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风景如画的景点,如果有人随地乱扔垃圾,你在边上看到会怎样?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儿子。他说:“我会把垃圾捡起来丢进垃圾桶,然后用目光鄙视他。”鄙视他,太对了!鄙视,有时是用口光.有时不看一眼不着一字,也是鄙视。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们认为,这是信息时代到来的象征。有人把它称为“第三次浪潮”、“第四次工业革命”或“信息革命”。尽管人们对它的提法不同,但都强调了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已经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在国外,甚至有人预言: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物质生产资料,而是信息。信息“是指有关某一领域有用事物最新情况的报导”。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有人称它为人类社会的“第二资源”,是构成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也是未来社会竞争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 人际关系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尤其在社会变革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的稳定也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人际关系的处理一直是国内外社会学界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把社会角色理论应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从而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新理论即:P—R平衡理论”,作为该理论的一个应用,本文还就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为例作了简要说明.一、理论的提出  相似文献   

4.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通俗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有好有坏,而人际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事业和发展。生活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5.
曾有人戏言:未来的学校是“机器”社会,学校里只要有一个人就可以把学校里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下来。也有人说:未来社会可谓是“鼠标一点,指点江山”“按下按钮,指挥万千”.虽然现在我们的社会和学校还没有发展到如此发达的地步.各类电教媒体却已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了中小学课堂,为课堂教学“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6.
如果你讲话讲到一半,有人打断你的话,转移话题,你会:A.把剩下的话吞下去,当作没讲B.等对方讲完,再接下去讲C.跟对方抢着讲,看谁声音大D.马上要求对方尊重你,不要插话A.你是属于对自己没有自信的人,对自身没有信心,对你的人际关系更没信心。从你的心态上来讲,话讲到一半就被人打断,甚至转移话题,这是非常不尊重你的表现,甚至可以说这个人根本没把你当人看。你觉得受这样的污辱是很见不得人的,所以尽可能地把话吞回去,而且还希望大家不会注意到你,就当作没讲。这是一件很令你难过的事,而你是那种挨打也不吭声的人,没办法!(仅供参考):B.你是…  相似文献   

7.
人们或许还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流行一时的“智商”一词,那时候的人们把“智商”看作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有人说“知识决定命运”。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有学者提出:一个人能否成功,智力因素只占20%,而心理因素却占到了80%。一个智力不错的人,如果非智力因素低下,心理素质差,那么他很可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得很差劲,不尊重别人,不懂得如何与同事合作,甚至唯我独尊,盛气凌人,把困难推给别人,把功劳归于自己。这样的人,即使一时得志,也几乎没有最终成功的希望。相反,一些智力并不出众…  相似文献   

8.
人们通常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分析、判断某一项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三种因素中,“人和”又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而我们经常听到的“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等等也都是说“人和”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谓“人和”,简单地说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更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团队需要协作,协作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它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原动力。那么,学校管理者怎样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本文从以下方面略做探讨。  相似文献   

9.
宋士广 《上海教育》2009,(13):56-57
当我满怀喜悦地告诉学生要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他们起初很开心,因为终于可以从古诗文的练习中透一口气出来了。然而,预习下来,他们脸上写满了失望,有人甚至说:“这篇小说太没劲了,我都读得睡着了。”还有人说:“这篇小说其实只有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相似文献   

10.
说明文很有实用价值,接触新技术需要它,介绍新产品还需要它。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说明文将陪伴学生的一生。他们一辈子都要常读常用。然而。近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说明文越来越不受重视.教材中占的篇幅少——甚至连个“名分”都没了.考试又不太考,故师生都很轻视甚至漠视。这样一来.学生虽然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说明文.但到了高中却仍没有学好,仍写不好,甚至连读好都做不到.这也的确是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正>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时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讲故事不仅是文学家问鼎诺奖的利器,也是广大中学生作文的入门功夫。讲故事的要旨有二:其一,你要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这样才会有人“听”;其二,你要把故事讲得合情合理,这样才会有人“信”。下面笔者就以梁晓声的《第一支钢笔》为例,解读这两个要旨。一、引人入胜才会有人“听”同样的一个故事,有的人能把它讲得令人拍案叫绝,有的人则会把它讲得令人昏昏欲睡,诚可谓“故事人人能讲,各有高下不同”,这取决于讲故事者叙事技法的高下。莫言为什么能把中国乡村的故事讲给世界?凭借的正是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独特的叙事技法。一条床单裹在身上怎么看都不雅,但经过设计师摆弄,就能成为一件新潮的时装。这个“摆弄”在“讲故事”中就是叙事技法。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教师比喻为“编剧”,有人把教师比喻为“导演”,也有人把教师比喻为“演员”。当人们意识到单一的角色,不能代表教师的形象时,还有人说:教师=“编剧”+“导演”+“演员”。乍看起来,这些比喻颇有艺术色彩,有某种道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比喻既有悖于新的课程理念,也不符合教学活动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不再是“编剧”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形象地比喻为编剧,颇有艺术色彩。有人甚至将教学设计和编剧创作的剧情作了一个对比:复习导入(序幕)—传授新知(情节发展)—课堂讨论(剧情高潮)—概括总结(结局)。…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太平天国的人们广泛地使用哥、兄、弟、兄弟等语汇。比如“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九月初九哥降节,靠哥脱罪记当初。”等等。 据此,不少研究者把太平天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新型平等的社会关系。甚至有人认为:“洪秀全是借用宗教语言提出了男女平等、人权平等、国家之间平等的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由家庭血缘和婚姻构成的亲戚关系,一是由社会生活的分工合作构成的工作关系。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着人们的发展前景。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关系智能强调人与人交往中的相互了解、合作与帮助。人际关系智能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分析、判断某一项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三种因素中,“人和”又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而我们经常听到的“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等等也都是说“人和”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谓“人和”,简单地说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更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团队需要协作,协作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它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原动力。那么,学校管理者怎样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本文从以下方面略做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学校风气”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而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学者们对它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把它看成是学校这一组织内部成人之间的关系;有人把它理解为学校的秩序、纪律;还有人把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方面的变量作为衡量学校风气的一种标志;也有人把学生的个性及学校的特点作为衡量学校风气的参量。教育社会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大家开始认真探讨语文教学法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间,有些确属真知灼见,但也有些实为奇谈怪论。叶圣陶先生关于 “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有人却把它误解了,认为:只有“教”才能达到“不教”,于是在“讲”上大作文章。持这种观点的人未必多,因为太荒唐;但具有类似思想倾向的人并不少,因为积习深。“精讲多练”,异口同声。其实,“讲”与“练”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摆?有人认为讲是前提,不讲无法练。果真如此?讲前不能练吗;讲中不能练吗?只能在讲后练吗?“把“教”与“不教”机械地割裂开来,把“讲”与“练”简单地排  相似文献   

18.
刘芳 《现代语文》2009,(11):144-144
时下,经常听到有人说“气场”一词。许多新闻、广告中也经常使用“气场”这个词语,显然它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语。众所周知,流行语是一种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很多流行语一经产生,便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它们高频率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谈和报纸杂志中。广告商把流行语纳入广告词中,一方面为商品做了更好的宣传,另一方面,也使这些词语随着商品的流通而更加流行,甚至还会产生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一位参赛教师拿着一个盛了半杯水的透明圆柱形玻璃杯走进教室,上课了,该教师拿起杯子喝了一口,下面的评委老师和学生都很惊诧,怎么公开课上老师还喝水?正当人们惊诧时,老师把杯子放平,说:“同学们,看看我杯子里的水平面什么形状?”学生说:“圆形.”老师把杯子倾斜,“现在水面是什么形状?”学生说:“椭圆.”至此,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讲椭圆,而且椭圆是用倾斜的平面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一个名词常被人们讨论,它就是“教育过度”。有人认为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被强迫接受教育者从功利化设计出发所提供的教育内容、教育信息和教育模式;有人从就业角度出发,认为它是指当前就业市场出现的“人才高消费”及“高能低就”现象。其外延它包含了我们平时讲的减负、解压、失业,甚至课程改革也与它有密切的关系。下面的观点希望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