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知道,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学生学习它,不但要了解写的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文字这个载体本身就是学习的对象。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标志。许多专家(例如浙江的钱正权先生、上海的吴忠豪先生)都大声疾呼“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这是很有针对性的,是切中阅读教学要“得意得文”时弊的。  相似文献   

2.
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常为学生作文水平难于提高而大伤脑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从鲁迅先生所说的不仅要使青年知道“应该怎样写”。还要知道“不应该怎样写”得到启示,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干巴巴、抽象、不具体的毛病,分类对照选编了“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的范例,发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这一“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谈到文章的作法时,主张要“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不过就初学写作者而言,“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怎样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要想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就要看“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因为“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他认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只是“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  相似文献   

4.
观察:学生认识生活的第一把钥匙──谈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武传兴刘国正先生曾说:“学习运用语文,主要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问题”。“其实,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更加重要,引导学生切实理解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的,这就是交给了他们一把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怎样才...  相似文献   

5.
张晓红 《学周刊C版》2011,(6):161-16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家都知道语文重在积累,那么这积累的内容究竟为何,又要怎样去积累,成了语文教师们历年来悉心研究的课题。在日常教学中总是会有学生说没有时间学语文,因为还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写,读课外书更没时间了。我知道“语文不如理化提分快,学语文还不如多做几道数理化题”的思想是理科生普遍存在的,要怎样从学生手中“抢”出时间学语文,成了我的第一个烦恼,  相似文献   

6.
彭爱阳 《教师》2008,(10):92-92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开口要“说”,动笔要“写”,这“说”与“写”——不管其内容如何,均离不开语言文字。可见,语文是人们搞好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性工具。对中职生来说,语文学习的意义更为特别:它能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认识等能力服务;同时,它为学生今天的专业课学习和明天的工作打基础。所以,要提高中职生素质,语文教学仍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初中毕业班怎样正确地进行语文总复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语文是工具。学生要真正掌握这个工具,就必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所以语文复习应该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目的。(一)要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必须正确处理复习中“教”与“学”的关系。叶圣陶先生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文章,当它被选人语文教材时,它的功能不仅仅是向读者传递信息,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是怎样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语文教师都知道问题设计的重要,可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却往往脱离了文本,远离了语文,指挥学生对诸如“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等等所谓“有创意”的问题进行讨论,其结果是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些支离破碎的问题分析,既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师理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这门艺术,从而使问题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习作是一个“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要写”除了具有“文以载道”的内涵以外,还包含着对“写什么、怎样写”的情感体验。学生对习作的情感体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创作的原动力。”“写什么、怎样写”就是学生凭借情感的体验,把脑海里的物象、景象、人物形象、事情真相(象)、险象、怪象、幻想……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用笔…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文的题目,有的以主要人物的话语、姓名为题,有的以时间、地点为题,有的以成语为题,不一而足。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课文中心。因此,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我问:“从课题就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主要写鲁迅先生。)再问:“同时还能知道什么呢?”(鲁迅是我的伯父。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指出这些问题,就确定了思考的范围。接着进一步问:“以前我们学过《刘胡兰》,那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刘胡兰忠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学到什么呢?我认为:对于一篇文章,学生不仅要知道它"写了什么",更要弄清楚它"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也就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更要教  相似文献   

13.
张宗臣 《广西教育》2012,(26):89-90
高考散文阅读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难度最大的试题,考生都把它戏称为高考语文试题“失分黑洞”,答题时都望而生畏。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多数学生看不懂散文内容,不懂文章的内容是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二是缺少操作性强的规范答题的解题技巧,只知道盲目地大量做题,却不深入探讨题型特点及相应的答题规律。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写作文时,经常有学生说:“老师,我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写。”我觉得这与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怎样写”,而忽略“写什么”有很大关系。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那么,作文教学的“牛鼻子”是什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当年在答复北斗杂志社关于“创作要怎样才会好”的一封信里,列出了他自己的八条经验,其中第二条叫做“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此语后来一直被奉为至理名言,这当然有它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作文没什么可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张志公先生说:“‘作文太难,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这是很多中学生常常说的话。”学生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写呢?笔者以为有如下原因:  相似文献   

17.
理解课文的思路,这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因为思路理清了,你才能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大纲中把理解思路作为一个能力点提出来,阅读测试中也时常有这方面的考查内容,因此,我们平时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这种能力。文章的思路,也就是作者在写作时的思维流程,具体说就是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后来怎样,再后来又怎样。显然,作者的思路就是文章内容的逐步展现,是把握文意的牛鼻子。作者思路的体现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按事件固有的时序去构思。例如《一面》一文,作者就是按照自己与鲁迅先生见面的先后过程来叙述的,…  相似文献   

18.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听、说、读、写。这是语文这辆大车的四个车轮,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能力。然而,当前的阅读课,教者普遍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学生几乎不动笔墨,偶尔动笔也仅仅局限在圈圈划划上,学生一个个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写”的缺失,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写”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要通过“写”来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正如张田若教授说的:“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精彩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19.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听、说、读、写。这是语文这辆大车的四个车轮,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能力。然而,当前的阅读课,教者普遍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学生几乎不动笔墨,偶尔动笔也仅仅局限在圈圈划划上,学生一个个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写”的缺失,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写”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要通过“写”来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正如张田若教授说的:“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精彩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20.
“课文无非是一些例子”,这句阅读教学的箴言出自叶圣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这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才符合叶老的本意,应该怎样操作才不走样,还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例子”是什么意义上的例子 所谓“无非是一些例子”,它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没有一篇非教不可”,其第二层含义是说,任何选文,一旦被视作“例子”,它就必须皈依到语文教学的“佛门”之下,且按照佛门的法规进行运作。什么是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