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编辑学者化”的首倡者为林理明,其被提出的时间为1989年的观点在学界几成定论。经过文献梳理和考辨,我们认为最早撰文提出“编辑学者化”的应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胡光清,他发表的《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一文,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80年代初老一辈编辑走专家学者之路的较早的经验总结,而最早撰文提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是时任《苏州大学学报》编辑的王英志。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多认为"兀"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作远指代词,但山西河曲方言中的"兀"却并非如此。本文主要就河曲方言中的"兀""兀今"进行分析,认为"兀"还可作介词和词缀。  相似文献   

3.
说“兀的”     
(一) “兀的”是诗词曲小说中常用的一个复音词。各家辞书,大都解释作“这”或“这个”。 黎锦熙主编《国音字典》:“兀的:犹言这个,如‘走!兀的贼囚’,《见元曲选》。”(见该书第22页)  相似文献   

4.
乌蒙德佳是个很有抱负的学生,读中学时就把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当作人生第一目标。可是很不幸,他高考落榜了。自此,他一蹶不振,酗酒、打牌,还一反常态地抽烟,烟头烧着了被子,险些在火中丧生。  相似文献   

5.
引子1994年6同18日上午10时30分,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几位本校考生兴冲冲地敲响了我家的门,告诉我:“老师,这次考的作文题是《今天妈妈(爸爸)不在家》,它正是你所编的《中考作文分类指导100例》一书里的一道题。我们几个差不多都能把这篇例文背下来,因此考试时不费吹灰  相似文献   

6.
国画大师齐白石多次对他的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我认为这句话是齐白石老人对绘画艺术创新的点睛之笔;是融齐白石一生对绘画艺术创新的感悟;是齐白石给后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样,对待当今教育战线倡导的教育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作用。如何来深刻认识这句话的含义,很值得教育同仁去思考。  相似文献   

7.
虚华浮躁、追赶时髦、浅尝辄止是时下课堂教学的通病,这种弊病在赛课活动中表现尤甚。很多时候,赛课选手为了跟风和迎合所谓的潮流,往往本末倒置,注重形式,语文课堂成了纯粹的秀场,这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教学与研究健康、良性地发展。本文作者作为一次赛课活动的评委,从一些具有赛场特征的典型问题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倡导赛课选手脱下战时袍,少一分虚华和浮躁,多一分本色和朴实,还语文真面目,认为这才是一个选手、一个语文教师的真正的大境界和大智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语言实际出发,说明“兀”字及其组合在现代交城话中的用法和在《水浒传》中的用法,并加以比较,同时探求“兀”字及其组合的渊源,证实从先秦的“夫”字同音替代成后来的“堵”、“古”以至“兀”字  相似文献   

9.
刚送走了一个毕业班,又接了一年级,感觉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着朝气,一切都涌动着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这伙小不点儿,从内到外透着纯真,决然没有高年级学生的成熟与羞涩,简直没有不敢说之话,没有不敢做之事,有时会让你怒发冲冠,有时会让你喜笑颜开,有时会让你哭笑不得,有时也会让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畅快淋漓。这不,精彩短剧开始上演了。学完“ji”的拼读,我便开始让孩子说出日常生活中带“ji”的词语或句子。孩子们格外兴奋,一个个出口不凡,有的说“积极”,有的说“公鸡”,有的说“集合”,有的说“脊柱”,有的说“鲫鱼”,有的说“拥挤”,…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的成长几乎无一例外地浸润着老师的无私惠泽。“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师也。”如今,在所忆及的老师中,最使我感激与敬佩的,是读师范时的班主任兼语文高级讲师——陈波。陈老师身材中等,略显清瘦,衣着朴素,讲起课来抑扬顿挫,字正腔圆,让人听着如甘霖滋润心田,好生惬意!他那  相似文献   

11.
“得”与“着”两个字都是多音字,而且每种读音又有多种意思。所以,学生学起来很吃力,教师也只能凭借教材,帮助学生慢慢地积累。   可是,在教学当中,我发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教科书中,有两处注音不够准确。   一处是 24课《我和姐姐争冠军》一文中“……总之不让姐姐摸着我的规律。”其中“着”在文中的注音为“ zhe”。我认为不妥。因为,在字典中对“着 (zhe)”的解释为:“用在动词后面: 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走~,等~; 2.表示存在的方式。如:桌子上放着一本书。”显然,这两种解释都不符合文中的…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里,“著”的音义比较单纯。读 zhù,是“显露”、“写文章”的意思,如“显著”、“著作”等。读zhuó,现代汉语里写作“着”。但在古汉语里,“著”的音义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对茹毛饮血的释义依然莫衷一是。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对该词进行考辨的关键在茹字上。结合传统训诂学方法和代词回指确认原则证明将茹释为食菜是不对的,并进一步从《纬书集成》和《故训汇纂》等书中补充例证数条,最终确认茹的释义是包裹、覆盖。  相似文献   

14.
“大相径庭”,《汉语大词典》训释为:“径庭,亦作‘迳廷’。门外小路和庭院。《庄子·逍遥遊》:‘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迳,门外路;庭,堂外地。’清黄遵宪《感怀呈樵野尚书丈》诗;‘我生遇合如迳廷,  相似文献   

15.
“空城计”是广大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个故事,《辞海》等权威辞书对“空城计”的解释都和《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只是一个经典文学故事。尽管历史上确有利用空城计吓退敌兵的实际战例,但是历史典籍中并没有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记载。本文针对有关空城计的几个历史真实案例和文学故事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6.
指出"尧眉八彩"的说法渊远流长,考诸文献发现尧眉之说至少有三:形态派、色彩派、骑墙派。形态派最先出现,且较为贴近真实;色彩派随后出现,影响最大;骑墙派则最晚出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共和”是我国有确切纪元的第一个年号,古籍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见解,谁是谁非,有必要考辨清楚。 第一种见解: (1)“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史记·周本纪》) 卫、齐、鲁、晋、管蔡等《世家》及《年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 (2)“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凡十四年而宣王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 (3)张守节《史记·周本纪正义》:“《世家》云:‘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羡,音延,墓道)自杀,卫人因葬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按此文,共伯不得立,而和立为武公。武公之立在共和卒后,年岁又不相当,《年表》亦同,明《纪年》及《鲁连子》非也。”(《纪年》和《鲁连子》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甘肃、陕西、四川等地的方言俗语“瓜子”一词,广征博引、字斟句酌地考证了有代表性的现行大型辞典和古代典籍辗转抄引中的种种讹误,并从民族史、病理学、民俗学和古代诗歌创作方面,深入全面地探析了“瓜子”一词,正本清源,恢复了该词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性相近"之性在《论语》原本中是"生"还是"性",关系到对孔子是否具有人性论的直接判断。从汉末至今,传世本均显示为"性相近",出土于定州的西汉墓葬竹简《论语》则显示为"生相近"。《论语》言性仅二见。《论语》原本中极可能展示的是"生相近",而不是"性相近"。  相似文献   

20.
清末1911年“皇族内阁”有满族阁员几人?其中皇族占几人?有无蒙族入阁?这个问题在多种史学著作中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三:其一,满八蒙一皇五说。南开大学、山西大学等六院校合编《近代中国史稿》认为:“在总理、协理和各部尚书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仅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人,而八名满人中,皇族又占五名。”①持同一说法的还有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论文集》收入的刘桂五《辛亥革命前后的立宪派与立宪运动》和李宗一著《袁世凯传》等。②其二,满九皇五说。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认为:“在内阁大臣十三人中,满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