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的制约因素与形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文化"传真"是翻译的理想的目标。由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形象所承载的语义可能就不尽相同。为了唤起译语读者脑海里的直接的意象,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原语形象,并根据译语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决定异化或归化,在再现形象、转换形象、增添形象与舍弃形象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文诗歌意象丰富,译者在翻译时应将诗歌的文化意象忠实而准确地传达给译语读者,当译文的语言文化信息与原诗不符时,译者要采取适当的翻译补偿手段,使中国诗歌的文化意象为译语读者所知晓和接受,从而通过诗歌翻译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民俗文化。商务英语翻译不能忽视译语国家的商业文化背景,仅单纯地对原语进行字面翻译。译者必须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力求实现文化对等,才能更准确地传达原语信息。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仅是符号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翻译观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本文将从姓名称谓的文化翻译,习语的文化翻译,宗教文化的翻译,生活习惯的文化翻译等4个方面对《茶馆》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索如何选择文化翻译策略,以达到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文化转基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渊冲所译诗歌《游东田》进行研究,认为诗歌翻译应当从文化转基因角度采取适当策略,保证"意美"、"音美"和"形美",在传递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尽量保留源语诗歌的文化特色以飨译语读者。  相似文献   

6.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突破了语言障碍,是用译语重现原著文化活动。归化大都表现在语言的层面上,异化则是读者通过自身的文化视野把原语与经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进行对比并将其重新定位、再认识,即在文化意义上完成了真正的归化。  相似文献   

7.
等效翻译要求译文在译语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等同于原文在原语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国古典诗歌以其高度的浓缩性决定了意境的难以等效。本文主要讨论了等效论在某些牵涉特定文化意象的诗歌中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交流角度研究注释法在翻译中的使用场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化交流角度探讨注释法在翻译中的十大使用场合:为专用名词提供附加的文化信息,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处理译语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解释不同的风俗习惯,对文字游戏提供文化信息,为典故提供文化信息,解释文化信息过载的译语句子,为译语读者提供文化背景以加深译语读者的理解,指出本身语意不清的原语句子,翻译原文中用第三语言写的词、词组成或句子。  相似文献   

9.
交际中信息的传递是在语境中实现的,离开了语境,符号就没有了意义,不能传递任何信息。翻译是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准确地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读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无论是对原语的理解还是译语的产出,都离不开语境。本文就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者既是原作文本能动的读者,又是其创造性的再现者。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学艺术语言的形象、生动性,为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三国演义》的对外译介和三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客观地呈现人物形象是译本有效传承典籍精髓的关键因素。认知叙事学关注读者转向,聚焦读者如何重构故事世界。译者正确理解和阐释原作人物,是原语文化能够被译语读者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的关键前提。在认知叙事框架视角下,罗慕士通过适应与变异策略,将孔明的小说形象和历史形象展现给目的语读者。有效的人物形象建构,有助于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  相似文献   

12.
历来,诗歌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中国古诗词曲更是与绘画有着不解之缘。古诗词曲英译不仅是一种语际翻译,还是一种传达关感的艺术。译者用译语再现古诗词曲时,可以借助语言艺术中的形象从色彩、构图等方面激发译语读者的视觉联想,以视觉符号这种国际语言来呈现中国古诗词曲中所蕴含的绘画美,给译语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生态环境。毛泽东诗词语境丰富,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翻译毛泽东诗词要实现原语与译语间"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达到原语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译语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基本对等。  相似文献   

14.
认知图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既涉及译者的理解又涉及译文潜在读者的理解。在对原文文本进行解码时,译者应充分激活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同时应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图式以保证有足够的图式可供调用。在用译语进行编码时,译者应做到有利于激活译语读者的已有图式,同时也要有利于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新的图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翻译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原语和译语两种不同图式的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作者运用文化翻译现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6.
张怡云  葛畅 《现代语文》2016,(4):152-154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可以体验到诗歌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大有益处。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将《陋室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能让译本读者了解原诗意蕴且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体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7.
该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必须关注这种文化差异并把它贯穿到我们的翻译当中,好的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18.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有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目的,他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看,庞德的中诗英译符合原作与译语读者的明示-推理交际要求,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成功地实现了原作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译者通过实现诗歌思想情感的对等和有效传递原诗的意象,忠实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庞德所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在技术层面上保证了以意境忠实为基础的最佳关联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翻译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如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等。同时,由于中外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影视翻译必然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此,译者在进行影视翻译时应以文化翻译观为依据,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力图达到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映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20.
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