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义"指仁义道德;"利"指功利、物质利益。"义利之辩"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价值观上如何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也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置身于改革开放中的大学生,在新旧两种观念的冲突和碰撞中,不断地构建着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深刻分析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重塑现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先人早在先秦时代就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称之为"大学之道",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沿用先秦"大学之道"的概念,阐述了他的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思想.笔者在研究"大学之道"源与流的基础上认为,当代大学生在选择与确立价值观时,应该结合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上对多关节肌的工作进行论述,阐明多关节肌“主动不足”与“被动不足”的发生机制及其如何“利用”与“克服”的辩证关系和价值取向,并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解读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威逼下退隐内心的文人情结和历史依据,揭示其在《荷墉月色》中构建的与现实相对立的精神家园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窦娥冤》取材于刘向《说苑·贵德》中东海孝妇的故事。《说苑》是“采百家传记”以说理的书,《窦娥冤》则是一出悲剧,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窦娥的悲惨遭遇也传达出某些“理”。本文通过比对分析,找出它们相关又有所区别之处,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原作品。  相似文献   

6.
汉乐府中的民歌与文人五言诗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而后者对前者显然有着吸收、借鉴、提炼和创新的作用。本文在对比汉乐府中的民歌与文人五言诗代表作的基础上,再次阐述了民间文学是一座宝库,文学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丰富与发展;而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也可以使得文学丰富与发展;同样,民间文学的丰富与发展,也有待于文人的提炼加工。  相似文献   

7.
《唐诗品汇》是明初一部大型的唐诗选本,由闽人高棵倾十年之力编纂而成。该选本通过对有唐一代诗歌的考镜源流、审音辨体,于四期丸品的架构之上,明确提出以盛唐为“正”的诗学观点,较大地影响了明人对唐代诗歌的看法和明代的诗学思潮。  相似文献   

8.
伦理与经济是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话题,二者的关系也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樊浩先生在其《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一书中指出了两者对立的一面,又论证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樊浩先生的"生态合理性"描绘了伦理与经济和谐相生、内在统一的价值图景。可谓匠心独运,不囿俗套,令人耳目一新,回味良久。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较少,《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一书弥补了此缺憾。此书的特色在于从学术的层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诠释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予以全方面、多角度地论述,注意吸收学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探讨《论语》在政治、教育、社会风尚与宗教方面发生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孙子思想的哲理性决定了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亦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其易胜思想、任势思想、奇正思想、虚实思想、迂直思想、因变思想等都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详细的解读,张爱玲的剧本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她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张爱玲在剧本中对于“理想”、“爱情”、“人生选择”等问题上做了于小说之外的不同的相当深刻的思索。本文从这种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剧作《不了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进一步详细解读。随着近年来“张爱玲热”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注意到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张爱玲的剧本也会更多的作品被改编。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出现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和刘勰"体大而虑周"(清人章学诚语)的《文心雕龙》,处于它们之间的西晋陆机的《文赋》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是中国古典文论、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本文从文学的自觉着眼,试图对"文学"这一概念展开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李斯在历史上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结合以史为鉴的单元主题,通过客观、全面探究李斯的人生轨迹,从生命历程中要善于发现、总结;机遇面前人人平等,要善于创造机遇并利用机遇;人生需要积极上进;功过参半的实用主义人生哲学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转向"是20世纪西方哲学领域提出的一种语言哲学思维,即突破语言自身的逻辑分析思维,体现出语言"艺术本性"的审美特点。语言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直接相关,现如今的"文化转向""空间转向""图像转向"等概念都是伴随着"语言学转向"以来的语言观念或修辞论变革出现的,以至到了21世纪,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依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南京大学赵奎英教授的著作《语言、空间与艺术》便是对"语言学转向"进行的一次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调查《汉语大字典(缩印本)》中上下结构的"父"部字、"子"部字、"女"部字和"母"部字,可以发现:"父"部字中87.5%的"父"在上;"子"、"女"、"母"与其他构件构成的字中,"子"、"女"、"母"在上的百分比依次是14.6%、2.53%和0%。字义兼指"男"、"女"的,不用"女"部,而用"子"部;字义是贬义的,即使...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先后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姊妹篇《野性的呼唤》及《白牙》,本文在之前其他一些学者对两部作品主人公其"野性"和"人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两面性是矛盾强弱的体现,并不是指完全的转变。这种看似互不相容的矛盾两面性实际还是统一于同一主体之中的。  相似文献   

17.
张静 《阅读》2023,(15):37-39
小说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小说教学应引领学生品析精彩的故事情节,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获得思想的启迪、智慧的成长。读懂小说的前提在于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引领、语言文字的品析以及写作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8.
由于家庭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影响,梁实秋小品散文所体现出来的幽默具有十分鲜明的"老者式""仁者式"和"学者式"的特点。而这样一些梁式幽默的特点,在《讲价》一文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民工向城市的不断涌入,"乡下人进城"已成为一个热门的叙述主题。尤凤伟的《泥鳅》以城市为叙述空间,从权力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乡下人进城"的故事。无论是生活在"城外"还是"城里"的乡下人都无法被认同。他们身上笼罩着人物与背景严重分离的强烈荒诞感和悲剧性。城市在各方面的高高在上,已经成为乡村不敢奢望的高峰,是弱势群体不敢尝试的异度空间。  相似文献   

20.
吕存凯 《江汉学术》2022,(4):112-119
“复”作为指示《老子》哲学体系基本构造的重要概念,具有相互关联的三重内涵:一是在自然世界中,万物以“道”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在“道”无思无为的循环运行中自发地实现自己的“自然”本性,并自发地复归于“道”;二是在政治世界中,百姓由追逐外欲、虚伪巧诈、多智善谋的异化状态复归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自然本性,并主动地归向圣人;三是君主效法于“道”,通过自身的内在修养主动实行处下不争的无为政治,从而实现向“道”的复归,达到与“道”合一的圣人境界。“道”与万物构成的自然世界和统治者与百姓构成的政治世界由此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领域,政治世界中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是自然世界中“道”与万物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落实和映现,而统治者向“道”的复归则是两个世界的运行秩序的真正连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