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治十年(1872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派出首批留学生。根据《挑选幼童赴美肄业章程》的规定,十五年后这些人学成归国,可以给予顶戴和官职。为了鼓励游学及吸引归国任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谕令由督抚学政及外务部对归国留学生进行考试,按照成绩给予进士、举人等各种出身。  相似文献   

2.
清末,在张之洞、袁世凯的激励倡导下,清廷实施了对海外归国的留学生再考试制度,考试合格者按照其考试成绩授予相应的科名、再授以实官。推行这种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清廷的统治,但也对刷清晚清吏制、端正海外留学风气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归国留学生群体占据民国高等教育界要津,主导了一场如火如荼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进行了把西方(尤其是美国)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和模式与中国本土需要相结合的探索,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们在促进中国现代大学精神和现代大学制度确立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高等教育融入了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成为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体制化建设中,留学生的贡献功不可没。归国留学生为了实现“教育救国”与“科学救国”愿望,在电化教育体制化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探索和实践,从对电化教育的倡导,到专业学术团体的建立、大学电化教育课程的开设、系科的建立及专业期刊的创办等方面,他们积极投身到近代中国电化教育新学科的开拓之中。这不仅为我国电化教育体制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而且阐明了电化教育制度发展的内涵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留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具有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意识,集知识界群体智慧,开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时代;是最早走向世界,学贯中西、兼容古今的中国先进知识群体;具有将批判传统文化与建设新文化相结合的自觉意识及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7.
众所周知,清末民初法律教育曾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高峰,个中原因除了政治改革的需要,人们认识的深化外,法律教育在清末民初学制中地位的确立也是其中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晚清归国留学生的就业路径分为被政府录用和自谋职业两种类型.被政府录用有三种形式:政府统一安置、政府考核分别录用、政府按考试成绩严格录用.自谋职业的归国留学生的就业情况分为两类:家境贫寒归国留学生和家境优越归国留学生,他们自谋职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作为知识精英的留学生群体始终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进程联系密切,凡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都会涉及到留学生群。归国留学生群体,成为20世纪前期华资企业经济结构合理化、人才素质专业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转型的推动者与奠基者。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交通经济发展的需要,邮传部十分重视选派留学生,并予以重用。邮传部重用留学生,并非意味着清政府中各政府部门、势力集团均持同一政策,事实恰恰相反,这可从袁世凯弃用留学生的政策看出。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清末留学生在交通经济领域颇受重视,而在军事领域中则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柯嘉囝 《留学生》2013,(7):56-57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回国留学生实行直接授官的政策。1871年,清政府规定:这些官费留学生不准半途而废,不准加入外国国籍,学成后不准自谋职业。I890年,总理衙门又对留学生规定:出洋留学3年,回国后可保送各道府直接任职。根据规定,清政府对陆续回国的部分留学生实行了直接授官。当首届32名留欧学生相继回国后,清政府对其中成绩优异的7名留学生,实行了一定的官阶、军职的提拔。如刘步蟾、林泰曾、陈兆翱给予游击军职,魏瀚被任为知县。1886年,  相似文献   

12.
记者:近两年赴美国留学人数创新高,赴英国的留学生数量也有大幅增长,今年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发展趋势如何?  相似文献   

13.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尚在美、英、法、日等国的中国留学生有7000余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学有专长、心怀报国之志。1950年代,约有2000名中国留学生冲破阻力返回祖国,参加新中国科技、文教事业的建设,形成了新中国留学史上大规模的归国潮。这一事实充分反映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其爱国精神值得后来人关注与学习。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2016,(4):2
《留学生》杂志是由中央统战部主管、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半月刊)。杂志创刊于1920年,当时名为《欧美同学会丛刊》。1987年,邓小平为本刊题写刊名《欧美同学会会刊》。2002年,因市场需求,杂志更名为《留学生》。2013年,《留学生》杂志由月刊扩展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主要服务于广大留学归国人员。杂志以高端的视野,独特  相似文献   

15.
李灵革  赵文远 《天中学刊》2003,18(6):99-101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优秀的海外留学生成为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争夺的对象。新中国的欣欣向荣局面吸引了海外留学生的目光,但西方各国对海外留学生的回国百般刁难,设置层层障碍。我国政府展开各种办法.通过设立民间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各地建立留学生的专门机构以及外交上的种种周旋,争取了大批留学生回国。归国海外留学生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在近代化起步后受社会进步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呈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其间,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们对“天下移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对清末民初移风易俗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理论上积极倡导,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扬移风易俗的意义,主张剪辫易服,废除跪拜,反对男尊女卑,提倡婚姻自由,并组织风俗改良团体,制定法令,发表演说等。二、他们在积极倡导移风易俗的同时,更以可贵的勇气身体力行,成为铲除社会陋俗、树立社会新风的重要力量,并体现出大多以西方国家的习俗为楷模、融入爱国主义情怀、参与领域广泛和女留学生更为注重妇女解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手段,其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质疑,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的呼声更高,在社会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如何进行改革,真正发挥好考试的作用,以适应各方面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对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挽救危局,变革新政,重视育才兴学。为解决当时师资奇缺问题,清政府决定向日本派遣速成师范生。留日速成师范生的派遣方式主要有公费、自费两种,课程设置主要为西学,学习年限多为一至两年不等,但多被压缩。派遣速成师范生的行为虽然有些盲目,但作为应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兴学需要,也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作为改革的直接推行者,其对待改革的态度成为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新政改革的进程及其动力所在.以留学教育为例,督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学教育的规模、成效及发展方向.端方为清末新政时期崛起的满族地方督抚,以开明务实、力行新政著称,他面对日益凸现的人才真空,逐步深化了对留学教育的认识,促成了较为完整的留学教育管理体系.他在各地任上不仅从言论上积极倡导留学教育,在实践上亦是多途径派遣留学生,在发展留学教育事业上走在了时代前列,端方本人亦赢得了时论的广泛赞誉.但是,受主观认识及时代背景所限,端方留学教育活动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对留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往往根据现实需求作临时性派遣,这显然不利于留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端方又将非教育范畴的政治目的交织在留学教育之中,突出表现为采取各种措施严禁留学生沾染革命思想,并将派遣留学生作为消弭革命的手段,彰显出清末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希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强国的清政府却没有重视化学学科,以至于在中国缺乏良好的学习化学的社会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一直处于不良状态。直到民国初期,归国化学专业留学生凭借在国外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国内各个大学设立化学系、建立化学科研机构,培养化学人才。他们还著书、创办杂志普及化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他们具有极强的历史使命感和抱负,为化学教育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