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陶器的起源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第19页,人民出版社).后来,学者们大都授引恩格斯这一说法,把陶器的起源(发明)跟在容器上涂粘土联系起来.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地区、民族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习俗)不同,启发发明创造的触发因素不同,发明(起源)的创造形式也就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关于这点,恩格斯在论述陶器的起源时亦指出:这种形式“也许是在一切地方”(同上引),也许就不等于完全肯定了.因此,就不能排除其它形式的陶器起源了,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陶器的起源的其它形式作点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所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我国有 3个译本 ,其一即为中央编译局译本(与上列同名 )。其他两种译本分别为《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和《家族 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 ,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 1 983年版 )一书记载 ,前者为李膺扬译、周佛海校 ,1 92 9年 6月由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 ;后者译者不详 ,1 938年 6月由上海明华出版社出版。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所载张仲实文《我的编译生涯》记述 ,张在 2 0世纪 30年代先后翻译了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和《家族 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为了教学的需要,最近研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经典著作。所采用的译本是我国的最新译本,即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出版的单行本(以下简称《起源》,引文的页码即该版本的页数)。为了全面地、准确地领会和掌握这部“现代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列宁语),我们首先作了字斟句酌的探讨,发现汉语译文的某些词句“不甚了了”,于是就找德语原本核对,并参照了莫斯科出版的俄译本和英译本,感到汉语译文确有可供商榷的地方。我们发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五类:  相似文献   

4.
本文收集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散见的关于语言的论述,从语言的性质、语言的起源和语言的发展三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对确立正确的语言观和语言研究方法论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所主张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进一步对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属性进行了阐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仍然可以从恩格斯这部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光芒,做到科学认识道德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视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时刻做到与时俱进,丰富完善道德体系;弘扬本来借鉴外来,服务社会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6.
真核细胞的出现,是生物进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尽管有不少学者对它的产生发表了不少看法,形成了以内共生学说和渐进学说为代表的两大派别;但是,真核细胞的起源仍是生物学中的一大“悬案”,而核心问题是细胞核的产生方式.遗憾的是从现存生物的细胞核结构中已无法找到它起源的完整答案.但是,纵观现存真核生物细胞核数目的变化,或许能为我们揭开细胞核的起源之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从当今世界的现状来看,民族与国家的不一致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如何协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多民族国家如何选择国家建构形式,是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而且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也是无产阶级建设和巩固其政权以及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建构形式的思想进行简单的论述,以求证马克思、恩格斯对多民族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采取何种国家结构形式的最主要设想。  相似文献   

8.
<封氏闻见记.打毬>是我们研究马球起源及唐代马球运动的重要文献,但很多人断章取义,致使对马球起源产生不同的看法.运用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法探讨了对<封氏闻见记·打毬>全文的释义,不仅对马球起源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而且还消解了以前的一些误识,对唐代马球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沈长云、张渭莲新著《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是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作者宏观的史学视野和深厚的史学功底。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不但要靠依据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同时,还要通过批判某些人的严重误解和歪曲,阐述和推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这方面,晚年恩格斯无疑谱写了辉煌的篇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著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奠定了唯物史观学说的基础,而恩格斯晚年阐发的诸多命题和原理则将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完全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晚年恩格斯所作的大量精辟论述,唯物史观理论才形成为完整的、原理更加丰富而明晰的科学体系.恩格斯所作的精辟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们这个以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是学习他和恩格斯关于农民的理论。正如恩格斯在和考茨基合写的一篇文章中所说,“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中,……对特定时代的一定制度、占有方式、社会阶级产生的历史正当性的探讨占着首要地位。任何一个人,只要把历史看做一个有联系的,尽管常常有矛盾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看做仅仅是愚蠢和残暴的杂乱堆积,象十八世纪人们所做的那样,首先会  相似文献   

12.
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存在原则性差异,并由此推论出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则退回到直观的旧唯物主义立场上去了,这样的"差异论"缺少文本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共同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他们的哲学不是新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差异,而是基本哲学立场、观点、方法一致基础上的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内部的分工、视野和关注点的差异和互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全球学理论的先驱者,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全球化问题作过科学预见和深刻论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者开始着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而马克思主义者对全球化、特别是全球性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只有加大对全球学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本质,趋利避害,使社会主义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晚年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集中体现于其晚年的5封书信中.恩格斯抨击了"经济决定论"等观点,强调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5.
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向度,近二十年来我国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的发展历程、内涵、超越性、现实意义等方面,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和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是几百年来世界各国先进人士梦寐以求的理想。在探索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研究的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十分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而且还包括对东方经济文化落  相似文献   

17.
在著作《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论和唯心主义平等观,揭示了杜林平等观的抽象性、虚化性和不可靠性,提出了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现实性的无产阶级平等观。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平等观的论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出发,阐述恩格斯平等思想的基本内涵,探究恩格斯平等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起源的词源出发,归纳了教育起源问题的"形态"、"条件"和"动力"研究范式.并在综述这些范式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教育起源问题研究的本体论研究范式,以期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获得某些新的认识,从而服务于现实的教育生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在早期、中期和晚期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早期,马克思、恩格斯重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并且受人们社会实践的影响;在中期主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受物质基础的限定和制约;在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中,主要阐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和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课题。面对这一难题,100多年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进行过不懈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理论推断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在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发展规律的同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一些科学预测: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商品、货币退出经济生活;国家开始消亡;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社会主义的实践,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看法不是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