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清代徽州文会是专为读书人而设的文人组织,数量众多.就其类型而言,以血缘性的宗族文会为主体,地缘性的社区文会、合都文会也为数可观.清代徽州文会的资产主要分为田和钱两种形态,其来源有集资入股、乐输捐助及付喜庆银等其他出银形式.为保证会产增殖,文会购置并出租田地屋店,还以"打会"形式将银钱借给会员收取利息.围绕会产的管理与使用,文会制定了严格的措施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清代徽州文会的功能集中在科举方面,日常活动以会课为主,训练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技巧,帮助他们熟悉科举考试的环节.文会资产则主要用来奖助科考,为士人提供盘费.文会的正常运转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徽州科举的兴盛.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呈坎《潨川文会》的发展历程,介绍其四个序和会规,并纠正《呈坎的文会》一文对《潨川文会》解读的一些不确之处,说明呈坎乃至整个徽州的文会组织,在继承和弘扬当地重文兴教、重视人才培养和提高民众整体素质优秀传统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巨大。其中有许多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这就是为什么要重温这段历史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明清时期的徼州,地方纠纷和诉讼多于民间范畴内得以调处.民间调处的途径灵活多样.里甲、里老、乡约、保甲等基层组织;宗族、文会等社会团体;中人等民间群体,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书屋和文会是明清徽州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们不仅具有普及教育的功能,与官学、书院、义学、塾学等相辅相成,而且还具有增强士子科举竞争力的功效,特别是文会,为士子应考前研讨、切磋制艺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徽州宗族以《朱子家礼》为标准,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属于自己宗族的家规族谱,对于冠昏丧祭四礼之中的祭礼作了较详细阐述。《茗洲吴氏家典》作为当时众多家规族谱中的一部,对于探究清代徽州宗族祭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16至20世纪中叶,徽州乡村社会长期保持着稳定的局面。宗族是徽州乡村自治的组织形式,徽商为乡村自治提供经济基础,而士绅则为乡村自治的领导力量。徽州社会系统三要素的良性互动,造成了数量庞大的正途与异途士绅。士绅的文化权力无所不在,主要表现为文会、乡评,以及编纂族谱、地方志两个方面。士绅还交通官宦,参与诉讼活动,这表明士绅是乡村自治的领导力量,具有相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导语] 平心而论,与试卷中降低了难度的其它部分一样,’98高考小作文(题目及要求见前文[考题四])也没有为难考生。就其形式而言,补写应为记叙文“宗族”的一个“成员”,考生应该得心应手;就其内容而言,所提供的首尾两节文字(含标题)浅显易懂,涉及的人物也仅有小乐和妈  相似文献   

8.
林耀华是中国较早以田野调查来研究中国家族问题的社会学者之一,他以祠堂为中心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族乡村,注重对宗族组织、祠堂功能、个人生命史、个人和宗族的关系等要素的研究,在其家族研究中集中体现了社会学人类学的本土化过程,其家族研究对中国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艹频)香(氵片)额一“(艹频)香(氵片)(p(?)a)”是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九景,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年一四十七年).此景在万树园东南,濒临澄湖,有殿堂三间,其东侧有船坞,门前有木桥,可达南岸“香远益清”.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游鱼往来悠然自得,碧草青(艹频),鲜嫩茂密,微风吹拂,香气袭人.康熙题额为:(艹频)香(氵片)“(艹频)香(氵片)”意为湖水之滨,青(艹频)飘香.(氵片),通“泮”.这处景观,三面临水,其建筑物仿照了主维辋川别墅“茱萸(氵片)”的构造.据《热河志》记载;“昔辋川有‘茱萸(氵片)’,裴迪诗云:‘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伏读御制‘春风’‘绿波’之句,迪所见犹隔一尘.”这段话的意思是:裴迪诗中所写的茱萸(氵片),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氵片)”的特色,而乾隆的《(艹频)香(氵片)》才真正使人感受了“(氵片)”景的佳美.“香风摇荡绿波涵,花正芳时伏数三.词容关山月休恕,来看塞北有江南.”诗的前两句,形象描写出湖波荡漾、翠藻飘浮、香风  相似文献   

10.
村治变迁中的宗族命运--以普宁南阳山区的四个村庄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当前宗族的影响力状况,学术界有“复兴”论和“衰落”论两种不同看法。对南阳山区四个村庄的调查情况显示,该地区的宗族认同感尚存并能发挥一定的凝聚功能,但其影响力极其有限。所谓的宗族的“复兴”应该只是物质层面的宗族即宗族形式的复兴,“衰落”却是精神层面的宗族即宗族内核的衰落。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中叶,湖南人李东阳、刘大夏、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他们都是朝廷重臣,大权在握,对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社会的安定,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研究明朝的历史,研究明代湖南人才,就必须了解“楚地三杰”。  相似文献   

12.
“奇书”与“才子书”是明末清初小说史上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用以指称通俗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为提升通俗小说的“文化品味”和强化通俗小说的“文人性”而作出的理论阐释与评判,可看成为相对超越于通俗小说之上的文人士大夫对通俗小说的一次价值认可和理论评判,对通俗小说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安庆是南方重要的都市。安庆城池不仅是明朝在地方统治的象征,而且它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明代安庆城池的变迁与明王朝的盛衰兴亡密切相关。安庆城池的四次变修与当时的战争变乱、自然灾害、政治变迁、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关,以明代安庆城池的历史变迁作为切入点,有助于了解明王朝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福建戏曲海外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戏曲自明清以来海外传播频繁,在20世纪形成两个高潮。闽剧、莆仙戏、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在对外传播交流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这些剧种以应邀演出与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海外演出,成为维系祖国大陆、台湾及海外华侨之间的一条重要的情感纽带,也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晚明小品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小品代表了明代中叶崛起的人本主义思潮。其突出表现是个性解放和对自由的追求。晚明小品突破传统散文“微言大义”模式 ,把主题引向人的日常生活 ,注重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晚明小品为后来的文学变革注入了本土文化的基因 ,成为近代以后个性解放思潮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明代河南宗藩浅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封藩王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河南是分封藩王较多的地区之一,自洪武十四年始,先后有周王、唐王、伊王等陆续到此就藩,明代其他皇帝的子孙许多也都被分封于河南。至明中后期,河南各地藩府林立。这些宗藩违制越轨,广占土地,擅杀人命,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在河南宗藩中也产生了朱载Yu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学者,为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家庭家族类题材长篇小说的流变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着小说创造主体深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心态,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整个社会处于没落状态的悲凉的时代氛围。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作品中的人物和创造这些作品的作家,把握明清家族家庭长篇小说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明代平民女子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受教育状况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礼教教育束缚了她们的思想;迫于生计,技能教育有所发展;文化教育却非常滞后,使得我国女性长期处于愚昧落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亳州城区周围及城内建有很多私家园林,与其他地区的古代园林相比,在造园选材、园中植物以及筑园风格等方面,均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些园林的兴衰变迁,折射出亳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发展,对考察当地社会变迁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