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遇到一道应用题,如果学生能直接用最佳方法解出来,就说明他们的思维敏捷、灵活、深刻,富有独创性。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我的做法是: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引导他们分析解答应用题时,先用常规思维列出一般算式,再逐步化简算式,每化简一步就是一种解法,直至化到最简算式,这就是寻找出的最佳思路。 [例1]新川水泥厂计划每天生产400吨水泥,20天可以完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解题过程是个体思维能力作用于数学活动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解题切入点不同,运用思维方法不同,体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也将不同,学生因不同的切入点在数学学习的解题的过程中就会以技巧、策略、角度、效率、效果等不同形式彰显出来.因此,求解数学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快速地找到解题的切入点,那么,如何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呢?本文结合实例谈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话有三说,巧说为佳。题有多解,必有佳解。那么怎样寻找解应用题的最佳思路呢? 这里介绍两种方法。 一、化简繁琐算式,据简式找思路。 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时,遵循数学素质教育“包底不封顶尸的基本要求,先用常规思维列出一般较繁琐的算式;保证每个同学都把握这种思路,再逐步化简算式,每化简一步就是一种解法,直至化到最简式子,这就是最佳解法。然后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繁简不同的算式寻找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4.
5.
数学家G.波利亚在他的《怎样解题》一书中,给出了著名的“怎样解题表”.波利亚指出:首先“你必须理解题目”,并给出了帮助解题者理解题目的几个基本问题: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还给出了解数学题的一个基本策略:域一张图,引进适当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臧立本 《新高考》2005,(6):31-33
解答数学问题的关键是思路,题目做不出来时,最苦恼的是缺乏思路,无从下手.根据我们多年毕业班教学的经验,高考前给考生疏理一下寻找解题思路的典型方法,对于提高考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举例给出寻找解题思路的基本途径,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保民 《化学教学》2000,(11):38-39
[题目 ]2 6 (8分 ) 2 5℃时 ,若体积为Va、pH =a的某一元强酸与体积为Vb、pH =b的某一元强碱混合 ,恰好中和 ,且已知Va<Vb 和a =0 .5b。请填写下列空白 :(1 )a值可否等于 3(填“可”或“否”)   ,其理由是               。(2 )a值可否等于 5 (填“可”或“否”)   ,其理由是               。(3)a的取值范围是         。[思路 ]由题意首先总结出关系式 :a b =1 4 lgVaVb ,推导过程如下 :由题知强酸强碱混合 ,恰好中和则 :nH =nOH-  即Va1 0 -a=Vb1 0 …  相似文献   

8.
1.完全弹性碰撞类 这类碰撞经过两个阶段.压缩形变阶段和恢复阶段.从形变的恢复程度来理解,第一阶段所产生的弹性形变在第二阶段能够完全恢复,也就是说两个阶段具有完全对称的特性.从机械能的损失来理解;第一阶段动能转化成的弹性势能在第二阶段又全部转化为动能,碰撞过程无机械能损失.因此这类碰撞不仅满足系统动量守恒.而且作用前后系统动能也守恒.  相似文献   

9.
“手拉手模型”是基于全等三角形的一个典型的数学模型,它是基于三角形全等,由两个等腰三角形旋转而成的一个基础模型.由于这两个三角形具备一个公共顶点,很像两双手拉在一起,故取名“手拉手模型”.“手拉手模型”是全等三角形板块中非常重要的模型之一,笔者总结有关“手拉手模型”的解题思路,希望能给学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题型设计面广、综合性较强、解法灵活多样,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较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寻找问题的切入点,下面笔者谈谈几种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拜读贵刊91年第12期李尔健老师“添辅助线寻找解题思路一例”一文,受益匪浅。本文借李老师原作再议这道题。原题:已知三角ABC是一个等边三角形,D为AB的中点,△DBE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求等边三角形ABC的面积(见图一)  相似文献   

12.
构造图形是学生解几何题必备的能力之一.贵刊2009年第3期《构造特殊图形,巧解几何难题》一文给出了五种构造方式,笔者读后意犹未尽,对构造三角形作些补充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阅读课文后边,都有2—5道“习题”,它是教材编者交给学生自学的“指南”,交给教师导读的“提示”,教师要抓课后练习,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自学。要指导学生从课后练习中明白自学要求、训练重点。学生阅读课文,总有一个主要目的或一个着眼点。泛泛地要求学生“把课文学深学透”,既不科学,也不现实。而课后练习就是编者指出的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要求和训练重点。如  相似文献   

14.
也谈怎样回答“为什么”●程昌远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为什么”,往往属于最高层次的问题,因而往往也成为最难回答的问题,颇受人关注。报刊上谈怎样回答“为什么”的文章不少,可谓见仁见智。本文试图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一、什么是“为什么”?要知道怎样回答...  相似文献   

15.
贵刊1991年第9期刊载的《巧用分解质因数解题》一文,主要讲了“分解质因数”在解某些应用题中的一些应用,本文想着重讲一讲“分解质因数”在解方程中的应用。用这种方法解方程,只要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通过比较方程两边的因子得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方程的解。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解某些一元一次方程,而且不需要任何初中数学课程的知识就能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实为开阔学生解题思路,启迪学生思维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16.
解题思路是开启数学奥秘的密码,要想解开这个神秘的密码很难。因为它设置着许多“机关”,最终只有一条“通道”能让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相似文献   

17.
张允淼 《考试》2004,(12):47-48
“图表题”中的信息全部隐藏在图表中,正确分析图表,挖掘出提供的已知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而要挖掘出提供的信息,首先应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弄清发生哪些反应,锁定每个数据所对应的物质,然后建立等量关系式,从而达到解题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刊登了刘敬敏老师的《一类问题的解韪方法》。笔者初读时有些不解,再读时发现不解的原因是例题错了。原文中的例题是:两数之和是2197.8,大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等于小数,问两数各是多少?众所周知,大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大数是扩大了,是不可能等于小数的。原题应改为:两数之和是2197.8,大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等于小数,  相似文献   

19.
有幸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1期刊登陈日铭老师撰写的《教会学生特殊解题思路》一文。文中陈老师阐明有些数量关系复杂的应用题,按常规思路解答往往不易解出,如果从特殊的角度来分析、思考,却能化繁为简,由难变易,使所求问题顺利解决。对此,笔者也深有同感,但对陈老师在第五种代换思路中所举的一个例子的解法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每次调位前,我总是绞尽脑汁: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要顾及他们的秉性爱好,同时还要兼顾身高、视力等诸多因素。可学生却不领这份情,总有同位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别扭,弄得同学之间不愉快、不团结,老师也烦心。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协调好关系,让他们和谐相处,共同提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