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2.
“卒”义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课本注释把“卒葬之”释为:“终于葬在那里”,这就等于把“卒”解释为“终于”。一些选本、参考书亦多用此解。其实这个解释欠妥。首先,“卒”在这里是“死”的意思。《尔雅·释诂下》:“卒,死也。”《辞海》也释“卒”为:“古指大夫死亡及年老寿终。后为死亡的通称。”把“卒”释为“死或死后”,直接说明了慧褒  相似文献   

3.
《诗经.卫风.氓》中的"复关"一词,从汉代至今,学术界对此的解说是见仁见智,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处所说、借代说、车厢说、答复说。通过对以上诸说的辨析,从历代典籍对"复关"的理解、该诗所处时代的婚礼制度以及本诗的主人公所处的社会阶层等几方面加以探讨,可知"复关"应该理解为返回回话的媒人。  相似文献   

4.
“拱”义辨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课本注:“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七十岁,你坟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拱,两手合抱。”我们以为课本注对“拱”的释义不够准确。《现代汉语词典》:“合抱:两臂围拢(多指树木、柱子等的)粗细。院里有两棵~的树。”因此,  相似文献   

5.
《诗经.卫风.氓》中的"复关"一词,从汉代至今,学术界对此的解说是见仁见智,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处所说、借代说、车厢说、答复说。通过对以上诸说的辨析,从历代典籍对"复关"的理解、该诗所处时代的婚礼制度以及本诗的主人公所处的社会阶层等几方面加以探讨,可知"复关"应该理解为返回回话的媒人。  相似文献   

6.
唐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诗云:"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此句巧妙地使用夸张手法,同其他五句一起组成颇有气势的排比句,意在强调阿房宫建筑工程规模之浩大,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从而形象地说明和照应了前面的"秦爱纷奢"。人教版教材中注"磷磷"为:"水中石头突出的样子。这里形容建筑物上凸出的钉头。"注释十分清楚地说明,"磷磷"意在形容建  相似文献   

7.
“义”是传统道德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在今天仍然极有影响力的概念。孟墨两家的“义”同出一源,却又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探讨其本原涵义,分辨瑕瑜,有助于新道德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成语“沧海一粟”出自于经典名篇《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教材将“粟”释为“米粒”.还有的教材译为“渺小得就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只要我们认真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解释是不合情理的.大海岂能像农田那样种植谷物,既然不能种植谷物,又怎么会有(小)米粒、谷粒呢?显然是不对的.苏轼岂会犯如此错误?  相似文献   

9.
城有“不确”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东部有座小城,该城许多事情都“不能确定”,连城市名称都稀奇古怪地被称作“不确”。这个以英文字母“U”起头的小城,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居民们就为给它取个动听的名字,七嘴八舌,争论不休,到头来什么名字也没想出来,在向州政府递交...  相似文献   

10.
"父子相保"因《塞翁失马》一文为大众所熟知,但在大多数关于这篇文章的注释中,"父子相保"被解释为父子得以一起保全。然而在历代文献中,"父子相保"一词的含义并不是侧重于"全",而更侧重"依"。本文将通过对具体典籍中"父子相保"一词的分析为此词寻求更合理的释义。  相似文献   

11.
12.
“情境”之义再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这种"流行"与近几十年来的理论发展有关,更与新课程的价值导向有关。能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件好事。很多教师就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教师如何消费理论,始终是一门学问。我们习惯了去模仿,而很少去寻找源头;我们习惯了"被告诉",而很少自己去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而我们要说,未经教师思辨的理论没有意义。陷在误读误解的泥沼中,我们怎么可能有真正的领悟和把握?又怎么可以任由这样的理解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个有独立精神的教师,应该敢于对所有转变成习惯套路的模式提出寻根问底的质疑,对那些被日常化了的操作概念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追问,没有这种专业主体意识的觉醒,就不会有充满生气的课堂,更不会有属于教师的智慧。"知识是力量,但唯有智慧才是自由"(杜兰特)。就让教学自由从今天的思辨"情境"之意义开始!  相似文献   

13.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就是因为考生分不清其范围的大小所致。  相似文献   

14.
“怒发冲冠”是人们熟悉并常用的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含义表示“非常愤怒”。由于这个成语整体上的意思较为浅显易懂,甚至可以“望文生义”,于是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其中的“怒”字就是“愤怒”之义;  相似文献   

15.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汉语宝库中的精品,它词约义丰,闪烁着智慧之光。不少成语出自古代典籍,有其本来含义。有的成语意思相近,极易混淆。同学们要想用对成语,还得下一番苦工夫。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6,(9)
  相似文献   

18.
一《康熙字典》作为字书,率先在“薪”字下列出了一个义项:“草亦曰薪”;晚清之《经籍纂诂》未录。后来,《中华大字典》“薪”下引了《说文》“荛也”及《通训定声》“草柴”之说,而未加按断,模棱两可。近出《中文大辞典》、《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与新《辞海》等,均于“薪”下列有“草”义;而新《辞源》又付之阙如。集汉语字书之大成的巨著《汉语大字典》(1986~1990)亦将“薪”之“草”义排除在外(见第五册3306页),《汉语大词典》因之。“薪”字有无“草”义,语言学界历来看法不一。至今,权威辞书不收这个义项,我们不敢…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第25页是这样分析的: 夔,读kui,上倒“八”,中“自”,左“止”,右“巳”(音si,地支第三位,不同“已”或“己”),下“文”。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前后,我的意识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弱起强食的动物界,每个生灵一出生就不得不面对生存竞争的压力。而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更是无时无刻不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