会影响媒介进化的方向、媒介进化伴随着魔术化效应等一系列新的变化,而Clubhouse和元宇宙的发展历程所反映出的追求人类感官的重新平衡、追求社会交往本质的回归和追求主体控制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人工智能时代媒介进化的方向,这对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媒介的发展有突出的引领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国产电影主产量突破700部,票房过亿元的已达45部。"1虽然国产电影票房成绩不错,但对其的舆论评价有些许微词,如网友对《心花路放》价值导向低俗、污损地域形象等议论较多。这样的舆论现象与电影报道行为间有一定的关系,电影报道往往会在观影前后对公众产生作用力。电影报道的把关人对新闻的处理行为关系到电影舆论的生态环境。电影新闻传播的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电影信息的报道及评价是大众媒介新闻报道的重要领地。在大众媒介建构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处在把关位置的媒介组织  相似文献   

13.
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属性,为我们认识儿童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传播学界明确了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身份,却很少对其作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本文在儿童媒介视阈中,提出"媒介童年"概念,对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儿童电视的媒介特性进行比较,并探讨如何利用儿童电影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儿童电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图书馆空间嗅觉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嗅觉设计是空间设计的一环,探讨嗅觉设计在图书馆空间领域内的应用,可以为图书馆空间建设提供新思路。此文在引入空间嗅觉设计概念的同时,梳理了国内外空间嗅觉设计的实践历史及研究成果,发现有效的嗅觉设计能从多个方面提升空间的整体官能感受并优化空间内人的行为,其后通过室内室外两种不同空间特性给出图书馆空间嗅觉设计的实现路径,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实践要点,未来图书馆将是可以一个通过眼、耳、舌、鼻多感官感受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5.
李诗  胡翌霖 《青年记者》2021,(23):48-50
麦克卢汉用“清晰度”和“参与度”来界定“冷热媒介”,这种说法经常被错误地纳入一种信息论式的解读,即认为“清晰度”是媒介传递信息量的多少,而“参与度”只是思维和想象的参与。事实上,“冷热媒介”试图借助切身的类比,理解媒介对人的身体感官如何施加作用,“清晰度”指感官的作用强度,而“参与度”包含身体的参与。“热媒介”对感官的延伸是单一的、高强度的、线性的、分裂的,这种作用最终促进了生活中的专门化和分割性。  相似文献   

16.
在厘清虚拟现实媒介的概念的基础上,基于感官、认知和时空维度提出虚拟现实媒介具有感官延伸、身体返场、再现和超越三个核心特征。基于此,进一步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出发,系统探讨虚拟现实媒介的三类叙事形式及其实践案例。其中,虚拟现实媒介交互式叙事基于叙事环境构建和叙事规则规划,能够让用户感受具身参与故事体验;虚拟现实媒介沉浸式叙事重视用户的心理体验,通过感官复现与自然的叙事引导和交互,帮助用户获得多层次沉浸体验;虚拟现实媒介跨时空叙事形式则借助时空构建和时空多维转化为用户提供跨时空体验。  相似文献   

17.
过去近三十年来感知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发展迅速,“多感知”的观念逐渐影响作为非正式教育场所的博物馆界。为“视觉中心主义”长期占据的现代博物馆开始重新思考多种感官的运用,博物馆开始更多地考虑超越视觉外的触觉、听觉、嗅觉及本体感觉等感官体验的认知与情感属性,并探索与之相对应的应用方式与技术支持。因此,“感官博物馆学”应运而生;本文从“感官博物馆学”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早期博物馆感官史,结合认知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及当代多感知策展实例,对其中的嗅觉深入剖析,探讨其进入博物馆展览的途径、效果、挑战及与观众产生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8.
朱思敏  彭兰 《新闻界》2024,(2):62-72
在视觉文化时代,一种致力于满足视听障碍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电影实践——无障碍电影应运而生。本研究以无障碍电影体验为例审视视障者的“观看”问题,分析他们的声音“景观”建构及其机制,理解他们的影像认知逻辑,并明晰无障碍电影能否实现内容及意义层面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发现,视障者通过无障碍电影形成了视觉观念,他们能透过无障碍电影中熟悉的概念描述、丰富的细节,在心中建构起独特的声音“景观”和视觉意象。视障者对电影的认知理解存在三级“阅读”模式,他们“阅读”层次的不同源于他们对电影的不同期待。视障者建构起视觉心理图景的过程可以从情感、语言、感官、空间维度来理解。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持续审视观看问题,不断反思如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传播。  相似文献   

19.
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可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的概念。麦可卢汉认为,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的时候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  相似文献   

20.
张皓宸  黄玲 《今传媒》2014,(6):95-96
在媒介高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看电影已经成为青少年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电影消费过程中的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将以电影《小时代》为例,在分析电影出品方从角色设定、语言特色、奢华氛围营造及父母形象刻板化等四个方面将电影打造成符合青少年审美口味的大餐的同时,讨论青少年电影消费的媒介素养认知与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