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幸纯 《培训与研究》2010,27(3):16-18,33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常常被人当作为她做传记的重要资料,同时诸多研究者也采用萧红的传记对她的这部作品进行研究,特别是关于她的童年的相关研究。但实际上传记与文学之间存在较大区别,不应将萧红的传记与她的文学作品完全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女性作家,她习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创作之中,这种书写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作品容易让人在精神深处有所感动。回望历史,萧红研究经历了从单一表层的思想主题研究到多视角深入的心理文化研究,萧红作品的价值不断被挖掘,但作品蕴含的丰富性与作者本身的复杂性给人留下很大的阐释空间。笔者试图将萧红的文学想象与她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她的创作源泉,在小说中探寻她的生命影迹,从而探析爱这座大厦在萧红的生活实践与文学想象中的坍塌和重建。  相似文献   

3.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常常被人当作为她做传记的重要资料,同时诸多研究者也采用萧红的传记对她的这部作品进行研究,特别是关于她的童年的相关研究。但实际上传记与文学之间存在较大区别,不应将萧红的传记与她的文学作品完全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4.
萧红故居一共有五间小屋,其中有两间屋子都是书。我再仔细一看:哇!竟然都是萧红写的,她真了不起。萧红阿姨仅仅活了31岁就离开了我们,她那么年轻,真遗憾!如果她能活70岁,那她写的文章还不得装满两大屋!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一位充满童真童趣的女作家,然而寂寞,漂泊,充斥着她的一生。正是她自身的不幸命运,使她笔下的人与事也点染了一层悲剧之美。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自始至终用一双敏锐的慧眼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艰辛,她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个无比深冷而又残酷的悲剧。文章以研究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为中心,从萧红小说悲剧意识的根源,悲剧风格的体现,悲剧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来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她用凄美而绚丽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儿女的日常生活图景,其笔下的悲剧人生有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的愚昧。她以悲凉的叙述格调贯穿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因而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单纯而深刻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6.
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被鲁迅先生视为在创作上极有前途的女作家。近年来,萧红被“重新发现”,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和魅力也得到越来越深入地认识。萧红小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牵动人情思的原因,是她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萧红对“生命”有着深切体验和感悟,她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采用童年视角,反讽叙事以及女性自我悲剧的认同等多种叙事策略,其中浸透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对国民性所造成的悲剧的思考,特别是她作为一名女性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萧红小说中颇具代表性的几个乡村女性形象的剖析来阐释萧红的女性意识和她作品中所包涵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萧红小说中颇具代表性的几个乡村女性形象的剖析来阐释萧红的女性意识和她作品中所包涵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品书     
★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固然有很高的价值,但对青年学生来说却是高不可攀,或者是可敬不可亲的。这里,我想讲两个观点,一是要相信鲁迅其人、其作品自身的魅力,二是要相信当代青年(特别是喜欢思考问题的青年学生),他们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是最能理解鲁迅的。萧红在文章中这样写下鲁迅在她心目中的最后一个印象:鲁迅在大病中总是在不断地看一张木刻小画,“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这样一个面对死亡,却眷恋着生命,拥抱着青春的美、大自然…  相似文献   

11.
娜拉自1879年诞生以来,一直是外国文学评论中的热点人物。然而,中西方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基本是这一人物的现实意义,即把她当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并对此性格内涵作出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本文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易卜生的原创作动机是塑造一个要求独立的妇女形象,而实际创作过程中,这一原动机却更多让位于理想主义的诗意激情,从而塑造出一个带有更多浪漫气息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创作动机和效果间的对立统一,这一形象也成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双重载体。  相似文献   

12.
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文全 《教育研究》2005,26(10):11-17
德育本质问题是德育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长期以来, 我国德育理论界对德育本质的认识一直是比较混乱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少学者把“质”与“本质”相混淆,有的甚至把现象当本质。从哲学、逻辑学、词源学、语义学乃至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深刻地揭示德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从双性同体的新角度分析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中的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指出男性人格支配下的纽兰同时也具备女性意识的思维。正是这样一个男性人格与女性意识冲突下艰难生存的角色,建构了华顿自身的"双性同体"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汉字的性质问题是20世纪汉字研究当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讨论,这个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汉字性质问题的5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德鲁·福斯特是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也是哈佛建校371年以来第一位女校长。她的任命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哈佛大学将更加开放、更加民主。上任以来,她通过演讲、报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提出了富有哲学意蕴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想。例如:大学要对永恒许下诺言,大学要帮助学生寻求人生的意义,大学是关于知识的,研究型大学的前提是我们都是教师、我们都是学习者,等等。这些理念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陆晶清是“五·四”前后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杰出女诗人,但至今却没有人对其新诗进行过专门探讨。本文从分析诗歌的情感特质人手,认为时代的创痛、生命的短暂无常、心灵孤独的漂泊以及同性友情和理想的幻灭等使陆晶清的作品染上了强烈的感伤色彩,并进一步指认出其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展示了与她以往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思想,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转变,即没落的贵族阶级所推崇的举止和教养渐渐地已不再发挥道德交流的职能,逐渐失去了重要意义,人们开始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看重一个人的真正的、内在的品质;表现在从理性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的婚姻观,即生活在浪漫主义向理性主义挑战的时代的奥斯丁受到浪漫主义的冲击,她的创作思想随之也产生变化。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奥斯丁在《劝导》中对贵族阶级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突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提出了封建统治必将被取代的新的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18.
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相结合,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试图揭示父权制世界观统治下女性同自然倍受压制和迫害的悲惨处境。戴维.劳伦斯的中篇小说《公主》,讲述了主人公"公主"在代表工业文明的父亲极端的教导方式下异化性格的形成,及其充满矛盾的自我寻找过程,以及其异化的性格如何最终导致了代表着人类自然本性的罗梅罗的悲剧下场和自己荒诞的结局。作者通过描写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几近异化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女性及自然在父权统制下的悲剧局面,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本性,从而体现了其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9.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极为讨人喜欢的一位女子.关于史湘云的结局,历来有很大争议,因为曹雪芹八十回后的稿子没有遗留下来,后人只能根据前面的蛛丝马迹去推测,但总体上都是根据判词及曲子的说法.湘云也是曹雪芹自己非常钟爱的一个人物,是他花了很大心血塑造的,在她身上寄托了很多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她的形象也更深化了悲剧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经历了行动研究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都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包括了线性模式和动态模式;教师逐渐发展其领导力,带领教师团队实施校本课程改革;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了反思的专业习惯,达到了批判性反思的水平,并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去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研究与教学整合为一;行动研究能够促进合作式、学习型的教师文化的形成;同时,教师克服了职业倦怠,找到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