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谈论比较文学的主体意识往往是指比较文学研究者个体的主体意识,本文要探讨的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民族和国家主体意识。民族和国家主体意识的构建,对于厘清比较文学学科理念中的主体性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民族和国家主体意识的构建与研究者个体的立场也密切相关,只有当研究者个体立场与其所在的民族国家的主体意识相吻合时,其研究的问题才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研究比较文学国家主体意识必然带有某种程度的功利性,但这种功利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全球化语境下的一种"友谊的政治"。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的教学一直是众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比较文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一直是一个难题。对此,文章从两个方面去分析形成该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学生本身的知识积累与理论修养的不足,固定教学模式的接受与学科教学设置的不合理都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因素;另一方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特征也是造成比较文学学习困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循着艾田伯思维路线,对《比较不是理由》进行细读,认为艾田伯通过对比较文学危机的诊断,建构出了其理想的比较文学。对我们现今的比较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仍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比较教育是学科,还是领域?自1983年第4届比较教育年会公开提出这一问题之后,中国学者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赞同学科者,有认可领域者,有的则认为既是学科,又是领域。20多年过去了,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但在专业名、著作名、专有名词等的中英文称谓方面,比较教育为"学"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比较教育为"学"之路需要在继续保证外部制度性存在的前提下,加强内部逻辑性存在和对外功能性存在,才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5.
杨乃乔教授在《比较文学概论》中强调比较文学研究者所应具有的比较视域——学术眼光和学术能力,这与梵·第根和基亚提出的“工具、装备”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更进一步认为比较文学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并尝试着在此基础上建构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杨说强调以“跨越性”为主要特征的比较视域,意在避免对研究对象人为设限,在“去边界化”的开放中建构和发展比较文学学科。  相似文献   

6.
军事科学是军事领域包括军事现象,军事方法和军事理论在内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系统,具有美学的学科性质.军事科学美学是军事科学和美学的综合学科,它以美学理论为奠基石,并以其独具的分支学科的特点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学者都把翻译研究看作是隶属于比较文学下的一个分支。笔者却持相反的观点。因此通过疏理两者的概念及关系,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来反驳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每十年一度的美国比较文学协会的最近报告中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的独立性有赖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性与关系”。文章论证指出,这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的“进一步、退两步”的新说,论文通过对国际学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进一步论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三要素:跨界的文学关系——研究对象,跨界的视野——“知识装备”,与之“适合”的研究方法——可比性学理逻辑假设,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互存互动的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从而使比较文学成为与众不同的一门文学研究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标志性动作就是将中国思想资源引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和实践批评中。方汉文明确提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特性的比较思维本体论.将先秦墨辩语言逻辑渗入比较文学理论资源,主张关注相似性和差异性关系的新辩证论。这意味着作为西方传统学科的比较文学.其思想资源一贯的西方中心化从此将由各民族合理思想资源的本土化所取代。这种宣称“比较就是理由”的比较思维本体论,本质上是对于黑格尔同一性辩证法在中国古代思想资源对照下的互相阐发.然而还需在现代全球多元差异性语境下,对其内涵的同一性研究即其普遍化取向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外国文学史》(欧美和亚非两部分)或《世界文学史》与《比较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促进该学科教学的深度改革,郑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教师们希望用笔谈的形式,写出每位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经验,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理念,自1827年歌德提出至今,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阐释和理论分析,导致了世界文学理念的嬗变。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文学理念的形成启迪了比较文学的产生并成为后者的理论基础;比较文学的发展为世界文学的理念拓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方法,进而促进了世界文学理念的深化和嬗变;而世界文学理念的嬗变.又反过来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的纵深发展,并成为了比较文学的重要主题。比较文学学科几次面临危机,而其每次走出困境,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世界文学理念的嬗变对其的启迪和不断推动。因此,世界文学理念的嬗变,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比较文学的源与流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比较文学的研究存在于它的名称出现之前.应该说,它是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升华的产物.因为用比较这一方法获得和交流知识,其本身和人类思维的历史同样古老而悠久.我国有几千年的古典文化传统,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同时,在我国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又善于和敏于摄取异域的文化思想素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因此,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同样是源远  相似文献   

13.
14.
教育是促进人类道德与物质进步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在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因为比较文学学科具有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广泛的学科内容.该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比较文学能够在当前的形势下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全球化带来的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外语教育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进而又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正确理解全球化对本学科建设的意义、认清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将有助于加大我国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力度,使我国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尽快与国际接轨,在"相互依存"的前提下,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时期以及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胡适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位风云人物。他所涉猎的领域,有思想史、文学史、宗教史,早期并致力于西方文学理论的介绍和运用。本文试图指出,他也可称得上是中国最早明确提出“比较的文学研究”的概念,并身体力行用比较的眼光和方法,对中外文学现象作了探究的学者,以往的比较文学论著,似乎对此注意不够。  相似文献   

16.
要反思现有“比较文学”教学方向与方法的局限性,探索该学科课程思政的新路径,首先需要探索学科理念和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内在联系:两者都强调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文化自信,强调思辨和知识的实践价值。由此出发,“比较文学”教改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强化中国文化历史经验及中国学术理论建树;在教学方法上应强调学生主体性,提升其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F0003-F000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2003年被确定为襄樊学院重点学科,同年该学科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增列建设硕士点,2006年,通过了继续建设的复审验收,2007年,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立项建设重点学科,学科点负责人为李定清教授。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作为学科成立于19世纪70至9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阶段、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阶段,以及当下中国学者所致力的跨文明研究阶段。比较文学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对上一次危机的思考和逾越,没有危机,就没有比较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对韦勒克《文学理论》中“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一章的详细解读,重新审视“比较文学”概念的源起,并对以“文学性”捍卫比较文学纯洁性的研究视域给予了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八五六年的“天京事件”是太平天国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多年来,研究太平天国史的同志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发表了大量论著,笔者颇受教益。但对这一事件的性质,还感到值得商榷,现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就正于同志们。(一)“天京事件”起因于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的矛盾,已为史学界所公认。但把这个矛盾的性质说成是杨秀清“篡夺太平天国的领导权”却并不符合洪、杨矛盾的实际内容。事实上,“天京事件”是洪、杨之间的一次权位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