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法元 《成才之路》2014,(17):22-22
正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感悟道德情理,引领道德行为,这不仅是儿童心理的需要,也是儿童成才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教师更应该用心去设计活动,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儿童的主体参与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让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活动主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活动则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2.
王硕 《河北教育》2011,(7):89-89
情感是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使儿童的道德意识升华为信念、形成道德情感、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达到统一的心理动因。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用头脑和理智,更重要的是学会用心灵去认识外部世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4.
《三字经》是儿童道德教育的经典教材,《三字经》中提出儿童道德行为培养需从童年开始,从培养"孝悌"入手,要以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为动力推进儿童道德行为的养成,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等三大环境对儿童道德行为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长期的道德教育研究和道德实践中,人们更多地从提高道德认知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从促进道德情感入手。然而,相关研究表明,移情是道德行为的动机来源。因移情而产生的痛苦、同情、愤怒、自责、内疚、不公平的感受都是道德行为的动机力量。对于情感先于认知发展的儿童来说,培养他们的道德移情能力是家庭德育的关键。儿童移情的培养需要遵循人际关系的亲疏层次原则。移情的培养可以综合移情情绪体验和移情认知两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童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为凡夫俗子。”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低年级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贫乏.  相似文献   

7.
齐素 《华章》2010,(25)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介,而范畴作为道德情感的基本概念,是人们进一步认识道德情感的工具,只有明确了道德情感的范畴,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所以研究儿童道德情感的范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将情感寓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铁岭市昌图县曲家店乡中心小学校冷丽华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驱动力。道德情感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从内部升华为道德信念,从外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道德情感的正确与否和强弱程度,将表现为“升华”和“外化”的动力或阻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教育的效率化需求,教育开始班级化,自此,班级成了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组织,也成了现代儿童生活、学习、生长、发展的最基本场所。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现代儿童生命发展的关键期几乎都是在学校的班级中度过的,班级赋予了儿童“成人”的早期智慧、情感以及信念,对现代儿童来说班级已成为他们生命生长不可逾越的生存空间,班级世界对现代儿童生命的生长具有  相似文献   

10.
三、儿童移情的研究幼儿品德教育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然而,我们往往忽视道德情感培养,而偏重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教育;因而,最终效果往往不如人意。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来看,移情的培养是我们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表明,移情的培养是道德情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侧重于认知而忽视情感生活体验,重理论说教,轻生命叙事。但在儿童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体验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情感生活体验有助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内化,有助于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提高和培养,并能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它是道德认知转化道德行为的纽带。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激励、强化、内化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点燃原有情感、学会借助事例,开展情感体验与联想、优化教学情境创设,激发情感体验、合理引导,内化学生积极情感体验,重新审视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情感体验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艳 《山东教育》2004,(16):49-50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是一条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金慧峰 《文教资料》2013,(16):117-118,138
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无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以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4.
赵华 《小学校长》2006,(6):29-29,28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是一个“以物的依懒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引导人从物质世界独立出来,过人的生活是商品经济社会赋予教育的任务。作为对这一挑战的应答。教育必须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为了实现预设目标,我们常常运用灌输的方法,迫使幼儿做出符合教师期待的道德行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长期研究证明,幼儿的意识成长是一种自主性成长,是基于其在内心心理活动的成长,成长的动机、力量、意志、情感都来自于其自身的学习和积累;自主性活动贯穿于儿童成长和思维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三化"策略,即活化教材内容、深化课堂互动、内化道德情感,让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根据儿童喜欢活动的天性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将教材内容趣味化,使学生更快地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能力,形成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一、造成大学生道德规范的主要因素 首先,从道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来说,任何人道德形成都需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个心理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开端和基础,也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对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起支配和调节作用。从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中间环  相似文献   

18.
活力教学植根人的生命的自由规定性,通过优化教学环境与教学行为,唤醒生命潜能,释放生命活力,提高生命质量,把生命世界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感受活动与理智活动、能动活动与受动活动等结合起来,促进生命人格全面自由、生动多样的发展。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营造一种"人化"的"幸福空间",以激活人的生命的一切积极元素,其中最根本的元素是长期被忽视的"身体"。作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身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应当在教学中调动身体的本质力量,全面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注生命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学前儿童生命化教学的理念在于追求儿童的生命完整。生活世界是学前儿童生命化教学的根基,学前儿童生命化教学的实践途径主要是交往互动和体验。学前教育应以生命的发展为基础,视儿童为生命体,弘扬生命的体验性、交往的互动性、知识的生成性、情感的和谐性,把教育的目的、过程、结果与生命发展联系起来,注重生命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和智慧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公民道德素质,生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拓展生活视野,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其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生活,用心灵去感悟其中包含的道德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