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琨 《文教资料》2006,(33):178-180
本文主要探讨淮阴方言结构助词“得”。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后边的成分是补语。淮阴方言的结构助词“得”后可以带可能补语,如“V得、V不得C、V得地”等结构,还可以带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如“V得C”等结构。  相似文献   

2.
结构助词“哩”在平鲁区方言中分布比较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是平鲁区方言中有特点的一个词.平鲁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哩”同普通话中“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分布与语法意义以及功能对应得非常紧密,而且某些语法功能比普通话结构助词更丰富.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已经公诸于众了,目前尚在征求意见阶段,我在这里对《提要》中的一个小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向专家和同行们求教。关于助词“的”“地”的分合,《暂拟系统》规定:“助词分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肋词。结构助词包括:的、地、得、所。它们是定语、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2006,(Z1)
我们无论在说话还是写文章的时候,用得最多的应该是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很多同学为了省事,不管什么都用“的”字来代替。其实,这三个de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只要在平时多留意,就会使用正确。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中“动宾补”结构即已有之,只是用得很少。唐宋以后的近代汉语中,随着语言更接近口语,这种口语色彩浓重的“动宾补”结构,使用频率大大增高,且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也已产生,形成了与古代汉语不同的“动宾补”结构特征。不仅如此,近代汉语中的“动宾补”结构,无论用“得”还是不用“得”,和现代汉语相比,都显示出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这就为学生说话创造了条件。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把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说话中,从一个句子开始,到几句话,坚持不懈地训练。记得一次说话课,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一位同学说:“妈妈做的饭真好吃,我吃得津津有味。”大家都觉得“津津有味”这个词用得好,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她:“妈妈做的什么饭,能把你津津有味地吃饭的样子给大家介绍得更清楚些好吗?”  相似文献   

7.
结构助词是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的助词。最常用的结构助词是“的”、“地”、“得”,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多年来,有人主张只用一个“的”,也有人主张这三个字都用“de”代替,但都不容易实行。词典里对这三个词的使用各有明确的规定,教材里使用它们时是有严格区别的。“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的”用在定语后面,“地”表示它前边  相似文献   

8.
明代洪楩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口语性强,基本能够反映宋元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在本书中,完备地保留了“得”字的各种用法,除出现在人名外中,包括作谓语动词、作助动词、作动态助词、作补语或结构助词构成述补结构以及以语素身份参与构词五种主要用法。根据677条有效语料,对《清平山堂话本》中“得”字的动态助词用法和构成述补结构用法进行详细描写,梳理“得”字的语法化过程,并归纳得出影响其语法化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刘坚先生和曾广顺先生各发现1例“VO过”式,曹小云先生又发现了近20个例子。笔发现明清白话小说中还有一些例子。我且发现,近代汉语中有“V得O过”式,与“VO过”式有相似之处,一般是在南方方言区内流行;但有不同之处,近代汉族中还有“V得O着”式,只是不如前两种格式用得多。目前尚未发现有“V得O了”式,但据刘坚先生所说的时态助词的发展规律,应该也能从献中找到这种格式。  相似文献   

10.
《元曲选·合同文字》宾白助词“的”共出现89次,根据用法分为四类:一是用于其它词或词组后,构成“的”字短语,单独作句子成分;二是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地”“得”;三是作动态助词,相当于“着”;四是作为代词或语气词“兀的”的构词音节,相当于音节助词。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三个,它们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是,在语言实践中,结构助词“de”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结构助词的少用、多用、错用、位置错误及全部合用等。  相似文献   

12.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一、句末助词“得”“得”不同于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得”,在安陆方言中是存续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或存在。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用“着”表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了“着”的四项意义: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副词“正…  相似文献   

13.
我爱花生花     
有一天,我来到这片“世外桃园”,远处走来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占据我眼睛的是一双闪烁着波动光的大眼睛,一道挂在它旁边如青云似的眼睫毛。 “你喜欢这片花生吗?” “嗯。”我若无其事地点头。 “我也爱这片花生,特别爱这一朵儿的黄花。” “为什么?” “我爱这花有一种特殊的美,花生花没有空花,它开一朵花,就能结一果。”他睁眨了两下眼睛再说,“我们做人也要象它那样有开花必结果,你说对吗?” 是呀,花生花虽不如单托水仙那样清雅,复瓣红桃那样艳丽;也不象烂漫的樱花、富贵的牡丹、圣洁的白莲那样婀娜多姿,马兰、吊兰的柔嫩可爱。它实在是一种极平凡的花,却蕴含着另一种美。 啊?我楚清地记得:这个仅比我大三、四岁的他,就能给我讲自然生活中的寓意,而且讲得是那样的认真。后来,我才知道他是这个小学的教师——他不正是以花来比喻平凡的教师吗? 他走了,是那样美妙地从花丛中来,又同样消失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讨论闽南方言内部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得”可以引进表示可能性的补语;“说”是一个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记;“伊”、“通”可以兼任状态补语标记。这四个结构助词尚未定型,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文章把它们称为“类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15.
与音乐结缘     
编辑导语 我看过很多“与××结缘”或“与××为伴”的习作.没有一篇能如这篇《与音乐结缘》的小作者那样,写得清灵、跃动。充满灵气。我们提倡初中生作文时.摒弃那些人云亦云的看法、半丈半白的“八股”方式、司空见惯的举例,  相似文献   

16.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名叫茅坪河。它像一条碧绿的腰带,弯弯曲曲地从我家门前流过。它既没有黄河那样雄伟,也没有长江那样大气,更没有西湖那样柔美,但是,它给了我童年许多欢乐。小河约3米多宽,日日夜夜不停地流淌着。它是那样清,清得连河里的沙石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它是那样绿,绿得就像一块翡翠;它是那样静,静得像一面镜子。春天,小河涨水了,河面仍是那么平静。河底的岩石长满了一层绿茸茸的青苔。要是你下河不小心,就会被它“暗算”哦!河边长着许多绿油油的水草。河岸草地边,镶嵌着红的、黄的、白的、紫的花,活像一大块土家织锦。小河上游的…  相似文献   

18.
“的、地、得、所”,在现代 汉语里都是结构助同。其中“所”字是一个文言词,它跟其它的结构助词不同。“的、地、得”一般用在词、词组或句子的后面,“所”字则用在动词的前面;“的、地、得”都读轻声,“所”字则不读轻声。  相似文献   

19.
“的”、“地”、“得”都是现代汉语里的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都是放在中心语之前起连接作用,比较容易区别。但“的”和“得”则容易相混。“得”是补语的标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20.
教学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总感到学生掌握起来很费劲。在作文中,混用“的”、“地”、“得”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这主要是因为“的、地、得”在口语中的读法相同,都念轻声de。其实,“的、地、得”的掌握与运用并不难,关键在于找出“的、地、得”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