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君观是近代会党组织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清廷刻意借助儒家思想来宣扬、推行忠君观有直接关系。近代不少会党组织接受并积极践行了忠君观,而清廷也对此举予以了及时奖励,以鼓舞其更加积极为朝廷效力。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会党组织持“反清复明”的忠君观,这一忠君观虽然属于亚文化范畴,但受到了先秦儒家忠君观和“华夷之辨”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 ,人们很难把“君”与“国”严格区分开来 ,因此 ,古代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者们 ,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 ,往往把“忠君”当作“爱国” ,把“勤王”当作“救国” ,岳飞在宋金战争时期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爱国” ,他献身赵宋政权就是为了“救国”。岳飞“忠君”思想的形成 ,与他童年时代就打上“三纲五常”烙印和赵构对他的提拔重用密切相关 ,岳飞的“爱国”思想是对他心目中的祖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且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始终没有改变 ;岳飞是既“忠君”又“爱国” ,并非那种只知有君、不知有国…  相似文献   

3.
忠君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一直得到统治者以及士大夫的格外强调。虽然自党锢之祸后,士人心中的忠君观念开始动摇,但是西晋以前,士大夫们依然恪守着“忠君”观念,即使在动荡的三国时期,忠君观念亦影响深远。而西晋以降,忠臣寥寥,弑君篡位者更是层出不穷。若以忠君观念的变化为解释问题的切入点,魏晋之际的“淮南三叛”,则是导致忠君观念进一步淡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是由于诗人情志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仕与隐”、“忠君与爱民”及“忠君爱民与个体人格”之间的三重矛盾。从“情”与“志”矛盾与张力的角度,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进行分析,可见“情志”作为诗歌的生命本根。  相似文献   

5.
拟话本小说的忠君悲剧只出现在陆人龙笔下,明末礼崩乐坏,陆人龙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忠君”树型,他在真实叙述一个个忠君悲剧的同时,客观上却解构了“忠君”。我们看到了陆人龙对忠君的血腥与困顿的正视,看到了他理想中对慈悲的坚执,更看到了他对事实上的疏离与脱离的揭示与无奈。于是,我们在一群英雄豪迈决绝的身后,看到了他们的日暮途穷。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阐述了忠君思想的形成,说明忠君思想是顺应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并与之相伴随而产生,其思想代表为法家韩非子。其次说明了忠君思想的发展脉络。由于法家思想过于偏激,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形成过程中虽可起到“乱世用重典”的作用,但在专制统治确立后便需要一种表面柔和而实质是维持君主权威的专制思想。于是,经过糅合与扬弃处理的“儒术”就在汉武帝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儒术的表面为仁,实质是忠,此即独尊的根本原因。到程朱理学时,忠君思想便显得更为露骨,效死以忠、不事二主的思想成为套在天下臣民身上的精神枷锁,历宋、元、明、清而不改。最后,对忠君思想作了科学的分析与总结。忠君思想对促进大一统封建统治的确立起了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应予肯定,但作为一种愚民思想却应抛弃。不过,忠君思想中所包含的忠于国家、民族、事业的思想还有继承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尚同”,这一思想以“兼爱”为理论基础,以“尚贤”为现实起点。“尚同”与“忠君”关系密切。“忠君”并非封建专制思想,中国国家发展所呈现的大一统趋势实际上得益于“尚同”思想,其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这种社会结构下基于“君为至尊”和“父为至尊”基本伦理观念形成的忠君之德,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力,是传统爱国主义情感产生的深层心理基础。忠君之德的形成机制,对当前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忠君思想在我国古典学的爱国主义不是局限性,而是一个本质的特征。“爱国”与“忠君”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们既矛盾又统一地 在于我国古典学的爱国主义中。二都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三纲五常”伦理意识的不断加强,汉代士大夫的忠君意识也有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本文从汉代士大夫忠君观的体现中,挖掘其深层的原因,从多种角度认识汉代士大夫的忠君理念。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历代封建君主所尊奉的“万世师表”,他的地位历二千余年而不衰,这个奥秘何在呢?根据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史的粗略考查,这是由于他的“忠君”主张成为封建伦常之首,封建国家为了麻醉人民,巩固自己的统治,便利用经汉儒歪曲、改造过的孔子的忠君思想来为其服务,这就是孔子成为封建社会所崇奉的大成至圣先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孔子忠君思想究竟包含着哪些内容呢?是不是与封建社会中纲常礼教完全相一致呢?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人们便误认为他的学说就是封建经济基础上树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为了有助于对孔子思想的阶级属性进行探索,特对其忠君思想作如下的辨析。  相似文献   

12.
吴梅村的一生遭遇重大事件主要有二,一是甲申之变,二是失节仕清:都涉及到忠君与孝亲的伦理选择。甲申之变时,出于忠君的需要,他欲殉节,但尚有老亲在,其母朱太淑人指斥他说,:“儿死,其如老人何?”所以他“未轻一死为哀亲”,选择了孝亲。面对清廷的高压与怀柔政策,面对“幕政征出”的频频相通与“当事诸老”的一再“荐剡”,出于忠君守节的需要,他“控辞再四”,先后写过《上马制府书》、《答黄总戎书》、《辞荐揭》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死后,同治帝曾“辍朝三日”,“震悼良深”,多次发布上谕,表彰曾国藩。皇帝的上谕句句不离一个“忠”字,而曾国藩在自己的著述中,甚至表白过自己能“剖心肝以奉至尊”(曾国藩《杂著》卷四),可见他的忠君思想是多么强烈! 曾国藩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忠君思想呢?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而儒家思想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忠君思想在三纲五常中占有首要的地位。曾氏祖籍衡阳,后迁湘乡,“资产渐殖”(《年  相似文献   

14.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遗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5.
一部《水浒》,“忠义”二字基本上统贯全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剖析《水浒》“忠义”的投降实质,识破宋江在“忠义”的黑幡下大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有助于增强我们识别投降派的能力。“忠义”并不是宋江的先创。“忠义”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核心,其源出于孔孟之道,是奴隶主阶级维护其阶级利益的产物,后来被地主阶级利用于维护其封建统洽。所谓“忠”,就是孔孟讲的“臣事君于忠”,也即“忠君”;所谓“义”,就是孔孟宣扬的“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意思是说,忠君就得讲“义气”,“君叫臣死,臣不  相似文献   

16.
《快曲》是蒲松龄十五种俚曲之一种,它通过颠覆性的结局迎合了下层民众的阅读期待,是对长期以来“尊刘抑曹”正统观念的进一步加强,宣扬了鲜明的“忠君”思想,反映了蒲松龄典型的儒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爱国与爱国主义是频繁出现的字眼。而爱国与忠君是何种关系?又是容易引起歧义的。试简释如次:一般来说,在封建君主制度下,爱国与忠君往往具有同质同向性。“博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玉臣”。一姓一族的王朝即是国家的代表。君主是王朝的象征,自然也成了国家的代表。而古典的爱国主义,常常又凸现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之际。君不愿为亡国之君,臣不愿为亡国之臣,民不愿为亡国之民,君、臣、民在抵御外敌这点上有一致性(尽管不完全一致),爱国必忠君,忠君才算爱国,二者可以统一。屈原听到楚王被…  相似文献   

18.
中唐社会盛行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以杜甫为代表的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审美影响,使这一时期的诗歌呈现出“忠君”“明道”伤时哀民的思想倾向和偏重静态、封闭、意象、意境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福乐智慧》中重要人物之一的觉醒只忠于真主,是“一元忠诚”的代表。月圆、贤明父子宣称既要对真主忠诚,对国君也要忠诚,是“二元忠诚”的代表。这个思想是喀拉汗王朝的政治思想路线。它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与儒家忠君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陈宝琛的人才观,包括他对官吏选拔,考核,培养,任用等问题的看法,他强调朝廷简用大吏要“得人”,要重视对大卢的察劾,主张任用熟悉洋务的人员,发挥洋务学堂毕业生的作用;“聚天下才俊各抒所见”,从官员们的议奏中识别,选拔人才,认为“非兴学育才,无以相济”等。这些认识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值得肯定,但他把忠君与爱国扭结在一起,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身体力行,在时代交替中,使自己背上“忠君”的沉重包袱而落伍,这不能不是他一生的严重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