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拍”婚恋作品固然表现出一定进步的情爱理想,但追踪时代背景,联系作品的叙述倾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表述,其隐舍于字里行间的男权文化视角是清晰可见的。以此观之,主观强调“二拍”婚恋作品提倡男女两性关系的平等,是不客观的。  相似文献   

2.
本从明确性、深刻性、多维性、复杂性四个方面对凌漾初的地域意识进行了述评,并指出了其在拓展表现领域、丰富表现手段及深化主题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拍"中描写了近二十个商人,时来运转、暴发致富反映了商人的共同愿望,依靠灵通的商业信息致富是求财有道的表现.重义轻财、与人为善反映了凌濛初理想中的儒商品格,重利轻义而不择手段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热中于高攀权贵是"官本位"社会对商人的必然影响,但民间对商人的看法却因"好货"的时代思潮而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三言"、"二拍"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媒妁形象,如媒婆、牙婆、虔婆、马泊六、尼姑、收生婆等.这些媒妁为贪不义之财,往往不是连哄带骗为人撮成不谐的婚姻,就是不择手段为男女私情牵线搭桥.对于她们的所作所为,时人深恶痛绝,但又不愿正视"男女无媒不交"的婚姻弊害,所以只能借骂媒妁来发泄其通婚时受骗上当的怨气.  相似文献   

5.
6.
晚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张扬个性、注重本我的新的社会思潮兴起。凌薄初深入追索市民大众的这一文化心理意识,在“二拍”中演绎出情态万千的婚恋女性.描绘出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需要出现或希望出现的种种画面,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忠作为三纲之首,在明代中后期变得家喻户晓,其内涵也更为丰富."三言二拍"中蕴含着丰富的忠观念,其中既有等级制下的忠君奉上之忠,也有平等之体之间的忠信、忠义内涵,反映了明代中后期道德状况.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是士大夫文化熏陶出来的最后一位作家。其“士大夫文化”主要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他的祖父和父亲。他的小说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贴得近,虚构的成分较一般小说家少,作品人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家自己的生活理想。最典型地写出了士大夫神韵,写出了汪先生的士大夫情结的是写于1996年的《名士与狐仙》,作品主人公杨渔隐就是晚年汪曾祺心灵的投影,精神的慰藉。  相似文献   

9.
"士商合流"、"贾而好儒"是明中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突出现象,它一方面促进和保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商品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障碍;它们决定了明中叶商品经济发展走向。艺术化的文学创作所提供的形象,本质真实地反映出明中叶商品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及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三言二拍"中比较句式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文章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书中的这些句式进行全面的考察,力求为近代汉语比较句的类型考察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课程资源孕育于社会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个体及社会群体的性别角色及其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男尊女卑”的观念,并认为它是“天然合理”的,那么这种“天然合理”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文章主要对其产生、发展与形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女性散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是女性主体建构的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洞穿了男性偶像的虚妄和父权文化所建构的爱情神话的虚幻,反思女性在寻找爱情偶像的过程中自身主体性的消泯,从而在正视男性精神缺陷的基础上,回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女人与男人的日常生存中,建构一种全新的男女互为主客体的主体与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Leech所提出的礼貌原则对男女两性言语交际行为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性别言语差异的认识,使两性能得体地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14.
90后男、女大学生恋爱观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在恋爱观上有这一代人的特点,而男生与女生在一些观点上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在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中,应注意根据存在的差别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传情达意最常用的工具.自古至今教师主要通过语言把人类所创造的知识财富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教学内容勾画成鲜明的表象时,学生才容易形成正确的概念,顺利的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同时,教师恰当的语言和清晰的表达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政治课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更高,政治课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和语言风采.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恰当的独具风格且饱含深情的美的语言,对于完美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情与礼之间的矛盾与紧张一直是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但礼缘于人情的根源与本质决定了这种变化的限度与方向。文章通过对中国礼文化内在发展理路的考察,讨论了魏晋时代士人风尚的转变,说明这种转变是中国礼文化辩证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一考察不仅对魏晋士风的转变作出了动态的把握与认识,而且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情礼递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以“三言”、“二拍”中明确指明故事发生在明代的68篇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商人服饰、富家子弟服饰和女性服饰等方面探讨了明代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8.
晚生代女性写作的出现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引来了巨大的争议。从当下的政治经济状况、与女性写作性主题的表现流程来观察其突现的原因,从其创作与时尚的关系、对爱与性关系的态度、对世俗社会的态度及其写作外围的语言叙述方面的问题来分析其另类风格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末民初,许多女性感应着革命风潮和女权思潮的激荡,“逃离”家庭的私性空间,而进入到家庭以外的公共空间去寻觅自己的人生出路。女作家吕碧城就是其中成功的典型范例之一。论文通过吕碧城在文字拟构的媒体公共空间、现实的社会事功空间、一己的私性生活空间中的开掘和拓展,表明女性的新的生存空间的开启,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为很多接触到新思想的男女所认同,而这也恰是社会性别意识变动并使女性能够迈人“英雌”行列的重要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视真情实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作文教学理论。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论和传统语言观入手考察其理论基础,可以洞悉我国作文教学重视真情实感的深层根源。然而,真情实感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写出好文章,也不能充分展示写作的功能和价值。基于这种理性反思,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亟待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