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传媒》2004,(6):32-33
开展“公众眼中的记者”大型调查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公众的眼睛,对记者的形象进行评价,以了解公众对记者职业的认知度和期望值,并最大化地实现记者的社会价值。本次调查参与人数4446人,涉及公务员、企业职员、教师、医生、学生、自由职业者等9大类不同职业者,被调查者居住于乡镇、县城、大中城市者占94.7%,其中男性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8.1%,女性占31.9%,18岁至40岁的年轻人占总数的64.1%,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5.3%。一、公众对记者的了解 在被调查的4446人中,他们在生活中获得信息的媒介种类多种多样,从传统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一应俱全。但报纸与电视依然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不仅说明传媒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说明传播者作为操持、掌握媒介的主体在公众心目中应该有一定的认知度。那么,公众是在何种情况下了解或知道记者这一社会角色的呢?(见表1)者、不公正事情的揭露者与自己问题的解决者。记者实际上是多种社会角色的扮演者,记者这一称谓蕴含了公众对于新闻信息传播主体多重的角色期待。二、公众对记者职业的认知公众对于记者的了解途径单一,但期望值较高,由此使得记者似乎应该扮演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那么公众对于记者...  相似文献   

2.
去年,有两位博士作了一个调查,形成了《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调查对340位报纸和杂志的调查记者采取全样本问卷,第一次全方位展现了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观念和生存状况,为“数字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提供了职业分析样本。  相似文献   

3.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十大危险职业排行榜中,新闻记者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还“名列前茅”。记者职业成了仅次于警察和矿工的第三大危险“行当”。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市场的迫切需要,一家保险公司还“抓住机遇”,及时推出了一种“记者险”。从10月20日《现代快报》的报道中获悉,目前这种“记者险”已正式“落户”苏州。把新闻记者列入“高危行业”绝不是危言耸听。在百度的搜索引擎中,只要你输入“记者被打”这四个字,马上可以查到不少记者被打的信息,相关网页的篇数以万计,由此可见记者被打如今在媒体上已“火”到了何种程度。有人曾戏言…  相似文献   

4.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5.
发表在下面的《当死亡向我袭来的时候》一文原载1982年9月19日《纽约时报杂志》,曾获1983年普利策新闻专稿奖。在这篇专稿中,作者南·罗伯逊只是忠实、朴素地介绍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这就是西方新闻学者所说的“个人经历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并不始于今天。英国一代名相邱吉尔青年时代当记者时,就报道过他自己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见《西方新闻作品》一书中介绍的《我身体虚弱,但我却自由了》一文)。这里说一说为什么允许“记者写自己”。其实,道理不难明白:公众心目中的新闻,同新闻工作者理解的新闻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一般读者(听、观众)说来,记者笔下的任何足以引起他们兴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治报道》栏目记者被打事件尚还余音未了,“窦唯门”事件又成为了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两起事件中,公众不约而同地形成舆论壁垒,把矛头直指当前的记者,进而把记者职业伦理道德的信任危机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记者,一个过去被尊以“无冕之王”称谓,如今却时常行走在世人的拳脚棍棒之下,成为仅次于矿工和警察的第三大最危险的职业。他们常以“起的比鸡还早,吃的比猪还差,干的比牛还累,拿的比民工还少,睡的比的哥还晚”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可是换来的却是“记者过街,人人喊打”的揶揄口号,公众与记者之间的关系已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7.
台湾WeReport调查报道公众委制平台(http://we-report.org/)2011年12月3日正式上线,其口号是:“调查报道,公众委制。You support, we report”。该平台由台湾优质新闻发展协会创设,发起者希望借助公众的力量,赞助、催生一些人们真正想知道真相的、有意义的调查报道作品,包括自由撰稿人、记者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提案,通过平台寻求大众资助,从而完成作品。这是台湾新闻传播界为推动调查报道所做的一种尝试,也是华人新闻传播领域率先做出的尝试,具有相当高的关注和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8.
国际新闻界     
多数美国人怀疑本国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最近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少的美国人相信美国的新闻报道是准确和客观的。由“民众与新闻研究中心”进行的这项调查显示,认为美国新闻报道“经常不准确”的美国人已从1985年的35%上升到1998年的65%。《投资者商业日报》说,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人不相信本国新闻界,但美国公众仍然深受其影响,他们不知道美国记者的倾向性有多  相似文献   

9.
刘根社 《今传媒》2005,(3):61-63
2003年11月,赵世龙入选央视推出的年度“中国八大风云记者”。原《南方周末》主编江艺平用这样一段话评点他:“流浪记者”出身的赵世龙,入选“风云记者”,与其说是公众对他的一种嘉许,不如说是他给公众的一个证明——证明了他是中国最出色的调查型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若真是这样。那就是一个奇迹” 今年5月5日,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率领国务院扶贫调查组飞抵重庆。当天下午,在调查组来川后的首次会议上,陈俊生点名问“新华社记者金敏同志到了没有”,并说:“这次选择黔江地区作为扶贫工作调查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了新华社的内参材料,《不怨不等,闯出民族地区脱贫之路》这篇文章把黔江地区的扶贫工作介绍得很好,我看了既高兴又不放心,决定对黔江地区解决温饱问题进行一次现场核实调查。”陈俊生又说:“现在许多行业都在打假,对假文章也要打假,参加这次调查的同志很多人都是搞调查的行家,不  相似文献   

11.
2006年4月,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颇受读者欢迎的书籍,这就是《南中国“三农”问题调查》。该书是《南方农村报》近年关于“三农”问题报道的结集。据介绍,《南方农村报》努力发挥媒体所拥有的公众话语权优势和传播优势,不但派记者用心采写了大量鲜活的“三农”问题报道,还用心给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2.
一几年前,提起精确新闻,即使在大学新闻系的课堂上,也颇感新鲜;而今天,精确新闻报道在我国新闻传媒上大有如火如荼之势。1994年1月6日,《北京青年报》以《1993,北京人你过得还好吗》为开端,推出了国内新闻界最早的一块“公众调查”专版,至今已刊出逾百期。随之不少新闻媒体争先恐后办起了精确新闻专版,有人统计,到1995年底,全国至少有20余家报纸开办了类似《北京青年报》“公众调查”版的专版,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  相似文献   

13.
上诲流行甲型肝炎,新疆流行非甲非乙型肝炎,现在已不再是秘密了。但是最早报道有关消息的,不是中国记者而是外国记者。这事引发了我的思索。今年2月5日,合众国际社记者从北京发出一条电讯:《上海新疆流行肝炎使外国人震惊》。《参考消息》在2月9日刊载这条外电报道后,我国公众才从新闻媒介中正式获知这一值得关注的消息。接着,《人民日报》2月18日在该报记者采写的通讯《李鹏拜年》中透露了一点,但还只提“上海流行传染病”而不明讲甲型肝炎;第二天,才在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及国台办、港澳办制定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规定》、《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港澳记者在内地采访办法》自2007年元旦至2008年10月17日施行。2月1日南方周末报道“三规定最关键处。都是其在第6条所做的‘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上述几类记者在采访时不需向各自的主管部门申请:二是可以按规定离开驻地自由跨省采访”。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说新规定“适用于中国各个省份”。报道透露“中国1980年就批准外国媒体在华开设常驻机构,外国记者不能自由采访,这成为外界批评中国的‘口实”’。  相似文献   

15.
焦丽君 《今传媒》2004,(1):23-23
2003年10月10日的《中华新闻报》刊登了安徽《新安晚报》记者刘文章、童建明写的调查专访《暗访“酸牛奶”》,文章说记者在2001年春节后不久就得到举报:合肥市有的供奶站每天都把卖不完的牛奶换个标签,第二天当鲜奶卖。记者暗访多家供奶站后证实了这一消息,可是并没有马上披露,  相似文献   

16.
还是去年3月10日,台湾《联合报》在第三版左下角,“新闻切片”栏目刊登出一篇大约700字、由该报经济记者徐瑞希小姐执笔的特稿。岂料这不过短短三段、共35行的稿件,竟引发一场轰动台湾新闻界的“徐瑞希事件”。这篇题为“翁大铭以后戏怎么唱?”的特稿,主要报道台湾华隆集团公司案(详见本刊另篇专稿)中的主角——翁大铭在台湾政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08年,记者被抓事件频频发生。1月4日,西丰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进京抓捕《法人》杂志记者朱文娜;5月9日,《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景建峰因“窝藏、妨碍执行公务和受贿”被山西临县警方抓捕;12月1日,《网络报》记者关键涉嫌“受贿”被张家口警方抓捕;12月5日,山西太原杏花岭区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犯罪”刑事拘留央视记者李敏。由于事关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这些事件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记者在经过长达3个月的暗访后,揭开了“瘦肉精”重现江湖的惊人内幕。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资深记者“弓弦”组织暗访报道了这一惊人事件。 央视记者花费3个多月对整个链条进行了详细调查,每个环节都有重要的证据。面对调查中总资产过60亿元的大企业,央视记者的胆量不可谓不大,除了胆量,过硬的采访作风和专业的采访技巧,都是报道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今年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办的刊物《民主》发表了我写的纪实篇《“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时隔2月,3月5日的《人民政协报》(全国政协机关报)又在第三版用同样标题详细摘登了这篇原长5000多字的文章。很多读者来信,称这篇文章有看头、有内容、有分寸。一篇并不起眼的文章,能够得到几家新闻单位的青睐,并受到读者重视,是我“始料未及”的。去年11月初,台湾党政记者采访团应全国记协的邀请首次来大陆访问。我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有幸参加了由全国记协组织的两岸记者座谈会.耳闻目睹了在座谈会上双方热烈发言的场面,及时写下了“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 这次大陆记者共有9名,分别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台湾的16位记者包括有著名的联合报、台湾电视公司的记者.还有一位中央日报的记者,他们除了团  相似文献   

20.
张国宁 《今传媒》2005,(9S):18-23
7月11日,本刊记者随团参加台湾的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从而近距离地观察、领略了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据记者调查,台湾自动售报机卖掉的报纸每天在350万份到400万份之间。也就是说,在台湾平均每6到7个人有一份报纸,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份额,集中在三个主要的报业集团,即《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每家报纸的发行量,大约为60万到80万份。去年台湾岛内报纸的广告额大约为40多亿元人民币。有人认为台湾的报业可以用“3加1”来概括。3指的是传统的三家大报,而1就是从香港气势汹汹杀过来的《苹果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