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2021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10个评价指标数据值进行了分析。由因子分析法,提取出规模因子、民生因子、发展因子,算出综合得分,最终得出上海市、苏州市、杭州市和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通过Q型聚类,把长三角26个城市聚为四类,分别是经济高等发达地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经济初等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最终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助力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共进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3.
4.
张峰 《预测》1996,15(6):1-5
1996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预测及1997年初步展望张峰(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100045)1996年是执行国民经济“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各地区宏观经济环境较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回落,国民经济总需求的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其中消费需求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5.
基于绿色经济的内涵进行实证分析,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三个公因子,并计算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将因子得分作为分析变量,利用系统聚类法对各地区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出东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区域差异,且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短板的结论,据此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多元统计中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工业及生活排放污染物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选取了能较好衡量我国环境污染的八项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因子得分情况提取出三个解释性较好的公共因子,并给出了每个因子的地区排名和合理解释,最后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量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已非传统区域经济理论所能解释。众多经济学者和经济政策专家,试图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解释,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视角,如企业群理论、三螺旋理论、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共性是,强调市场力量、网络化、互动联系和知识资产的作用,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就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理性概括,区域内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区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区域网络的价值和区域经济运行的质量。从“运费”到“知识” 90年代的贸易新路线是激光光束和卫星微波。货物不再是丝绸和香料,而是技…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9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势如何,将对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  相似文献   

9.
10.
略论区域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7个五年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东部地区包含:京、津、沪、辽、冀、鲁、苏、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中部地区含:黑、吉、内蒙、晋、豫、鄂、湘、皖、赣9个省区;西部地区有:渝、云、贵、川、藏、陕、甘、宁、青、新10个省市区.东、中、西部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3.5%、29.6%和57.0%;人口分别占全国的41.2%、35.7%和21.1%.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鉴于此,文章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具有西部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17项重要指标,通过对原始数据的采集处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中的自组织映射网络(SOFM)及统计分析软件SPSS中的两种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差异进行分类研究,最终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强弱划分为4类,即经济综合竞争力最强、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强、经济综合竞争力一般及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弱4类地区。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东部和中、西部及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差异。研究也表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可以相互检验分类结果,易于发现问题,提高分类的准确性,是一条具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不同时期的发展有不同的指导理论及相应的战略选择。就目前而言,入世及大开发双重机遇下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只能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位劣势,由此造成的发展环境级差和机会级差,以及区内各地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重大差别必然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史永东  武志  甄红线 《预测》2003,22(4):1-6
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下的计量分析,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因果关系;计量分析的结果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发现。文章结论与我国正处于从转轨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国情相吻合,对供给主导假说及需求遵从假说均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在“中部崛起”这一契机下,武汉应该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经济。而产业集群作为带动区域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高效途径之一,必将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武汉实行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易斯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从理论上说明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但无法定量地分析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动态作用过程。本文以我国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对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动态分析,证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用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效应”和城市化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域碳强度集群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宗宪  王凯莹 《资源科学》2014,36(7):1462-1468
论文使用空间统计分析中的全局Moran’s I、局域Moran’s I等指数对2001-2012年间我国碳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及集群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全国省域碳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为正,东部地区内部省域的碳强度空间自相关现象非常明显,西部地区相对不明显,中部最弱。西部地区省份的碳强度多为高-高聚集,以甘肃、陕西、内蒙古3个地区为代表,东部地区多为低-低聚集,以浙江、福建、广东、江西4个地区为代表。论文还进一步结合资源禀赋、能源供需分布、产业结构和收入水平等对上述地区碳强度聚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檀菲菲 《软科学》2016,(7):40-44
在建立中国三大经济圈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比较分析了2001~2012年的中国三大经济圈,并运用复合系统耦合度模型和HP滤波分析比较了三大经济圈的耦合协调性和系统稳定性。研究表明:三大经济圈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建立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基础上,以京津冀最甚;研究时期内京津冀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长三角和珠三角间的差异较小;三大经济圈都始终处于极限发展阶段,"十二五"初期长三角的耦合度最高,且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稳定性呈现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37  
本文计算了中国1961年~2001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赤字,分析了这些指标的构成及其变迁;对1990年~2000年间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及其生态占用强度(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从1970年代初开始,生态系统就处于超负荷状态,生态赤字增长迅速,人均赤字年增长率达到9%以上;能源和耕地在生态足迹中占主要份额;第一产业生态足迹在总足迹中的比重最高(63.7%~68.5%)、生态占用强度也最高(达20hm2~23hm2/万元GDP)且生态效率有下降趋势,是影响我国经济之生态效率的主要矛盾所在;第三产业生态足迹在总足迹中的比重很低(4.5%~5.4%),其生态占用强度比其它产业低得多(1hm2/万元GDP),但该产业的生态足迹增长速度较高且生态效率提高较慢;第二产业生态足迹占总足迹的26.1%~31.7%,生态效率在3个产业中增长最快.2000年~2020年,要在实现GDP翻两番的同时实现生态足迹零增长,需要生态效率也翻两番,年增长率达到7.18%,而1990年~2000年间生态效率的实际年增长率为5.45%.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吉辉  李健  唐燕 《资源科学》2012,34(8):1546-1555
水资源相对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2004年-2009年我国31个省市水资源分布、水资源配置相关数据为基础,计算各地区水资源与人口、面积、GDP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基尼系数,对我国水资源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匹配关系的时间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分布与人口、GDP的匹配关系处于波动均衡状态,而与土地面积之间处于极不匹配状态;水资源配置与GDP、人口、土地面积分别表现为比较匹配、不匹配和极不匹配关系,且不匹配程度有缓慢加剧的趋势。另一方面,按照空间维度分析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七大地区,并以2009年为例,计算了各地区水资源一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平衡指数,借此阐释水资源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在空间维度上的协调规律,找出主要影响地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措施,以期为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调节水资源分布和配置的失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