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这个人,命运多舛,一言以蔽之,就是“生下不久就挨饿,读书不久就停课”。刚跨入初中校门,十年动乱便开幕,不久便辍学在家。求知欲甚旺,却苦于书荒,便不耻下借,每每厚着脸皮向亲友、同学讨书看。因限期归还,便争分夺秒,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快速阅读,不求甚解的习惯。参加工作后,不善交际,业余时间大多扑在书本上,一日不读书便觉闷得慌。那时,我在煤井下挖煤,妻子没有工作,一家三口靠我的收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并无余钱买书。但读书的欲望太强烈了———书店里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书籍,常常令我“馋涎欲滴”。为了…  相似文献   

2.
投石问路 老李的故事要从1992年说起。当时.他的一个同事买了张股票认购证.不久便中了“第一百货”的新股。由于并不清楚股票上市会怎样.出于谨慎的考虑,老李的那位同事想着早点落袋为安.便开价9000元.问老李要不要这张认购证。“我抱着搏一记的心态,就动心了。大不了输点钱,凡事图个新鲜。在确定这张认购证转让时能重新过户后,我便花钱买下了.”  相似文献   

3.
两家前,军校毕业不久,刚丢掉“学生气”的我,便在工作中受一匹爬格子的“千里马”的影响,认为自己也可以在方格上踏遍九州军营,于是我便步入了那本已拥挤的写稿方阵。  相似文献   

4.
白鸽     
它,长着小小的脑袋,灵活的眼睛,娇小的身躯,雪白的羽毛,这就是被人们誉为神圣的和平使者———白鸽。在第24届奥运会中,成群的鸽子环绕在奥运会的上空。当奥运圣火熊熊点燃,奥运会曲奏响的时候,它们展翅飞向蓝天,陪伴着运动员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载歌载舞。此时此刻,可爱的鸽子象征着人类珍贵的友谊。我深深地爱着鸽子。几年前,我舅舅家养了几十只鸽子。其中,有一只我最喜欢的白鸽,叫雪雪。幼小的我,常常抱着它。每当我去舅舅家,它总是乖乖地站着,咕咕直叫,好像在说:“你快来呀!”于是,我便抱着它,逗着它玩。在这一段岁月里,它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座右铭     
我是一名军校学员,学习、训练之余总爱舞点文、弄点墨。一不小心,在当地报刊上偶见了几篇拙作,由此便有人称“秀才”,有人唤“文人”。最“可恨”的是,巾队领导也如获至宝,委以“队宣传部长”之重任。开始心里一个劲发怵,最终撮着自己的头发根才勉强将脖颈挺直,干就干吧!于是,选了一批“弟子”,开始在文字海洋里游荡。不久,稍稍有些“成果”,自觉不自觉地就令别人看着“高昂”了许多,一些并肩战友也敬而远之了,这是最让我担心出现的事情,也清楚这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我尽情的使自己暴露笑脸,但总还有很多风言风语由远而近…  相似文献   

6.
刊中报     
成功,就在下一步等你  还是在我初学新闻写作的时候。那天,我捏着第100篇稿件,心事重重地来到办公大楼的邮筒前,在把稿件塞进筒口的一霎那,我对自己说:如果这篇稿子依然石沉大海,就向主任辞职回连队当排长。  其实,我当初到机关就是个错误,从陆院毕业不久,便调到机关担任新闻干事。我惶恐地想,连新闻“五个W”都不知道的人,能担当得起指导全团新闻报道的重任吗?然而主任在听了我的百般担忧后,只是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小伙子,我相信我不会看错人的。”  为了主任的这句话,我卖命地在新闻领域里折腾。为了写稿,我常常…  相似文献   

7.
回想初学写作时,我把多写多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熟能生巧”,只有多写稿才能多上稿,也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坚持每周写3至5篇.有时一天就写两三篇,不久果然陆陆续续出来了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为此领导还表扬了我。几年过去了,可回过头来看,并不令人理想,因为发表的与发出的悬殊较大,更不用说什么重头稿子了。这使我一度陷入困境和苦恼,为什么写作水平上不去呢?原因在什么地方?一次,组织推荐我参加了上级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来自各新闻单位的“老记们”给我解开了这个谜:这就是平时只注重了多写,见啥…  相似文献   

8.
久慕李铎老师的大名,然而一直未得机缘求教子门下。记得当兵不久去过一次北京,在一家商店门口看到李锋老师题写的门匾,它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从那以后,李锋老师那真率洒脱、在重沉稳的字迹,便在我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去年/Y一建军节,我和两位书友在保定古莲花池举办“军旅三友书法展”。我们都是军营中的书法爱好者。在展出之前,我什1多么想得到李锋老师的指点和鼓励。于是,我先后两次进京,去拜见李老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相见,使我遗憾不已。前不久,我带着拜见老师的“作业”第三次进京。通过朋友的联络和…  相似文献   

9.
走走停停     
小时候,躺在被窝里一想到“不久的将来”我就30岁了,伤感的热泪能把小枕头弄湿一大片:胡子拉碴、拖儿带女、满面愁容。那是个想起来就令我恐惧得要死的年龄。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对图书馆学毫无所知。可我对图书馆的感情却是深厚的。这绝非偶然。我上小学时正逢“瓜菜代”年月,只上半天学。中学时遇“浩劫”,高中没毕业便回乡“闹革命”。后来有幸上了大学,还赶上“工农兵学员”那拨儿。知识土地之贫瘠可想而知。而现在我却能在大学讲坛上授课,能在报刊上不断发表文章。我这棵瘦弱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7,(2)
我最早与沈海相识是经一文友介绍的。记得第一次见面时,他写满英气的脸庞和谈吐儒雅的风度,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此后不久,我写了篇习作欲投稿发表,可心里又没底,于是就想到了沈海,并把稿子寄上,信上照例写上了“批评”“斧正”的谦词套语。可寄出后我心里直打鼓...  相似文献   

12.
我刚从县里调到市里不久的那年夏季的一天,“头儿”指着他办公室里的一盆花儿:“这盆花儿长得挺好的,就是不知叫什么名儿,你能不能找位专家问问?”“头儿”越客气,我的办事节奏就越快。我一圈儿电话打出去,就得到园林处回话:“我们派一名园艺工程师去。”工程师来了,像位刚离开校门的女学生,我心里嘀咕:“有没有搞错啊?”在“头儿”办公室里,她一见那花儿,便说出了花名以及那花儿的生长习性、栽培要领,连属什么科也讲得一清二楚。“头儿”听了非常高兴,在道谢的同时说以后要多向她请教如何养花,她笑着点点头。“头儿”问怎么称  相似文献   

13.
阿路龟     
《出版经济》2006,(3):36
常常感觉自己就象一只乌龟,背着重重的壳,追逐着日新月异的生活.总希望能有一个朋友和我聊天、陪我附和、同我走在这看不见尽头的路上.所以,当我偶然的邂逅了一只两千五百多岁的乌龟时,我们便一见如故,从此并肩前进.我发现这只乌龟即便能活一万年,它也一样要在路上不停的前进,所以我就给它起名叫“阿路“.……  相似文献   

14.
管闲事容易惹事、惹麻烦,往往讨人厌。可我却正是管“闲事”“管”出了我的第一篇。一次,新兵连的战友小袁,因领导安排了他们班一名专业素质不如他的战士进了教导队骨干集训班,便向我诉说了心中的怨苦。作为战友,我再三劝说,可总说不明道不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始终觉得该为他做点什么。这时,我想到了报社的编辑,便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寄给了《解放军报》,不久,编辑以《当不上骨干怎么办》为题给登在三版《读者之友》专版上。并给了圆满的解答。见报后,既使小表明了了奋斗方向,同时也引起了小袁所在连队领导的高度重视,指导员多…  相似文献   

15.
二十八年前我刚刚跨进新闻工作门槛时,一位老同志给我一句赠言:“白鸽往亮处飞。”他说:新闻工作者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哪里有新闻线索,就往那里跑;当你没有新闻线索,看不见“亮处”时,就应该深人下去,花硬功夫搞调查,在调查中发  相似文献   

16.
处处留心皆新闻。在搞报道的过程中,我就发挥了“小天地”的作用,对身边的人和事处处留心,事事观察,写出了不少战士喜闻乐见的新闻。去年春节前夕,我部四连战士宁愿自己喝咸水,把唯一一口淡水井中的淡水肩挑手提逐户送到群众家.我发现这个事情后,便立即进行了采写,经过修改,第二天便发往报社,不久就被《烟台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加花边刊用。一次,我到商店  相似文献   

17.
时间虽然过去了4年,但那封编辑亲笔写的退稿信,连同那缀满红点点、红圈圈的批改稿,一直珍藏在我的剪报本里。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时,我总要把它翻出来,细细地品味一番,心中便会多一份力量。4年前,我初学写作时,总是急于求成,写出来的稿子,不加修改就寄给报社,结果都如“泥牛入海”,别说刊登,连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过。当我认定自己不是搞写作的料、并决意放弃子这一行时,我在一位新闻于事的案头结识了《新闻与成才》。“采访体会”、“通讯员园地”、“我的第一篇”等栏目,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一下吸引了我。于是,我就…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其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祥林嫂被迫再婚后,生了一个男孩叫阿毛。可她第二个丈夫得伤寒又死了。幸而还有阿毛与她为伴,使她对生活没有绝望。可不久,狼又把阿毛吃了,这对她是一个惨重的打击。她又只身一人,便再度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我真傻,真的,”她逢人便讲她的阿毛被狼吃的经过。“我只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年轻人经常听父母说:“等你们做了父母就知道了”这句话,颇为不解。一天,父母一早要他一块去地里刨地,年轻人嫌刨地累,撒谎说自己有点急事就出去了。在路上游荡了不久,他遇到一位高人,便向高人请教:“为什么父母老爱对我说‘等  相似文献   

20.
初学新闻报道,要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多学点“求医”术,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初我一开始写稿。就一个劲地拼命去采访,挑灯熬夜地写,第二天就火速去送稿,结果一连写了300多篇,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正当我准备“砸”笔时,一天我到城里去办事,路过一个专治疑难病的门诊部,被那长龙似的求医队伍所吸引,一个十平方米的“小不点”门诊部,为啥能吸引众多的人来这里?一位患者告诉我:“开始我的病被一家医院确诊为绝症,在我绝望时,有人劝我不要只盯住一个地方治,要多方求医。我只好多处求诊,直到我走了10多个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