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些长期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目的任务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在这个问题上,过去的不同意见大都集中在“文道关系”上。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有过“文道之争”,报刊发表了几百篇文章,时间长达三、四年之久。到1963年,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个草案对争论表示了下述看法:“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曾经有过争论,争论的焦点在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学术界呈百家争鸣的状态,而其中历经时间最长、争论最多的也就是对语文教育功能的探讨了。什么原因呢?因为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这就决定了其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且这种功能和价值具有多层的复合性。学术界对此的争论主要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孰轻孰重的问题。这种争论由来已久,上至古代有"文"与"道"之争,下至现代有"功利本位"与"人文本位"之争,其实后人之争,也就是历史上文道之争的延续。"功利本位"与"人文本位"的概念是四川省教育学会研究员纪大海先生根据论争者的意见提出的,其实也就是到底重工具性还是重人文性。纪先生认为,不论是功利本位论还是人文本位论,论者们都从各自审视问题的角度出发来认识语文教育的功能,各有其理,自成体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就是他们都属于单功能论者,尽管他们都承认语文教育的多种功能,但他们往往又要在这种功能中起一个核心或基本功能。纪先生的观念是,语文教育绝不是单功能,而是复合功能,也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整合。笔者颇认同纪先生的观点,下面笔者将从语文教学中的一、环——作文教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据笔者的观察、了解和分析,现代中学生作文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开展过多次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讨论。在讨论中出现的分歧,有的基本上解决了,有的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有的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包括文道之争,知识和能力之争,文学课之争,文言文教学之争。我认为进一步弄清楚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语文教学,明确今后改革的方向。关于文道之争这是个老问题,从认识上来看,分歧已经不大了。六十年代初讨论语文教学的目的时,有三种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应以“道”为主,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一种主张以“文”为主,即以语文训练为主;还有一种主张,“文”、“道”应该并重。我同意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这种争论,反映了在语文数学中‘道’和‘文’不可分割的道理,大家的认识还不一致。”“就一篇文章来说,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4.
话说“工具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个时期以来,“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越炒越凶。随着争论的不断深入,“工具说”似乎越来越接近“荒谬”了。有的同志在这场争论中则走得更远,甚至认为“工具说”导致了语文教学“伪圣化“、“技术化”,禁绝个人语言、多元解读,制定一个公共的话语套子让师生使用,程式化、训练化,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进而对百年来的语文教育大加挞伐。综观这些批判性意见,客观地讲,也的确指出了百年来中国语文教育和“工具说”的一些缺陷,发人深思。但矫枉过正是要有一定限度的,不应脱离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语文教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和影响下,他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为创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读写训练和思想教育。朱自清认为,“五四”以来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偏差,就是“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  相似文献   

6.
<正>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生活教育”思想有三个要点:第一,生活即教育;第二,社会就是学校;第三,教学做合一。本文将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培养有“生活气”的学生所谓“回归生活”,从广义上来说就是,语文教学应注重联系生活,培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狭义上来说就是,语文教学应精确到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7.
现在.有不少人误以为,语文教学重视语言训练就必然会丧失人文精神.而弘扬和回归人文精神最直接简便的办法就是以文学教育为主。表面上看。它似乎为语文教学找到了治病良方.实际上这反而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不是没有文学教育.但人文精神真正得到弘扬了没有?由此看来人文精神丧失与否与文学教育似乎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江西省上饶师范专科学校刘孝学在语文教学领域,向来有文道之争、文白(文言、白话)之争、文语(书面语、口语)之争,但不曾有过语言思维之争。没有争论,未必表明人们都统一了认识。一种可能是关心这个问题的人还不太多,思考还不够深入;另一种可...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训练。张志公先生在系统研究了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之后,曾经把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线并进,分线合击”,也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四条线各有自己的训练体系,最终融合起来形成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识字从“三百千”开始,写字从“上大人”开始,读书从韵文到骈散的吟咏背诵,作文从对对子到八股,都是有很强的训练成分的。   国外的母语教育也普遍重视通过训练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法国 1995年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应该将语言训练和课文学习结合起来,必须具有语文训练、精…  相似文献   

10.
高菲 《学语文》2021,(2):20-22
社会现代性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批判式生成。这期间,知识、学科的分化以及社会的整体转型都对语文教育现代性产生着影响,在内外力的驱动下,语文教育走上了从被动转变到主动追求的现代性发展道路。从晚清的文白之争至今,我国语文教育现代性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关键期即理性精神启蒙,语文教育在传统与现代间抉择;工具主义盛行,语文教育完成学科自证;工具主义纠偏,语文教育实现价值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11.
追求语文课堂的协调之美 走进21世纪.中国小语界在为新课改带来的诸多新景观而欢呼雀跃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和困惑。教与学,师与生,讲与练,内容与形式,言语与情意,乃至工具与人文等等,总是在孰轻孰重、或多或少中令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难以准确把握,以至于无所适从。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问题上走得也是跌跌撞撞。就以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解放初期的“文”“道”之争.批判了“重文轻道”,又陷入“重道轻文”的偏向。紧接着关于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在“大跃进”、“政治挂帅”的思想影响下,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以后又出现语文双基训练与注重情感熏陶的孰是孰非.纠正僵化训练之后,又带来对训练的彻底否定……新课程改革高举人文的大旗.  相似文献   

12.
一、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淡漠 韩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究竟淡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教育界课改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语文教坛上普遍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在语文教学中重课文讲读,轻作文教学;在为数不多的作文训练中重应试技巧,轻素质提高;在作文批改中重“打分”,轻批改、评讲。导致不少学生惧怕作文,视写作文为“受洋罪”。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作文命题:变统一命题为师生共同命题  相似文献   

14.
综观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令人欣喜的是“重讲解,轻训练;重理解,轻运用”的弊端逐渐远去,“倡训练、重运用”的身影正款款走来。“训练”再次回归教学研究的视野,再次回到教学的课堂。以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训练为重点,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课堂上,教师们关注文本的语言现象,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表达上。但由于理解不当,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一直受到较多非议,对它的争论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2008年《语文建设》第1期刊登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司副司长李宇明答记者问的一段话:“语文学界历来存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我觉得这一争论是无解的,别说语文具有人文性,物理、化学也具有人文性。语文具有工具性,数学、逻辑学也有工具性,老这样争论实在于事无补。”谈到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他说:“如何定位语文教育,问题很大,也很复杂。我主张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上给语文教育定位。从目的上看,语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过好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孙景龙 《学子》2003,(8):14-14
这些年,我们语文教学受尽了许多冷嘲热讽,说我们“误尽苍生”,气得我们自己也发表了不少争论。研究语文教学的性质,探索听说读写的训练序列。有人主张语文的人文性;有人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有人说要培养语感,有人说要训练思维。其实好多的文章咬文嚼字,只不过是文字游戏,对语文教学本身的指导作用也并不很大。仔细想想,许多事情,我们语文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既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之辩,更有“语文败给了英语’,之说,甚至还有“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指责。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课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强烈提出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归之路。回归,不是简简单单的回来,也不是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更不是倒退,而是回到原点,寻找一种新的平衡,酝酿新的突破。那么,语文教学要回归什么?就是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相似文献   

19.
对课文作过于深细分析的弊害,其实广大语文教师大多已有深切感受,发现这正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源。现在我们必须尽快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树立新的、正确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回归到“重阅读”的正道上来。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历经20世纪70年代的拨乱反正、八九十年代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世纪之交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改革中曲折前行,逐步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以“关注人的需求,服务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教育之路.到了新世纪,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原来高度分化的中小学课程,复又呈现综合化的趋势,语文教学也出现一些“去语文化”的倾向,于是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论争.文章从历史的视角,运用现代课程理论,对当前语文界的诸多争论作了一些犀利的评析和较为缜密的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