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副妙联     
子孟 《初中生》2006,(9):34-34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这是一副“同音联”。上句的“猫”与“毛”及下旬的“鹰”与“影”有着同音或谐音之趣。而且,这副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何其严谨工整,堪称妙绝。  相似文献   

2.
一副妙联     
子孟 《初中生》2006,(29):34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这是一副"同音联".上句的"猫"与"毛"及下句的"鹰"与"影"有着同音或谐音之趣.而且,这副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何其严谨工整,堪称妙绝.  相似文献   

3.
3.这天,秀才到学堂找郑板桥,说是前晚月明之夜.出外赏夜景.见塔顶有一老鹰.之后得一上联:“鹰歇塔顶,月照鹰,影移鹰未移。,让郑板桥时下联。 4.郑板桥批微一笑,头一歪.恰见西边高琦上叭着一只大花猫,正一动不动盯着一只飞斧的蝴蝶.便 5.秀才见郑板桥小小年纪竟能将自己没能作出的下联对得知此工整,不由一惊,但仍表现出一副不质一顾的样予。卜卜随口吟出下联:“猫伏琦头,风吹猫.毛动猫不动。”郑板桥吟联劝狂生@心源 @孟春 @孟盈旭  相似文献   

4.
不速之客     
一天下午,我正教孩子们做律动。忽然,一个快嘴孩子说:“瞧,墙头上有一只猫。”孩子们的注意力全被外面蹲在墙头的那只猫吸引过去了。“嘿,一只小黑猫哩!”“你看它想睡觉了,真是一只懒猫。”孩子们议论纷纷。在这时教他们继续学律动肯定吃力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和各地高考命题中连续出现“对联题”这种新形式,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格式:从格式上看,它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 缺一不可。第二,对联要求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第三,要对仗工整,即字数相等,诃性相对,句式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句式中一致的位置上。第四,要熟悉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赠联、勉联等。最后,要把握对联内容。对联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内容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被动态在普通话中一般用于包含副动词“被”的句子,这种句子具有下面的线性排列(这里Np=名词短语):(1)NP_1 被 NP_2动词例如:(2)他被姐姐骂了.这种结构方式带有作直接宾语的名词短语,表示动作所影响的人或事物.这个直接宾语放在句子开头的位置上.直接宾语(NP_1)后面有副动词“被”,引进动作的施事,我们称它为“被”名词短语.象“把”字结构一样,动词出现在句末位置上.如例(2),开头的名词短语是动词“骂”的直接宾语.“被”后面的名词“姐姐”是施事,说明哪一个在“骂”.  相似文献   

7.
幽默     
明朝的祝枝山有一次给人家大门上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这家人见了,怒气冲冲地到县官那里去告祝枝山,言祝用这幅对联咒骂他家。祝枝山笑着辨解说:“哪里,我写的这副对联是给你家祝福的!”  相似文献   

8.
徐慧 《学语文》2014,(1):61-62
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  相似文献   

9.
幅、副辨     
2003年1月21日晚,福建电视台在介绍一副对联时,字幕先后四五次出现“一幅对联”须知“幅”可不等于“副”哇!  相似文献   

10.
联海钩沉     
方位联是巧妙地将南北东西、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方位名词嵌在对联内,这种联在对联中属于趣联的范畴,在组字技巧上称为方位格。如 左氏笔,右军书,前汉史,后唐演义; 东坡赋,西游记,南华经,北山移文。 这副联的方位名词是“左、右、前、后”和“东、西、南、北”,且都以古代史籍、名著、名篇为词组,组合得相当巧妙,读起来韵味  相似文献   

11.
测资报刊,常发现一些报刊文稿中将“幅”、“副”与“付”混用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譬如:“一幅对联”、“一付手铐”、“一副清醒剂”等。其实,“幅”、“副”与“付”三字作为量词时,是有明确分工的:幅,读作,量们同于布帛、呢绒、图画等,如一幅画、五幅布、三幅呢绒等等。副,读作fil,量调,用于成套的东西或用于面部表情,如四副对联、三副手套、全副武装、一副笑脸、一副庄严神态等等。付,读作协,量词,一般用于中药,如一付清醒剂、三件中草药等等。由此观之,“幅”、“副”与“付”三字用法有别,不…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词名词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分析它的各种情况,研究它的教法,是文言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忽视。学生学习名词作状语,有两个难点:一是如何辨别它是主语还是状语;二是如何对译。在高一语文课堂上,有一次我让学生翻译“有狼当道,人立而啼”。有人把“人立而啼”译为“人站着哭”。  相似文献   

13.
猫鼠的交易     
有一幅漫画,上面画了一只老鼠和两只猫。小猫在问老猫“:你为啥不抓老鼠?老鼠就在手边呀!”是呀,这只大肥猫是怎么了?怎么眼睁睁地让老鼠背着“战利品”逃走呢?哦!原来它已经吃得饱饱的了。看!他身旁一条吃剩的鱼骨架上还有一个“贿”字!啊哈!原来是老鼠向猫行了贿呀!鱼可比鼠好吃多了,这就是上面问题的答案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脑海中出现了另外一幅画:一只大老鼠提着一条大鱼,送给猫,还有一封信,信上写着:亲爱的大猫:你好。向你献上这条大鱼,希望你明白我生活的艰苦。请你发发慈悲,看在这条鱼的份上,别吃我,并让我带走一些粮食,…  相似文献   

14.
引言“把”字句的转换有它特定的规律。某些句子,可用动宾谓语句表达:“主──动──宾”,也可用“把”字句表达,将名词性宾语移前:“主──把+名词──动”。动宾谓语句转换成“把”字句,也有一定的规律,这跟动词有很大的关系,也踉宾语和“把”字后名词有关系。本文着重谈谈“把”字句转换为动宾谓语句的情况。一、谓语动词后边的补语成分“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面带的补语,种类很多,按补语的不同性质,分为以下几种:1、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这里主要指“上”“下”“清”“紧”“回”“去”等动词或形容词与谓语动词构成的动…  相似文献   

15.
(一)名词处于谓语地位,并与它后边的代词连用,形成动宾关系,如①驴不胜其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作动词,相当于“用蹄踢”,“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它”。②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孙膑》),名词“烛”用作动词,相当于“用火烛照它”。说明:代词“之”一般是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前面的名词作为动词。  相似文献   

16.
“幅”与“副”这两个字区别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在记忆的时候,可以从两点来比较:一是两个词都做量词的时候,区别它们的用法;二是掌握它们在做非量词时的用法。“幅”是“巾”字旁,做量词时,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比如“一幅布”、“一幅画”等。“副”是“刂”旁,做量词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成套、成对的东西,比如“一副对联”、“一  相似文献   

17.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人教版)“三国鼎立”一课中,有一幅“成都武侯祠”图.图中隐隐约约有一副对联,看不甚清楚,教材和教参都未作说明,这里作一番简单的介绍。这副对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脍炙人口的武侯祠联作于近代,作者是白  相似文献   

18.
以甲骨文中的”受”“止它”类卜辞为对象 ,就不同类型的宾语对否定词“不”与“弗”的选择配搭的考察表明 :在“受”“止它”类卜辞中 ,当谓语动词不带宾语或只带指物名词宾语时 ,对这个动词的否定可以在“不”“弗”中自由选择 ;当谓语动词带指人名词宾语时 ,对这个动词的否定一般用“弗”不用“不” ;当谓语动词带人称代词宾语时 ,对这个动词的否定一般用“不”不用“弗”。  相似文献   

19.
动物警察     
警鹰奥地利萨尔茨堡市警察局为了加强对罪犯的打击力度,成立了一支猫头鹰巡警队。每只警“鹰”身上都安装有微型无线电指向器。当它发现在夜幕掩护下作案的罪犯时,无线电指向器会立即报警,警察便会及时赶到,擒获罪犯。警猫美国警方有一只名叫“迪布罗”的缉毒猫,嗅觉极其灵敏,目光极其锐利,令毒品走私犯心惊胆寒,谈猫色变。一名贩毒大头目曾悬赏25万美元,发誓要取下警猫“迪布罗”的脑袋。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从小聪慧过人,六岁时就能吟诗作对。他所在的私塾老师,嗜好垂钓,即便是严冬季节也不间歇,时常吟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自乐。一天,老师钓鱼归来,余兴未尽,就在黑板上写下"钓鱼"二字,对学生说:"你们看这‘钓鱼’二字,前一字是动词,后一字是名词,组成了动宾结构的词组是一句话,也是一副对联,现在我要求你们按照同样的格式,再配上一句话,成为一副对联,谁能对的出来?"郭沫若刚看过《杨香打虎》这本书,想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