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金庸以他十五部小说的成就成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在他的十五部小说中,对情爱和生命的现代性描写,满足了人们心中对情爱的浪漫渴求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文章主要从情爱和生命的现代性角度入手,探讨金庸小说中对情爱的追寻和对生命价值的探求。  相似文献   

2.
对香港言情派作家张小娴小说的情爱观进行探究。同时,对这种情爱观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3.
在十七年经典小说中,革命叙事话语的夹缝里赫然地镶嵌着情爱叙事。一方面,革命叙事压抑了情爱叙事,情爱叙事打上了政治烙印,呈现出被简化的屈从地位;另一方面,革命叙事借助情爱叙事完成对宏大主题的书写,情爱叙事使人物形象丰满、细腻、真实,使小说结构紧凑、有悬念,也使小说变得生动、耐读、有人情味。情爱叙事在革命话语缝隙中的存在,既来自于作家从现实出发的创作态度,也是对民族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叙事经验的吸收融会,它使十七年经典小说具有超时代的价值,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化文本。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叙事中有关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可以说是“有的放矢”。这种针对性提供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比较研究视角:大观园中的核心爱情——宝黛之情突破了才子佳人类型小说言情模式的旧套与虚幻,成为情爱意识探讨新的生长点。文章将文本细读与比照置于雅俗文化选择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爱情机制的具体分析来把握曹雪芹聚焦宝黛“证情”的执着情怀、承担精神与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金庸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金庸笔下描写了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青年男女的情爱故事,反映出其小说在爱情主题方面的现代性内涵,即追求男女平等和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权利;讴歌为爱奉献的舍己精神;肯定个体生命意志和实现"自我"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熊婕 《培训与研究》2010,27(1):5-7,28
金庸小说中的言情话语极为丰富,其中对男强女弱爱情范式和女性贞洁意识的描写,以及对“众星捧月”爱情模式的反复书写,体现出作者内心的传统男权思想。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金庸小说一度成为"现象级"的跨文化传播热潮,但相比于东亚、东南亚等"汉语文化圈"的风靡,金庸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仍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金庸小说所涵涉的身份与文化问题是解读其跨语境传播的关键所在,二者共同构建了金庸小说的内部张力,相反相成地塑造了金庸小说的现代性品格。然而这种现代性往往伴随着中西方在理解中的"历史异代"现象,进而影响到叙事传统的解构与新变,从而造成了英语世界与汉语世界对金庸小说理解的歧异。  相似文献   

8.
金庸小说中的言情话语极为丰富,其中对男强女弱爱情范式和女性贞洁意识的描写,以及对“众星捧月”爱情模式的反复书写,体现出作者内心的传统男权思想。  相似文献   

9.
现代女作家萧红小说中的情爱叙事呈现出灵与肉的紧张对峙,往往以主人公对爱的彻底绝望而告终。但萧红在叙事中依然涵容着对人生的无限悲悯,弥漫着悲凉的人生感悟。作者深凝而诗意的目光已超越了情爱叙事本身的范畴,深入到人的生命意识深处,使读者往往忘记了叙述层面的情爱而感受到人生的荒凉。  相似文献   

10.
祁坤 《新疆教育》2013,(12):9-9
诗意叙事是王小波小说叙事的一贯追求;但对他来说,诗意不仅仅是一个叙事策略,更是作者艺术活动中严肃的美学追求。王小波小说对纯粹客观景物的印象化描写,对男女情爱的零度叙述,对发生在非正常时期和虚拟领域里的死亡场面的夸张书写,以及对机械发明想象的迷恋,共同构成了王小波小说场景叙事的诗意色彩。  相似文献   

11.
“革命 恋爱”是“革命 恋爱”小说的深层结构。革命与恋爱在文本中有两种倾斜,即在篇幅上对恋爱的叙述多于对革命的描绘,在价值取舍上强调革命而忽视恋爱。革命与恋爱表现出三种关系,即矛盾冲突关系、相辅相成关系和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以池莉小说中的婚恋世界为视角,探讨了池莉描写爱情婚姻的艺术多样性,认为池莉对各色理想爱情进行消解,并从认同和逃离两方面重构不同形态的世俗婚姻,形成了新时期学中独具特色的从理想走向现实的生存本性中物质至上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3.
莫言是充满野性精神的作家。语言、性爱和死亡是野性精神的重要表征。莫言小说的语言多源于民间,生猛鲜活,富有热性和蛮力,呈恣肆狂欢风格,汉语的表现潜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他"袒露性爱灵魂",肆无忌惮地撕下文明面纱指向赤裸裸的性本能,颠覆伦理道德纵笔书写性爱;莫言作品的死亡叙事残酷野蛮,精心描写惨烈的死亡现场甚至酷刑细节,挑战现代文明规约下的审美规范。莫言创作的野性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庸小说在沿用传统武侠小说共有程式的基础上,着力用悲情意识进行革新。通过社会环境对主体的挤压,侠义冲突的空泛,爱恋情意的迷茫,奇幻情节的寓言这四个层面,赋予小说浓重的悲情意识,表达了他用悲的力量来探索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信念。这也使得武侠小说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之后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情爱叙事展示出知识分子爱情的各种可能性状态,及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探寻的过程。通过各自的文本,朱文、韩东、李洱、北村描绘出"性"万能、"爱情错位"、情感的"无力"与"淡漠"、"诗性之爱"承担终极价值的无力等场景,这表明客观的"知识"体系虽然参与了知识分子爱情的发生机制,却丧失了提供自明而普适的伦理价值观的能力。这一时代的情爱叙事折射出知识分子精神价值取向的迷茫与焦虑。  相似文献   

16.
"因爱离魂"是古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这种母题的产生和流行,既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魂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人类特有的爱情心理相契合。它以浪漫奇幻的方式叙写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故事,折射出封建时代礼教伦常对人性的压抑,表现了作家对人性原欲的肯定和对女性婚姻状况的关注,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爱的树》和《隐秘盛开》是蒋韵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中书写爱情的两部力作。蒋韵笔下的人物,爱情是他们刻骨铭心的精神追求。为了获得爱情,他们以一种义无返顾的姿态,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去追求、守护,爱情是他们活着的重要的精神支柱。蒋韵用她充满苦涩而不无亮丽的爱情悲剧表达着她对人的终极关怀,显示着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屠格涅夫以善于描写爱情著称于世,他的小说生动感人地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却无一例外地让爱情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屠格涅夫本人的生活及爱情经历,使他认为爱情不可捉摸、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找到幸福。他对爱情悲剧的描写一方面来自于他的爱情观,另一方面也是揭示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纳撒尼尔·霍桑 (180 4- 186 4)与艾米莉·勃朗特 (1818- 1848)这两位作家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他们从文明和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人 ,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把人视为文明的受害者并向自然寻求安慰的看法同为霍桑与勃朗特所持观点。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位作家一致认为 :现实中 ,文明之爱将最终获胜 ,因为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作用 ,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的束缚 ;精神上 ,自然之爱独具魅力 ,虽死犹荣 ,生命的意义在于对自由和爱情的无限追求中 ,这也是浪漫主义作家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