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1912年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向旧文学发难的第一个信号。1917年,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陈独秀以激进的战斗姿态,从与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关系上阐述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陈独秀这篇富于战斗性的论文,实际上成为发难时期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就文学改革运动理论主张的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性质来看,到了1918年,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便发生了较明显的变比。一批先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同一些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也带上了更为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新青年》自1918年5月第4卷第5号起全部改用白话文。  相似文献   

2.
胡适、陈独秀点燃新文学运动的火种,相约为新文学史挥洒开篇章,创始文学革命的系列立论,酝育了新文学的初始流派。胡适之《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向封建腐朽文学首义发难,宛若春雷激醒蛰室的文坛,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端。胡适是与新文学运动齐名的,研讨中国新文学的命题,无法规避胡适其人。  相似文献   

3.
4.
海明威的体风格以简约、清新称于世,净化了一代的风。他笔下的系列主人公有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即所谓的“硬汉子”,他们临危 不惧,与厄运作斗争,表现出一种“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海明威创造的极有个性的散风格引发了一场“学革命”。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而其“文学革命”主张的形成,其直接动因则在于其“教育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 六十年前,“五四”文学革命的春雷炸开了沉寂的旧文苑,令牛鬼蛇神遁形,使污泥浊水俱下,升起了新文学的光辉旗帜,从此开创了我国无产阶级文艺的新纪元。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失驱者、奠基人鲁迅和郭沫若,为不断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发展和壮大无产阶级文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艺创作的长期实践,革命先辈的亲身经历,都证明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是自“五四”时期萌芽繁衍起来的,历史不可割断,传统不能丢掉。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十分关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思想解放,敢于蔑视古训,冲破樊篱,以改天换地的气概,开辟一片崭新的文场;胸襟开阔,能容纳百川;百无禁忌,一切全都“拿来”;勇于创新,不因循守旧,要标新立异;空气活跃,民主自由,成立社团,创办刊物,创立流派,各行其便,百花齐放,自由竞争,允许有几种声音说话,坚持科学精神,服从真理;在文坛驰骋的人物无不学贯中西,有志气,有责任心。这“五四”文学革命的传统是全方位的,多元的,立体的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发生于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它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化革命和文学革命运动。其历史功绩和深远意义,已为六十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所反复证明。“五四”文化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两大旗帜,对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从思想战线上有力地配合了“五四”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9.
“五四”文学革命承担了打破旧传统、开拓华夏文学新传统的历史重任。“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们留给我们的新传统就是文学思想开放的传统,就是重视人的精神解放、关心人性的重造的传统,就是文学家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的崇高精神传统。有人怀疑“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甚至说“五四”是“文革”的前驱,这种看法至少是一种糊涂认识。“五四”新文学运动不仅开辟了新文学的广阔前途,而且它的长久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学革命,是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兴起的;文学革命倡导者曾大力提倡以西方文学作为创造新文学的榜样;这次文学革命取得的诸多成就都与西方文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独特的写作内容和艺术手法,使得“海明威风格”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海明威风格”就内容来说,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的一贯性以及主题的独特性、人物画廊的一致性等方面。就形式来说,主要表现在语言文体特征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  相似文献   

13.
<正>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冰山原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类似于中国水墨画的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小说中的人物多以铮铮铁骨的硬汉性格出现 ,他们刚毅、勇敢、正直、无畏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一“硬汉子”形象 ,并不是一开始就以成熟完美的形象置身于我们面前 ,而是经历一个发展变化 ,逐步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慕溪 《今日中学生》2022,(Z5):54-55
<正>海明威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是战后“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海明威初中就表现出写作的才能,高中成为学报的编辑,高中毕业正值18岁的他进入报社当记者。半年后,海明威走上一战战场,他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在战争中身负重伤,“反战”成为他小说的重要主题。一战后,他继续从事记者工作,还在二战中担任战地记者。海明威喜欢到世界各地旅行,喜欢斗牛、打猎、钓鱼、露营、滑雪等。他的经历锤炼了其写作技巧,也丰富了其写作题材。  相似文献   

16.
1917年初发动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旧文学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这个革命中,钱玄同响应最早,行动最速,他与刘半农并肩作战,成为众所周知的文学革命的先驱与闯将。复古派首领林纾把他与陈独秀、胡适并列,进行口诛笔伐。尽管“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退隐”了,逐渐落伍了,但他  相似文献   

17.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当时该刊并不显眼,作者来源亦很狭窄,发行量也并不大。《新青年》的名声鹊起,及至发展成为一场规模宏大,影响全国知识界的思想启蒙运动,是在其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帜以后的事,这与胡适的介入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探讨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的示范意义,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期发表许志英的文章,就“五四”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问题提出了新见解。文章说,1940年以前,文化界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学运动。这种看法虽不全面、准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学革命的阶级实质。四十年代后,特别是建国以来,文化界对上述定论却视为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公包括拳击手、斗牛士、军人、猎人、酒客等诸如此类的“标准男人”形象,在其几部重要作品中,也描写了女人。因此,对她们给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通过长发型与短发型女人的对比,揭示了海明威的“青丝情结”和他内心的矛盾隐衷。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梁启超不但在政治上独领风骚,同时他倡导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文学革新的纲领和目标,为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