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诸多贬谪文学作品。学好此类诗文,必须明确作品的情感主题,也需要了解一些贬谪诗文中常见的审美意象。笔者经过对教材的梳理,发现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的情感主题大体包括忧国为民之怀、乐观旷达之态、悲苦落寞之感、洁身自好之志四种,常见的审美意象有月亮、山水、草木、禽鸟等自然类意象以及酒、刀剑、英雄等人文类意象。希望通过对贬谪诗文情感主题、审美意象的梳理,能为语文教师在品析课文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唐代贬谪山水田园诗是贬谪诗人在极度困厄中焕发出来的悲剧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在创作主题上以思乡望返和抒发悲愤情感为主,喜欢通过岭南意象表达激烈的情感,悲剧意识浓厚,对贬地的审美态度从排斥到逐渐接受。这种艺术特征是受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历史地理环境和心理结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自然意象指的是创作主体将内心的思想情感赋予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并使其服务于整个语篇形式和内容的客观物象.自然意象具有语篇衔接功能.在韩礼德语篇衔接理论的指导下,以唐宋贬谪诗词为语料,对贬谪诗词中的自然意象进行分析,认为自然意象能够将诗词有效地衔接成一个完整的语篇,同时为贬谪诗词语篇衔接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柳宗元在遭贬后的诗文创作中,大量借助于禽鸟和山水意象,表现自身的迁谪命运,表达内心的幽寂拘囚之感,为唐代及以后文人迁谪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艺术范式,也使迁谪文学增添了新的表现题材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贬谪,是中国古代文人一个难以逃避的话题,对作家贬谪遭遇及贬谪情感的表达。便成为了古代文学创作中一个很重要,也很常见的内容。贬谪,以其残酷的政治迫害性和特殊的情感激发方式,在改变贬谪者社会人生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文学创作的内容、情感与风格特色,并因此对文学创作本身,产生了鲜明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天才诗人的造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贬谪,这不幸的逆境造就了一代代的天才诗人。从先秦到明清的两千多年,一系列有成就的诗人,无不是因贬谪而创作了水平卓绝的贬谪诗,从而奠定了他们在诗坛的地位。屈原因"放逐"而著《离骚》,以香草美人比喻象征,开拓了我国诗歌创作寄情言志的传统;号称唐代"三大诗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韩愈,宋代的苏轼以及很多朝代的诗人,他们在逆境中创作的贬谪诗,堪称他们的代表作。贬谪诗写的是个人之遭遇,抒发的却是人间之真情;在艺术上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都把入仕实现政治抱负作为最高理想。然而宦海沉浮,稍不留神即有贬谪之危,于是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这些文人本想建功立业、彪炳史册,却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遭贬之后,既无法改变自身处境,又无力改变社会现实,他们难免陷入痛苦泥淖,只能吟诗作赋以述心志。人穷诗工,阴差阳错,这些诗作在文坛永垂风流。通过解读贬谪诗中的艺术手法,现代人就能近距离地窥见被贬谪诗人的心灵光辉。  相似文献   

8.
屈原、李白、李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三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由于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且身世经历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他们在创作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李白和屈原倾向于积极浪漫主义,而李贺则明显带有颓废、消极的特点;想象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必备素质,屈原和李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连贯性、统一性,而李贺的想象却变幻莫测、跳跃性极强;在象征意象的运用上,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且两者都注意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而李贺的意象由于个人经历的坎坷显得更加虚幻荒诞;为了增加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三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尽管三位诗人的创作各有千秋,但是从三者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李贺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他们共同发展了浪漫主义这种古老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艺术的造型观念是意象的 ,是作者把现实的物体怎样转化为心中所要表达的 ,并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的一种艺术创造。意象审美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在进行审美时采用的方式就是意象的 ,而不是写实的。在中国传统中一直以来都是以意象审美对物进行观照的 ,意象审美牵涉的方面很广 ,绘画、诗歌、音乐、书法、建筑等都以意象审美为基础 ,各个领域在审美上又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对于绘画来说 ,书法与它的联系是最紧密的 ,书法线条的特殊性和更强调意象的审美含义 ,使绘画从书法中吸取了经验、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笔意 ,把要表达的物象的意境表达得更加突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法则———意象审美进行学习 ,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在继承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屈原孤独情结缘于屈原遭贬并在长期的贬谪中生成。是屈原贬谪情结的核心。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诗意独白、寓景于情、梦幻神游、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抒写内心的贬谪之痛,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氛围浓郁有关。孤独情结迫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在艺术表现中,诗人的孤独情结被转换成诗歌审美意象并上升到艺术的审美境界中,孤独情结因此而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11.
贬谪永州时期的柳宗元与《庄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柳宗元贬谪在永州的思想、情感、创作等方面如何对<庄子>进行接收,并与李白比较,了解到二人学<庄>作品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十年,是他散文创作的高峰期。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幽愤难抑与自适而安的心理状态是交互出现的,这与柳宗元“统合儒释”的哲学态度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从历时、交往、个人因素、宗教背景等方面考察柳氏成为弥陀净土信仰的接受情况,了解到柳氏成为弥陀净土信仰者,始于贬谪永州初期,这与他受修净土的天台宗学人重巽的影响、本身的遭遇和对世间的感慨有关。他对弥陀净土的信仰程度和心态表现在深入经论、斥异见、解疑惑、重修证上。后人借其宏赞净土的文章宣扬弥陀信仰,然其信仰弥陀也为一些学者所诟病。  相似文献   

14.
贬谪寓居永州十年是柳宗元偏离中央政治中心极其艰难痛苦的十年。但这也因此成为他文学创作最为宏富,文学风格奠定了关键十年,在十年荒蛮之地的贬谪生活中,同以永州为中心的知交友好唱和交游,是他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柳宗元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依据其"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的优良传统,将传记文学作为阐述其政治主张、人生理想的独特形式,强调文学匡时济世的讽喻效能,并且真正以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作为传记的主人公,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自己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柳宗元以自己独特的创造,为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的代表之作,也是我国游记散文的"模山范水"。其精湛新奇的艺术技巧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一直为后人所推崇与称赞,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美学思想如美的发现、美的创造、审美情趣、自我人格的流露等,为美学领域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为美学的丰富和发展开拓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不平凡的一年,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相关的10余种专著出版、20余篇论文发表、30余则新闻报道。更为引人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刘伯温传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伯温还以“大明第一谋臣“的身份走进了央视《百家讲坛》,这也正式向学界宣告:“刘伯温不仅属于文成、温州,更属于全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的一份宝藏。“  相似文献   

18.
曹丕与刘勰,均为魏晋六朝一流的文学批评家。此期文学创作活跃,批评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曹丕作为批评史上一位先行者,对刘勰影响巨大。对此,批评史著作屡屡提及。但曹丕究竟在哪一点上具体影响了刘勰,几乎无人再探个究竟。在曹植、曹丕的优劣比较中,刘勰明显向后者倾斜,而在刘勰推崇曹丕的种种话语背后,是二者共同的批评者的视角。曹丕对刘勰影响最大者,不是一些表面词句,而是起根本作用的自觉批评意识和主动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移情作用是形象思维的方法 ,是诗人抒情达意、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柳宗元诗歌创作中的审美移情造成了其诗歌独特的阴郁愁苦的审美情趣。诗人诗作中表层的淡泊平和之意与深蕴的愤懑悲悼之情相结合的矛盾处 ,儒释思想在诗人身上的两相融合 ,使其作品展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与韵味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诗歌在抒情方式和情感表现上具有鲜明的对比性特点,即语言学意义上的表层遣词造句的对比,情感期待上主体愿望舒心适意之情和客观作品生成上悲苦幽怨之情的对比以及抒情风格上淡泊与深沉的对比,这与柳宗元独特的思想性格、人生经历以及贬谪期的自然人文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