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位工人,却又爱好业余摄影,尤其是新闻摄影。说起他的业余摄影来,着实有段不平凡的经历,他数十年坚持学习摄影,他的新闻摄影、艺术摄影作品,常常见诸报端和杂志上,且荣获摄影世界摄影作品五等奖。摄影体会文章等,他就是哈密地区汽车大修厂车工丁旺有。说起丁旺有的摄影爱好来,他虽白昼在轰鸣的车床旁伫立一天,可是他却几乎用了全部8小时以外的时间,自学摄影技巧。1985年他自费购了一部海鸥牌照相机,以及扩冲洗印设备,自费  相似文献   

2.
尤金·史密斯1918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维琪塔市.他以摄影伴其一生,除了在<生活>杂志任过职外,许多世界著名图片社也留下了他的足迹,如美国的<新闻周刊>、玛格南图片社等.他十分擅长专题摄影报道,并进行了多组诸如<乡村医生>、<助产妇>、<一个慈悲为怀的人>、<水俣>的报道,这些都堪称其专题摄影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刘亚 《军事记者》2008,(10):52-54
人们关注和研究沙飞,有两点被忽视了。其一,只看到他是中国革命摄影的奠基者,而没有看到他首先是一位中国军事新闻摄影的杰出代表。其二,研究者的注意力更多被他的摄影作品所吸引,鲜有透过摄影作品看到并深入研究他的军事新闻摄影思想的。  相似文献   

4.
吴兴人 《新闻记者》2008,(9):F0002-F0002,F0003
徐裕根先生在新闻摄影舞台上旋转了36个春秋,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献给了新闻摄影事业。他像一只辛勤的蜜蜂,又像一只衔泥的燕子,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南来北往,四出奔走,用自己的镜头对准了大千世界,为中国的摄影事业构筑了一条五彩缤纷的光与影组合的艺术长廊。他先后发表了12000余幅摄影作品,这次摄影回顾展不过是他一小部分的精品荟萃。  相似文献   

5.
采访张峻真是一种享受.当浏览、欣赏他那厚厚的几大摞摄影作品剪报时,当听他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每幅作品的孕育过程和拍摄经历时;当翻阅他那近百万言的摄影理论专著、论文、教案、笔记时,我仿佛徜徉于一座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6.
采访蔡林时,正是他的专著《摄影一点通》完稿之时,也是他从事摄影理论写作整整10周年,还是他48岁的生日。按说理应庆贺一番,可在他家找不到地。当我们摸黑来到他办公室,只见他正在伏案疾书,连我们走近他也丝毫没察觉。正是这样日以继夜的奋战,他写作出版了对本近千万字的摄影和电教专著,在摄影理论界独树一帜。一定要找准原因1982年在第三军医大学电教中心进修摄影时,蔡林发觉我国摄影理论书籍太少,国内一些摄影理论书籍大多数是英、美国家的。一次,他照一本翻译书上的摄影技术要求,拍摄了两卷资料,可效果非常差。事隔不久,他…  相似文献   

7.
采访蔡林的时候,没想到这天是他小的专著《摄影一点通》完稿,也是他从事摄影理论写作整整十周年的日子,更巧的是这一天还是他48岁生日。按说这三喜临门,他该在家庆贺一番,可到他家里却不见他的身影。好在老母亲一句话提醒了我们,他准又在办公室,我们抬腕一看,已是晚上9点过了。当我们走到他的办公室时,见他正伏案疾书。在十年中,他编写出了21本摄影和电教专著,填补了国际国内摄影和电教理论领域的5项空白。  相似文献   

8.
提起谭发新,新闻摄影界的同志大概早有所闻。他在西安市莲湖区文化馆工作,今年46岁,从事摄影工作已有28个年头了。2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刻意求新,拍出了许多与众不同而令人叹服的摄影作品。1959年,谭发新从西安体院体操专业毕业后,留校搞体育摄影。体育摄影以“动”为特点,瞬息万变,拍摄难度大。谭发新从“难”起步,勤学苦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9年冬,波兰体操队来西安交流表演,谭发新拍了一组精彩的体操照片,引来新闻界一阵喝彩,令新华社摄影记者刮目相看。初战告捷,使他激动不已。1971年夏,谭发新到莲湖区文化科搞专职摄影工作。从此,照相机成了他的生活伴侣。在险要的崇山峻岭,在沸腾的矿山车间,在平静  相似文献   

9.
他,二十多岁,匀称的个头,结实的身材,两道乌黑的剑眉下闪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就是山西省长治市农行信用合作科干事郭世虎。他虽然从事业余摄影报道时间不长,但他拍摄的图片先后在《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等10多家报刊发表了80多幅。郭世虎是1980年參加农行工作的,入行不久,他就被农业金融战线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深深地吸引了,诚挚地爱上了自己的岗位。用什么来反映农金生活新貌呢?他产生过当记者的念头。做过当作家的美梦。冷静下来一想,又觉得都不可能。最后他选中新闻摄影。这对一个刚参加工作,对摄影“一  相似文献   

10.
了解摄影有一种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了解一位摄影家开始.从他的摄影作品、他的言谈以及细细地观察他是如何运用摄影技术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1.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刘晋拍摄的延时摄影作品《大学》受网民关注,央视对他进行了采访.在一年时间内,刘晋用1 3万张照片组成了延时摄影短片,储存下自己的大学回忆.一名非新闻摄影专业学生的摄影作品能产生如此影响力,值得思考.延时摄影:影像作品的动态表达从传统媒体一统天下,到新媒体崛起及多媒体融合格局形成,媒体环境在近年内发生巨大变化.任何一种单一技术、单一形式的影视作品,都将接受多媒体融合时代的冲击,多元影像融合的发展趋势开始崭露头角.《大学》虽然还只是一次尝试,但它却处在媒体发展趋势的前列.这种融合多元影像的表现形式,恰好适合眼下多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更是一名优秀的军有.30多年的千锤百炼,使他成为中国新闻界擅长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突发新闻摄影报道的能手.  相似文献   

13.
傅晓影业余爱好甚广,琴棋书画样样都行。会弹琴,会敲架子鼓,单位举办文艺晚会,他多次当主持人;政治部主办纪念抗战胜利书画展,他的一幅碳画让很多人吃了一惊;在新闻报道上,他还是个多面手,因此,大家戏称他为影视文“三栖明星”。当然,成为这“三栖明星”,符晓影是费了一番苦功夫的。不信,请先看看他的摄影傅晓影出身摄影世家,打抗战那时起,他爷爷就开照相馆,他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也搞过新闻摄影,他自小就跟父亲一起学摄影,故取名为晓影,即通晓摄影的意思。提干第一年,他便积攒工资买了一部“傻瓜”照相机,拍出的照…  相似文献   

14.
离休干部李怀燎,原是河南日报副总编辑,担任省老年摄影学会副会长,省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已十年有余。在他70华诞和从事新闻工作50年之际,用百幅摄影佳作编织了一束琳琅满目的晚节香花,回报党和祖国对他的养育之恩! 怀燎同志与摄影结缘由来已久。早在60年代初期,他任河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时,就分管报纸的摄影报道;80年代中期担任学会领导后,结交了更多的专业及业余摄影工作者,经常和他们一起跋山涉水,采风学习,交流技艺,取长补短;从报社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勤奋耕耘于摄影园地,如今已如痴如醉,一“照”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15.
刘为强想靠一张照片出名的愿望实现了,而且比他想象的更出名,但这是他未曾想象的恶名.他的新闻摄影照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获得央视年度新闻图片奖以后,被网民发现是合成造假之作.  相似文献   

16.
提起车夫,陆海空三军熟悉他的人可不少。而通过报刊.影展的摄影作品知道车夫其名的人则更多。近几年,车夫的作品不断在国内外获奖,使得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都期望更多地了解他。车夫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怎样获得了成功?黑红的脸膛,强健的体魄,身着戎装的车夫,好一副标准的军人形象。他1964年入伍,从放映员、摄影干事到军内外小有名气的摄影记者,车夫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陈烨熙 《视听》2016,(7):112-113
王家卫的电影,可以说实现了香港电影在艺术方面所追求的梦想,这也使得他本人成为香港影坛的一颗耀眼明珠。王家卫的电影在摄影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比如手提摄影镜头展现了人们的动荡和不确定感、超广角镜头刻画了人物的冷漠和抵触、长镜头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这些都使他的电影有着一套独特的符号体系。本文从摄影的角度对王家卫电影风格进行研究,通过剖析他的几部电影作品,来展现其独特的摄影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个闪光的荣誉伴随着他:200多幅发表在《解放军画报》等各类报刊上的摄影作品;空军“92护士一日”摄影抓拍赛金牌;解放军摄影函授学校兼职教员—…·提到这些,他总是淡淡一笑:“我搞摄影并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而是因为我热爱这光与影的艺术”。1990年,他投身于绿色的军营,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月,他把津贴费全部买了胶卷和药粉,又从班长那里借了一台傻瓜相机,开始了他的苦苦追寻。白天,他去抓拍新闻,晚上,就躲进自己用帐篷搭起的“暗室”里冲卷。在拍了7卷“废片”之后,他的作品终于见报了。望着样报,面对着战友们的…  相似文献   

19.
[光耀小传]郭光耀,山东冶金报社副总编辑、摄影记者。近十年来,他拍摄了一大批有深度,感染力强,反映冶金战线火热生活的优秀摄影作品和社会新闻作品.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有3000多幅作品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并有近百幅作品获奖。他还建立起《山东冶金报》摄影通讯员网络,培养出了一批新闻摄影骨干,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他的摄影作品摆在我们面前:一幅又一幅;他的摄影专集摆在我们面前:一本又一本;他的专著目录摆在我们面前:一行又一行;然而,这么多照片和专著,永远只有一个题材:第三世界——它的土地、人民和文化。他叫汉斯·约瑟夫·泰森,德国记者。虽然已60有8,他仍然挎着照相机,扛着摄影机.今天埃塞俄比亚,明天印度地去采访,那双德国人的大脚几乎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