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怀华 《学语文》2005,(2):1-51
《项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精品,在我国流传甚广。这部作品历经一百多年而不衰就在主人公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许多年来,对主人公的看法以玛蒂尔德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为主流;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审视玛蒂尔德。使这一形象又有了新的色彩,新的底蕴。主人公性格的定位应建立在对原文的品读的基础上,掩卷沉思,我们会有很多的疑问,“一夜豪华,十年辛酸”,  相似文献   

2.
莫泊桑的《项链》开篇写道:“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初看令人费解,哪有劈面就用“也”字的?“也”是一个频度副词,前有相同对应物才能使用。而本句是起句,前面并不存在对应物。其实,这正是作匠心  相似文献   

3.
读完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一文,眼前挥之不去的是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晚会上,她是身着“新袍裙”,脖子上戴着“金刚钻镶成的项链”,“时髦”、“迷人”,娇美如花、光彩照人如贵妇人;大街上,她是“挽着头发”,“强健粗硬而且耐苦”但坦然的平民妇人。这两种影像叠印在脑海中,鲜活如生。  相似文献   

4.
“批判现实主义”是十九世纪学的主流,它产生于法国,随后波及到全欧,是一种资产阶级艺思潮,它主张和强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反映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确立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倾向,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不朽之作《项链》,历经一百多年长盛不衰,其奥妙就在于主题的丰富性。长期以来人们用学功利主义和政治实用主义的观点评价它,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小说深刻地批判了玛蒂尔德特别强烈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这是造成她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庆淑梅 《学子》2004,(6):47-47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同学们几乎都读过。《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我认为,《项链》的主题除了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外,还是一曲诚实守信的颂歌。  相似文献   

7.
对《项链》的价值意义几十年来一直是一种单一的评价——“讽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这种说法没有作品依据和作者思想依据,也没有现实意义,《项链》的价值意义是多重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项链”所蕴含的宿命含义;“欧·亨利式的结尾”。  相似文献   

8.
张起 《都江学刊》2002,14(2):40-42
本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解读莫泊桑的名篇《项链》,指出莫泊桑不仅是情节大师,更是心理描写高手,总结了莫泊桑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有人因为弄丢首饰而一贫如洗;有人因为得到首饰而一夜暴富。弄丢首饰的因此而真诚可爱;得到首饰的却因此面目可憎。真诚可爱的从此过上了心安理得的生活;面目可憎的却从此生活得永无宁日。这不是什么人生AB剧的剧情,这是短篇小说巨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两篇传世经典之作——《项链》与《珠宝》的主要情节。  相似文献   

10.
《项链》是法国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传世之作,一直是中学语文的必读课文之一。这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长期以来,在教学和参考收的讲解中都认为作者是以批判的态度来塑造这一形象的。果真是这样吗?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  相似文献   

11.
周远喜 《师道》2005,(5):27-28
自从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问世以后,菲利普夫妇——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苦人儿,就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成为“尖酸、刻薄、虚荣、势利、贪婪”的代名词,永世不得超生。然而,当我一遍又一遍地仔细研读《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越发觉得,不少参考书上对菲利普夫妇所谓“尖酸、刻薄、虚荣、势利、贪婪”的评析未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2.
从教十数载,《项链》教过数遍.遍遍力图出新意,但免不了出力不讨好。再一次遇到这篇小说.思路上有了些新的设想.教学甚感轻松愉悦.并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相似文献   

13.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精品。历来读者都对玛蒂尔德分析得极深透,但对路瓦栽却谈得甚少。作者对路瓦栽没有浓墨重彩加以描写,读者对他也分析不多,但我认为,在作品中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他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玛蒂尔德能洁身自好,并十年如一日以“英雄气概”面对苦日子,正是因为有路瓦栽这根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4.
庆淑梅  李秀华 《现代语文》2005,(6):37-37,19
关于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的土题,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那么,到底如何看待这篇小说的主题呢?我认为,这是一曲为诚实守信而不向命运屈服的颂歌。  相似文献   

15.
蛮子大妈     
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家里。  相似文献   

16.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让人惊叹不已.尤其当它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对学生人生观及鉴赏能力的影响无疑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18.
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历来作为传统名篇被收在包括中学课本在内的职业中学课本、中专课本、高职课本中,而作为语文教参,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文章的主题解释为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解释经久不衰地、教条化地、单一化地统治着整个教坛,至今仍牢牢占据在语文教学讲台上演奏着<项链>主题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课堂文本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作为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教师的思想深度、审美情趣决定了他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及对学生理解文本的导向作用。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一般而言,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任何限制学生思维空间的倾向,都会影响文本分析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