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因反封建主义受迫害而发了狂的人,他的形象,他的呐喊,撕破了封建主义温情脉脉的面纱,揭露了黑暗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2.
“狂人”这一形象是鲁迅先生激烈的反封建思想的凝聚,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反封建的文学形象,已经与鲁迅一道载入史册。但今天令我重新对他感兴趣的是:鲁迅为何要塑造“狂人”?“狂人”的出现与鲁迅早期所接受的尼采“超人”思想有没有关系?下面是我循着这条思路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的清醒描写和对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的刻划杂模在一起,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篇小说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那么,生活中有“狂人”的原型吗?确实有,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就是“狂人”的生活原型。1916年10月的一天傍晚,鲁迅正在灯下看书,突然一个神色紧张、头发蓬乱的年轻人来找他。鲁迅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山西太原做文书工作的表弟,就给他…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的惊雷狂飙。《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斗士,一个狂人的典型。他是受着吃人的封建礼教摧残折磨的“被迫害狂”。但他即使在  相似文献   

5.
<正>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在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自发表以来,它一方面一直吸引和激动着广大读者,一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分岐和争议。这种分岐和争议特别表现在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理解和论述上——“狂人”究竟是不是狂人①?他是怎样一个人?对此,有的研究者回答:“狂人”确实是狂人,他表现了一般精神病患者共有的狂癫症状。有的研究者认为,“狂人”是反封建的战士,他具有清醒的头  相似文献   

6.
《狂人日记)作为一个小说文本,虽呈现为一种心理小说形态,可这井不意味着没有故事。相反,《狂人日记》中涉及的故事恰恰不止一个.它实际上讲述了众多真实的和虚幻的吃人故事。《狂人日记》就是由这些故事汇编而成的“吃人”话语.而且.不断地重复这一“吃人”话语成了狂人患迫害狂的主要病态心理特征;同时,“吃人”话语也在狂人的不断重复中变“幻”成真.从而引发了堂·吉河德式的反抗斗志。和堂·吉河德面对风车、酒桶时的勇猛一样.狂人也立志要劝转那些他随想中要吃人的人.其言行是可笑的、滑稽的,但同时也是令人深思的。虽其…  相似文献   

7.
鲁迅因受尼采“超人”学说的影响创作出一系列狂人形象,而自身独特的人生体验。又使他的“狂人”形象有叛逆性和绝望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关于“狂人”的艺术形象 (1)早期讨论的分歧多年来,对《狂人日记》的研究的分歧,多集中在如何解释“狂人”这一具有独特色彩的典型形象上。较早的一种流行说法,认为这个人物不是真正的狂人,而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所谓“狂人”云云,不过是统治者加诸他的诬称;后来又流行一种“寄寓”说:即认为狂人并不是什么反封建战士,而完全是一个普通的狂人,作品的思想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直接“寄寓”在这个普通疯子的日记中的。由于这两种解释都有着明显的偏颇,无论从作品实际或从理论上讲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后来基本上已被各家否定。近年的讨论文章,在对过去研究讨论的种种意见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通过对狂人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特征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生活素材、社会背景等诸方面的考察,从而形成了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即狂人“既是狂人又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余”有两个朋友,系弟兄俩。“余”偶尔听到其中的一个患了一场大病,他恰好回故乡,便绕道去看望。“余”只见上老大,说患病的是他弟弟。然而早已康复,并已“赴某地候补矣”。 按照科举制度的规定,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官衔后,有些要分发某地听候委用,此其所谓“候补”。 于是,有论者据此分析批评道:狂人要出外做官,做官便是向封建势力妥协(因为以前他曾反过封建),即被封建统治者“治愈”了。结论是狂人形象有思想局限,并不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战士。 我觉得这个结论根据不足。 从文艺角度审视,小说写作技法千变万化,语言表达也灵活多彩,一般是不能象要求论说文那样。譬如现在我们说某某出外混事去了,这个“混事”,你就不可具体化,也无须加以褒贬。 根据小说故事的需要,作者不想,也不需要让狂人出场,那么他的长兄只好随便用“赴某地候补”一句话  相似文献   

10.
女孩与狗     
儿子念宁是中班的小朋友,我们教他英语单词“boy(男孩)”和“girl(女孩)”,为了让他形象地记住,就拿“包儿”和“狗”让他试着记忆。 有一天,他编了一个故事“女孩与狗”:一个外国小朋友和一个中国小朋友手拉手在街上走着。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学术界,屈原的诗歌艺术特色问题历来就存在着诸多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又在于他的诗歌艺术特色的繁复性构成和形象指认。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文艺学的理论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之进行新颖的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屈原在其诗歌艺术中所要塑造的是一个有似于“狂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陈丰 《现代语文》2006,(4):70-72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作为小说家成熟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学当之无愧的里程碑。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先驱们无不大胆而无情地攻击封建传统化。鲁迅也以他独特的化洞察力攻击和揭露封建传统化。他关注的是几千年封建传统礼教对中国愚弱国民的精神奴役。狂人是鲁迅笔下精雕细琢的人物形象,其思想必定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某些方面。历来对狂人的形象也存在不少争议,我认为狂人作为受封建迫害而导致精神失常的知识分子,其发狂后的话语必定体现其发狂前思想的某些方面。本就试图从狂人的话语去分析其思想清醒、理性、深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的雏形为章太炎,迫害狂患的模特儿为阮久荪。小说“吃人”主题的现实基础是徐锡麟、秋瑾遇难被吃,历史基础是《通鉴》中记载的大量事例,分直接吃人和礼教吃人两种。小说形式上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小说的直接促成为钱玄同。  相似文献   

14.
历来,对《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人们争论不休。这种争议是很自然的,起因于这个人物形象自身的矛盾性:他既对封建社会的某些本质问题有明晰的洞察,又明显地表现出疯癫狂态。如何将二者统一呢?人们做了种种分析,然或不能自圆其说,或与作品实际相去甚远。其一是“战士说”。认为狂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反封建的战士,他的“狂”是统治者强加的。既然如此,文中主人公的语无伦次,逻辑混乱,错误  相似文献   

15.
陈文磊:好一个狂人,一个满口胡言乱语、行为让人捉摸不定的狂人!然而,他却在书中发现了“吃人”二字。说他狂,其实他的思想很“流畅”。由于过度敏感而“走火入魔”,被关进屋子后更是胡思乱想,他在绝望中却能自我剖析:我也曾吃过人,只不过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发表至今已六十多年了,但学术界对它的认识仍不一致,特别是对主人公狂人的看法还分歧颇大。这种情况,给这篇课文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令教者相当棘手。我们认为《狂人日记》研究中的这种情形,与长期来研究者对《狂人日记》的“小序”有所忽略有很大关系。《狂人日记》的主体虽是“日记”,但“小序”也是很重要的,不可漠视。如果说“日记”只是狂人病时状况的展现的话,那么“小序”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篇相当完整的狂人小传:狂人早先曾在“中学校”学习,后来“大病”,“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相似文献   

17.
《堂吉诃德》和《狂人日记》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经典文本,堂吉诃德和狂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继承性和共同性。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看,具有相似性;从写作目的来看,都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政治和其文化精神支柱;堂吉诃德和狂人都是“他者”形象;堂吉诃德和狂人的归宿是相类似的。  相似文献   

18.
结合具体的“狂人”形象,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精神特质,分析“狂人”精神基因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遗传和变异,并论述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象征主义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只是整个小说艺术构体中的“艺术支点”或“艺术尺度”,因此,《狂人日记》不宜采用通常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分析狂人形象;即使对狂人形象做分析,也应着眼其艺术功能而不是人物形象的人格评价或道德评价,从人格或道德的角度争论或界定狂人的“狂”与“不狂”。  相似文献   

20.
关于狂人形象 ,有多种说法 :战士说 ;狂人说 ;狂人加战士说。这些说法均有不足。《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形象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 ,用象征、隐喻的方法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