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习内容初二《思想政治》(下) 第十四课第一框题学习目标 1.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和相关网页的浏览,明确我国宪法对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义务的规定,加深体会公民在享有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要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 2.通过相关网页的查找和浏览,列举实例,表明必须依法同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提高对维护民族团结的言行和损害民族团结的言行的辨别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习重点《宪法》对我国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义务的规定学习难点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目前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教学方法讲、读、议、练结合法、归纳对比  相似文献   

2.
3.
4.
5.
试论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的产生是7世纪阿拉伯半岛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诞生不仅以严格的一神信仰,结束了半岛分裂割据局面,而且还以宗教为纽带,将分散的阿拉伯诸部落统一成为强大的穆斯林国家,从而使默默无闻的阿拉伯人走向世界。伊斯兰教亦由半岛的民族宗教发展为今天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相似文献   

6.
7.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授课老师尽量“少教”甚至“不教”,其课堂表现便是少讲甚至不讲,这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教师绝对主导地位无疑有积极意义。但必须首先厘清为什么需要教、教什么、如何教这些基本问题,才能在新课改倡导的理念指引下,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古今中外,大师专家,莫不如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苏格拉底"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说法不同,意思一样。  相似文献   

9.
乌兰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决定了他的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祖国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由此形成了他的维护祖国统一和增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他认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互动的因果关系,他以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他提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基础的思想,他指出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并要有全局和整体观念;他强调要分外珍视用血和汗凝成的各民族兄弟般的团结,首先提出了蒙古族和汉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十六字方针,认为干部团结是民族团结的关键;他指明要不断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对干部和群众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教育。乌兰夫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思想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是深刻又始终不渝,我们可以说乌兰夫60年的革命生涯就是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各民族的解放、发展而奋斗的60年。  相似文献   

10.
推进党内民主是党内积极健康和谐的政治生活目标.要纠正当前党内生活存在的官僚主义和软弱涣散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各部门班子成员的主体作用十分重要.必须做到坚持党的集体领导、提高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增强班子的团结和统一.  相似文献   

11.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行合一”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知行合一”对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在于敦促时代新人务求“真知”,强化“强国一代”的实践追求,提倡“须在事上磨炼”。时代新人坚守“知行合一”的实现路径,在于形成“知行合一”的践行方式、培育系统、评价机制,以及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2.
清末至民国时期我国邮政部门对侨批业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邮政建于清末,此时闽粤地区特有的民营侨批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被纳入了政府邮政管辖范围。此后,从清末至民国年间,政府邮政部门逐步加强对民营侨批业的管理,而这种管理在规范侨批行业的同时,也给侨批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促使侨批局不断设法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1903~1915年),中国民营铁路迅速兴起,同时其衰败也异常迅速,可以用“进锐退速”来形容,尽管“退”具有被动性。这种“进锐退速”现象是值得深思的。探讨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民营铁路在其发展中所受的多重影响以及探索如何更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发展中国铁路事业,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据史籍中秦汉至南朝时期高凉县、郡沿革及相关俚族记载,以分析梁末前历朝对高凉俚区的羁縻式分划统治。认为汉晋岭南始现俚族应与秦汉以来历朝通过边地郡县对瓯、骆、乌浒等族的羁縻式统治有关,从西晋至南朝分置的羁縻性政区可以看出,梁末前历朝逐步推进对高凉俚区的羁縻式分划统治。通过以上羁縻性政区及相关行政制度,加快了高凉俚区部分俚僚如冼氏俚族与汉族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