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建立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发展变化规律和趋势,指出:学科体系从面向科技情报逐渐转为面向社会科学、农业、医学、军事、安全等领域;学术体系从关注科技文献、文献交流规律的研究逐步拓展到关注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的采集、组织、处理、检索、服务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话语体系从科技发展、文献工作扩大到资源建设以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继而逐渐拓展到面向国家战略的情报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情报观下的情报学学科体系,分析守正与拓展视角下的情报学学术体系,强调情报学话语体系中的核心话语领域和核心话语权。研究认为,中国特色情报学一定要能够发情报思想之声、在国家战略中展现情报之魂、落实情报决策支持之力,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时代,在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李靓  李明轩 《传媒》2024,(4):57-59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期我国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话语,其走向国际舞台并获得广泛认同需要构建完备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首先,从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和世界意义的角度,确定其价值内涵以奠定共识的基础;其次,通过对当前国际舆论环境的分析,确定以对话、互鉴为指导理念的话语对接;再次,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的话语创新实践,结合相关理论提取出相应的创新特质;最后,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在表述体系上,提出要以平台思维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颖  孔倩 《现代传播》2022,(7):64-69+13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国与世界在文化维度进行对话的重要内容,话语视角的介入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研究带来新意。不同话语叙事形式以及所表达的内涵、意图、情感、态度和立场构建了中国非遗的话语空间。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话语研究应包括对话语主体、国际话语受众、话语内容、对外传播话语模式、对外话语反馈机制五个范畴的研究。与话语研究相适应的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为提升中国非遗对外传播力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手段。厘清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研究的要素、范畴与方法是构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战略起点。  相似文献   

7.
丁洁 《新闻记者》2018,(6):58-63
"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采用在线定量调查法与网络舆情大数据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特色话语采用拼音外译的情况为研究对象,从一个侧面研究中国话语在世界的认知走势。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代表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词汇日益为世界民众熟知;中国经济、科技发展进步带动了世界经济与科技话语的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类汉语拼音词汇数量高居榜单之首。  相似文献   

8.
再论一流媒体与中国的话语权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话语权时代的到来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我们如何准备迎接这样一个时代,也是所有的理论工作者所应当思考的。本文试图在明确中国话语权时代已经到来这一理论假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就一些新的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探讨金砖组织成员国外交部门和官员利用数字技术工具对华外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调研话语文本基础之上,重点分析其"微信数字外交"活动.金砖国家数字外交之主要功能在于:谋求政治认同,开展文化交流,支持和促进各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10.
卢瑜 《今传媒》2022,30(4):67-71
理论性文艺期刊作为传播文艺思想的重要阵地、连接话语创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梳理2016-2021年间理论性文艺期刊的发展新动向发现,在外部政策和内部发展的合力推进下,理论性文艺期刊对自身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积极调整,主动设置了专题栏目,搭建话语平台,体现出建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主动担当。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理论性文艺期刊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理论性文艺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资博 《中国出版》2022,(16):28-32
随着中国各学科话语体系建设补短扬长进程的加速,加强出版学话语建构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能动性问题更为明显。价值性话语的前瞻引领,制度性话语的长效保障,理论性话语的逐年积淀,强化了出版学话语建构的现实可能。以内化型出版话语为主体影响,以外向型出版话语为魅力彰显,国际国内出版话语相互促进,持续增强话语的向心力、引领力、响应力、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给出了加强出版学话语建构的可为进路。  相似文献   

12.
杨丽 《青年记者》2022,(23):19-21
当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国际社会各种声音杂乱交错,多级地域、多元文化交流互动愈加频繁,民间声音的表达权和传播权日益被重视,尤其在新全球化的背景下,从“跨文化”到“转文化”的文化传播新模式,也带来对外传播话语的深层次演变,对我国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争夺对外传播话语主动权,提出了新的改变与启发。本文从中外文化交流、共情能力开发、创新性表达等角度分析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话语转变方面的新趋势和新探索,以期创新对外传播话语表达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3.
李洪霞 《东南传播》2021,(11):90-93
我国主流媒体在增强国际话语权方面做出了立体化的探索,但总体上仍然是一种提高"音量"的实践行为.话语之所以产生"权力",更在于话语的"说服力"与"认同感"这样的"高质量"要素,即通过对传播的策略性使用来达到更好的社会劝服与认同效应.而从根本上提升国际话语地位的方向,是在效果上从传统的对外传播追求的硬件建设与"术"的层面,转向产生扎根于深层观念的"价值认同"层面,由此需得把握话语转化为权力的生成机制和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话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引领性三个方面进行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徐曼 《传媒》2021,(15):65-67
2018年2月上线的国际融媒新节目《这里是中国》(This is China)以新颖活泼的传播方式、严肃守正的传播内容,拓展了中国主流媒体对外发声的途径.本文从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的精心构建,国际舆论环境中中国正能量的凸显,以及走向世界的新型融媒体传播矩阵三个方面来分析该节目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远 《新闻爱好者》2021,(3):I0005-I0006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无论何时在何条件下,都以不断推进对外文化传播、提高对外影响力为己任,以着力增加国际话语权、助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目标。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汉语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却并不能算强势语言。我国是处于全面复兴伟大历史关头、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发展中国家,要把对外文化传播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努力做细做实。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学术定位等问题的丰富研讨,本文结合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构建,对其内涵、构建逻辑、架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新闻实践和学术实践出发提升建设水平,构...  相似文献   

17.
金蓓 《出版广角》2021,(13):94-96
当前,数据资源服务平台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成为科学研究及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重要的翻译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其旨在为中国特色话语的对外传播提供知识服务支撑.该术语库特性鲜明的数据加工理论、逻辑和实践,为数据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学理参考和实践示例,是探索中国特色术语库建设的新范式和新路向.  相似文献   

18.
翟桓 《新闻爱好者》2018,(11):25-28
构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要求,构建以中国为主题的内容体系,发挥领导人的龙头引领作用,整合对外宣传力量,设置对外话题,搭建对外宣传平台,创新对外表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国家大力要求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学术出版作为“走出去”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提升我国学者国际话语权和加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释了学术出版“走出去”对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意义,并通过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等三种学术图书“走出去”的实际案例,提出了如何加强学术出版“走出去”,以促进我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对外出版话语体系,旨在将中国道路的发展优势转化为中国成就的话语优势,进一步拓展国际话语权。以共情传播理论为分析视角,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对外出版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包含三个方面:标识创新、话语突围、行业赋能。构建框架包含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以政治理论类读物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以学术研究类著作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文明魅力,以大众生活类图书传递中国式现代化温情力量。具体实践路径包含三个环节:理念标定,以“爱”为桥增进情感互通;多元供给,打造丰富且精准的内容生产;情境融合,冲破时空藩篱拓展媒介引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