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1月11日,由本刊与上海电台合办的“中学生论坛”走进甘泉外国语中学,展开了第五期中学校园热门话题“吃苦”的讨论。体力劳动、节衣缩食、野外生存训练……不少家长千方百计找“苦”给孩子吃,让他们体验当年艰苦的生活。然而,在被贴上了“享乐主义”标签的学生眼中,“吃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相似文献   

2.
吃苦是一部“家史”。一直以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把“能吃苦”看做是孩子必备的优秀品格,吃苦也被看做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门“必修课”。然而,当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吃苦的体验却与他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3.
《风萧萧》超越了“爱情传奇”与“间谍传奇”的范畴,徐圩在现实与想象交织的世界里追寻着一种自由、浪漫并且充满哲理的人生.自由的人生观——对人生理想状态的探寻成了主人公人生轨迹的最终归宿.《风萧萧》中浪漫化的表达方式,诗意哲理化的人生,“爱”之观念的诠释和升华,集中归纳了主人公在漂泊一生中的理想征途.人性的健全发展、人类理想的自由生存状态的追寻构成了主人公的最终宿命.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前期创作的自叙传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像“爱牟”一样孤独者,长期漂泊在海外。生存的艰难、理想的幻灭促使他们流露出焦虑意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孤独者身上同时体现了浓重的漂泊意识。拖着焦灼的躯体四处漂泊,是郭沫若“自叙传小说”中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些人物群像的塑造实际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有两个维度,他关注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也关注人诗意地存在,这两个维度都立足于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和否定。霍克海默所揭示的人的理想的生存状态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在他的批判理论中分别被表述为理想的现实世界、艺术的世界和宗教的世界。“另一个世界”的多重表述和阐释源于批判理论所借鉴的思想资源和霍克海默特殊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6.
论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航 《大学时代》2006,(11):63-65
高职大学生处在“理想——冲突——现实”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心理与人格的弱点等原因,他们的自我意识往往发生偏差,出现消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如果我们帮助高职大学生了解自我意识发展中的特点、规律和矛盾,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评价自己和控制自己,善于利用每个成长机会改进自己、完善自己,那么他们的人生将会快乐而充实,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7.
当前部分大学生生命意义空虚化、价值理想多元化、情感淡漠化、责任“实用”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必须使他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充实人生情感,积极承担人生责任。  相似文献   

8.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导向杜明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们在人生价值观的选择上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们中有些人骚动不安,议论的话题也由一贯地追求“理想”转向了一味地追求“实惠”。在思想意识方面,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  相似文献   

9.
荀子“解蔽”是为了“解惑”,倡导从修心入手,通过“虚壹而静”的修心功夫,祛除思想上的偏颇,引导人走向“大清明”的知“道”状态。荀子“解蔽”理论蕴含了对人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折射出对人达到超越之境——“大清明”——的向往。因此,该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涵养富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价值:一是荀子建构了自我解蔽的理想目标,为新时代大学生张扬理性力量提供了参考;二是荀子建构了德行修养的工夫理论,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传统的道德实践路径;三是荀子建构了系统的自我提升途径,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借鉴之道。  相似文献   

10.
人生三象     
尼采以骆驼、狮子和婴儿比喻人生的精神阶段。骆驼、狮子好懂。骆驼,言其吃苦负重。人们总能看见“沙漠之舟”在干旱荒苦的沙漠戈壁艰难跋涉的形象。尼采以为人生先吃得苦,这很像中国古代儒家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国民间亦有劝孩子小时要学会吃苦的俗谚:“小时不晒背,老时必受罪。”少时吃苦,经历一些坎坷,强身健体之外,更强健“心志”,及至长时,遇到波折不至于脆弱。骆驼,是强者人生的第一台阶。狮子之凶猛,也是人生之不可缺。骆驼最能吃苦,但不能厮杀。即使遇上狼一类的敌手,往往也难逃厄运。人生遇…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们震惊。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尊严意识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追寻空虚化,生命价值理想多元化,生命情感淡漠化,生命责任“实用”化。对此,我们要让他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充实人生情感,积极承担人生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因其时代的复杂和历史的积淀以及五四“个人”的发现而变得沉甸甸,明显地注入了作者对现实苦难的体验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挖掘,乡土作家们通过在乡土文学中呈现的“生存挑战”、“理想失落”及“理想质疑”三层困境,表现了他们在文化囹圄中挣扎和纠结着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3.
“四十不惑”源于孔子的人生自述,但当孔了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的典范时,便具有了极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心态,尤其是受儒学浸润很深的文人,他们大多在四十岁左右根据个人理想实现的程度,思想发展的过程,生理心理老化的状况,开始调适,选择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大学生要不要有崇高的道德理想问题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怀着火一般的热情向往未来,决心做一个献身于人民,献身于四化的战士,达是大学生中的主流。另外也有极少数同学缺乏生活的动力,热情不高,他们自认为已“看破人生”,革命、理想都是“空洞”而“遥远”的东西,只有多得些“实惠”才足人生的价值。我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什么?学生是干什么的?对这两个问题,很多人的回答是错误的。课堂不单是听讲做题,学生也不是为学习而生存。用杜威的话说:“课堂即社会,学校即人生。”我们该给孩子们怎样的人生体验?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什么基础?泽州一中的教学改革给了孩子们积极的体验、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屈原与荀子生存于战国道德衰微的动乱时代,但他们却能凭“道”自任自重,以修身为要务,本着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坚持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守住了儒家持“道”的人格传统,这是屈、荀表现出的人格一致性,也是战国各区域文化交融并趋向统一的先兆;另一方面,因他们的社会角色和其生存的区域文化的悬殊,又导致屈、荀在能力与性格等人格层面的差异,而他们人格的多样性正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境界”说为例分析王国维阐释诗学范畴时直观与抽象的思维方式的动态整台特征。从个人的悲剧性生存体验出发赋予了“境界”直观的意义;又从个人生存体验出发观照出整个人类的生存的“理想”,促成了“境界”以“理想”为核心的意蕴的系统构成;“理想”存于直观,对于“境界”的阐释又回到了直观的把握,思维在回归中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梅萍 《高教探索》2007,(3):108-112
调查呈现: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能较理性地对待生命,注重生命的责任,关注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现实、功利的价值观消解了大学生的生活满足感和精神信仰,出现了信仰迷失和心理危机,相当多的大学生把世俗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对“如何而生”的生存关心已超出对“为何而生”的价值关心。所以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生命的真义和内在的幸福,建立明确和谐的人生目标,投身于实现目标的有价值感的活动,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执著的理性思考是构成王英琦散文艺术魅力的两个重要方面。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为她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和情感积淀,“壮游”的经历、不幸的家庭生活、与“斗筲菜农”为伍、“求书问哲”使她获得了丰富的人生体验。深刻的理性思考使她的散文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对民族文化、人类文明的思考,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执著追问,都将历史、现实和自身经历相融合,使其创作不落俗套。  相似文献   

20.
漫长的暑期怎么过?眼下许多家长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是参加夏令营、兴趣班等,还是让孩子们“放羊”?其实,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让孩子过得有意义。笔者以此为专题,调查了所在地多所学校孩子们的暑期生活,研究孩子的兴趣爱好,总结家长们成功的经验,笔者在此提出如下建议。一、到夏令营去“吃苦受累”自中日两国孩子夏令营“对抗赛”以来,吃苦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目前,吃苦教育已转化为较为规范的“吃苦夏令营”,目的是体验农家生活,体验老区生活,体验红军长征,体验社会等,有人称此为“花钱买罪受”。去年,我校组织策划了名为“红色之旅”的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