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胡风、田间、彭燕郊、牛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杜谷、邹荻帆等。七月诗派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他们奉行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与时代紧密配合,表现出昂扬的战斗风格和厚重的抗争精神。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  相似文献   

2.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胡风、田间、彭燕郊、牛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杜谷、邹荻帆等。七月诗派跨越了抗日  相似文献   

3.
七月诗派是一个影响比较大的现实主义流派,以《七月》、《希望》为创作阵地,以胡风提出的“主观战斗精神”为创作宗旨,将客观现实和诗人主观结合在一起,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胡风的文艺理论和编刊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七月诗派有共同的流派风格,诗人在诗歌中展现抗战时期的血与火的历史,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表现个人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4.
“七月诗派”作为一个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中崛起的高歌救亡的诗歌流派,这些诗人们在抗战炮声响起之后分别在根据地、敌后、国统区从事着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当时桂林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位,使得一部分“七月派”诗人先后驻足于桂林。他们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及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抗战时期的桂林诗坛,声援了全国的抗战斗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力”的语言和“力”的排列是构成七月诗派创作的自由奔放的形式的两个相互联结的重要因素。论述了“力”的语言和“力”的排列来自力的情感内容,而当它们一旦成型之后又给了力的情感内容的表达以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七月派”理论的领袖人物胡风提出了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进行艺术的创造。“七月派”小说家重视主观的作用,却未脱离现实主义。主观“突入”客观带来了“七月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韩孟诗派作为中唐诗史上一个极富个性特色的艺术创新流派,其创新特色历来为人们所关注、探讨。本文旨在从韩盂诗派的创作主体精神这一特性入手,来分析其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以及对其艺术创新风格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雁 《文教资料》2010,(28):12-13
朦胧诗创作显示出浓重的“苦难”和“希望”的精神。它从政治与人的生存关系入手,以人道主义的立场思考“文革”十年乃至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偏差与错误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在新时期种种苦难的情绪的背后。还存在一种“希望的原则”,苦难被希望拯救.因而显示出鸟托邦精神的渗透。它由政治乌托邦的哲学基点所支撑.即由历史理性和人的主体信赖而建立的历史信赖,使苦难书写呈现正剧的色调。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史角度来考察20世纪末中国童话创作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品格,可以认为,近20年童话领域的民族性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诗教”密不可分,而现代性追求主要体现在“热闹派”童话所张扬的游戏精神中。同时,新时期童话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漠视苦难的描写,并出现了成人化趋势,使现代性与民族性相脱离,应当引以为诫。  相似文献   

10.
柳应明 《唐山学院学报》2003,16(4):43-44,48
“九叶”诗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努力探索新诗的艺术突破,将西方的现代主义与中国新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相交融,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艾青诗歌以创作实绩深深影响了七月诗派.他们一致追求形象的声、色、线,使诗歌焕发出生命力的光彩;他们在诗中都极力刻画一种硬汉子的献身人格,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崇高的品格与灵魂;他们从生活自然中提取意象与诗情,把主观激情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生命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高丽中期苏轼诗文集传入朝鲜半岛,收录于《东坡集》中的《赤壁赋》开始进入韩国古代文人的视野。朝鲜朝前期以朴誾、李荇、南衮为代表的“海东江西诗派”在习拟苏文之余,更是兴起了赏读《赤壁赋》、在七月既望之时复演东坡月夜泛舟的活动。在“崇苏”风气的驱使下,《赤壁赋》引发了文人遍学东坡、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他们或化赋入诗,以骚体赋、书记题跋为《赤壁赋》的变体形式,或改写《赤壁赋》原句,在意象、语言、表现技巧等方面创作出赤壁体文学。“海东江西诗派”对苏轼赤壁泛舟的再演,将历史和文本中的赤壁空间移位至现实生活,在苏轼以及“海东江西诗派”的影响下,《赤壁赋》渗透进朝鲜半岛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启蒙与“革命”哲学的关系视角探讨了丁玲1940-1942年间的思想与创作,分别从启蒙认同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自觉、“革命”哲学的内涵与品格及其丁玲的文学实践等方面,阐释了丁玲的文学启蒙乃是一种“革命”哲学品格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人生之路是从学校出发的,学校是学生出发的第一个渡口和第一座桥梁。觅渡桥小学教给学生出发的方式就是寻觅。寻觅就是探索和研究,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发现和发明。其实,儿童的天性在于探索,因此,以寻觅的方式出发,正是对儿童的尊重和保护。觅渡桥小学不是从知识出发,不是从现成的答案出发,不是从所谓的“标准”和“规范”出发。而是把寻觅当作特有的出发方式。此时,寻觅,已不仅仅是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品格的塑造。 应该说,觅渡桥小学师生是有勇气的。这,是“觅渡”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是一所公办普通完全中学.多年米坚持“精神是立校之魂,质量是立校之本,特色是强校之路”的办学思路.努力践行“人人可以成才,多样化成才”的办学理念.在航天科技教育、昆曲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体育特色、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学校在不断做强体育项目特色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体育的文化兴校功能,以“体教结合”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和现代育人理念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新写实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以小人物为主人公,但它已突破以往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而具有类型性.作为类型的市民小人物放逐了生活的诗意和人生理想,形成了世俗性的人生哲学,凸现了特定时期市民的精神品格,从中亦可折射出所谓"精神滑坡"现象的端倪.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印度在其古典诗学的发展历程中,都提出了"味"论这一重要的诗学范畴,并存在着不少联系与区别。本文试从钟嵘的《诗品》和婆罗多的《舞论》对比分析入手,来找寻中印两国早期古典诗学"味"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更好地探究两国古典诗学"味"论之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叶燮的“诗是心声”说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涉及了诸如诚、胸襟、品量、创新、工拙、是非、善恶、才人之诗、志士之诗、平淡之美等问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古人以真、善、美为标准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而形成的独特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杨宇姣 《考试周刊》2013,(24):165-165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之一,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是大学思想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最近比较流行的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亮剑》,从军训编制的团体性、军训内容的团体性、军训考核的团体性阐释军训对树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