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裘影萍 《小读者》2013,(2):37-37
饺子是我国民间喜爱的一种传统食品。不过,饺子最初不是食品,而是一味药,原名叫作“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张仲景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人称“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即使在长沙为官时,也常力百姓除疾医病。东汉末年,连年混战,从长沙弃官告老还乡后的张仲景,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回到家他心里总记挂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便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相似文献   

2.
刚开学,我们大二的学生就搬到了新楼居住。我旧习难改,又学过去在旧楼时的做法,从走廊上面接了根电线拉到寝室里。因为走廊里的灯是整天不熄的,寝室里却是春夏秋冬一律晚六点至十一点供电,绝无例外。所以接走廊里的电,我们晚上可以借光读小说。  相似文献   

3.
眼中钉     
1.五代时赵在礼曾任宋州节度使。他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百姓十分痛恨他。2.听说朝廷要将他调离,宋州百姓奔走相告,相互祝贺说:“眼中拔了颗钉子,真高兴啊!”  相似文献   

4.
金鑫 《华章》2011,(22)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党对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三贴近"不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而且还有现实的指导性.坚持"三贴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和必定方针,是新时期对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新闻质量、服务社会、满足受众需求,增强可视性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做到突出"三贴近"以百姓的视角写新闻,笔者有以下浅见.  相似文献   

5.
一钱太守     
东汉桓帝时刘宠被派到会稽当太守(现浙江绍兴),刘宠上任后,奖励农桑,重修水利,废除苛捐杂税,为官清廉温厚,深得百姓爱戴。几年后朝廷把刘宠调回京当大臣。临行前,有五六位住在山谷  相似文献   

6.
冯瓒驱盗     
中远 《良师》2010,(9):60-60
北宋初年,历经战乱的百姓们终于迎来了太平岁月。但在四川梓州府的剑阁一带,却流窜着一批战争中开小差的散兵游勇,他们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有时甚至进攻官府,使得百姓们难以安居乐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冯瓒被朝庭委任为梓州知府。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百姓思维偏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传统民居选址、布局的风水模式,反映出百姓的一种类比外推式思维;传统民居的对称组群封闭式布局,反映出百姓的一种礼网平衡式思维;传统民居材质的"当下存在"和祠堂的"永存不灭",反映出百姓的一种生息循环式思维.  相似文献   

8.
敦煌残卷不是《氏族志》,不是《姓氏录》,不是否定孙子故里“惠民说”的铁证,它是当时关于“氏族郡望”的常识性、普及性抄件,它以原始史料的形式,证明了孙子故里“惠民说”的合理性、科学性,证明《元和姓纂》的编写体例是孙子故里考证“条其源系,考其郡望”的重要依据,证明《元和姓纂》的编写体例是弄清孙子故里郡望的关键所在。敦煌残卷的编撰年代应为天宝年间,更具体一点说应为天宝十年前后。  相似文献   

9.
父母官一词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其中的父母泛指统治者。在汉代,曾出现了两位取得卓越政绩的地方官员,即西汉的召信臣和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记载:杜诗担任南阳太守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其与西汉的召信臣相提并论,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此时,父母一词已具有了地方官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在《谪居感事》一诗  相似文献   

10.
王充(公元27~96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时坚持批判神学,是一位唯物主义传播思想家。《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记载他的生平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八十感怀     
  相似文献   

12.
"百姓日用是道"是王艮整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其思想内容及其价值,学界论述较多,说法不一。对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应该深刻分析、客观把握。事实上,"百姓日用是道"指明了"求道"的方向,但并不是说学道就是学习百姓的日常活动;"百姓日用是道"体现了圣愚平等的思想,但并非百姓为上的主体观;"百姓日用是道"阐述了人性天生良知的完美性,却不否认"知"及"知"的差别。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与传统的"日用"理论不同,是一种理论创新,很有思想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新时期新闻和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深刻论述了百姓是新闻的关注点,新闻工作者要树立百姓主体意识,要以献身事业、关心人民疾苦的满腔热忱,为观众也就是新闻的服务对象——百姓服务。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党孜孜以求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不管理论研究专家从什么样的角度或视角出发,也不管政府部门对和谐社会的特征、前景有着怎样的概括和描述,社会和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人的和谐,或者说其核心在于百姓和谐。要实现百姓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是基础和前提,而党群和谐、干群和谐的关键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真心为民爱民的"民本"意识,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主要有三种型态 :“主旋律”电影型态 ,“百姓”电影型态 ,“新民俗”电影型态。呈现出民族化、大众化、多样化的艺术格局。  相似文献   

16.
[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译文]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才能让百姓信服?”孔子答曰:“选举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邪恶的人士上。百姓就信服了,反之,让那些奸诈的小人处在高位,百姓就不会信服。”  相似文献   

17.
目前曲阜市开展的"百姓儒学"工程契合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曲阜市建设文明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又响应了党和政府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但该工程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定位、内容、形式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要实现"百姓儒学"工程的常态化发展就必须使之融汇于学习型乡村建设的"主流",以"百姓儒学"工程为平台,找准定位,以民为本,充实内容,创新形式,整合师资,健全设施,使"百姓儒学"工程成为曲阜市建设学习型乡村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8.
"百姓日用是道"是王艮整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其思想内容及其价值,学界论述较多,说法不一。文章认为,对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应该深刻分析、客观把握。事实上,"百姓日用是道"指明了"求道"的方向,但并不是说学道就是学习百姓的日常活动;"百姓日用是道"体现了圣愚平等的思想,但并非百姓为上的主体观;"百姓日用是道"阐述了人性天生良知的完美性,却不否认"知"及"知"的差别。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与传统的"日用"理论不同,是一种理论创新,很有思想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诗人王令一生生活贫困,属于城市贫民。王令一生虽未旅仕途,但对政治并不漠视。其诗歌《原蝗》、《梦蝗》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想象,借蝗灾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和对百姓血汗的无尽压榨,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丁肃清先生的文章以悲剧意识为文化底蕴 ,以百姓视角透视现实生活 ,以简约的文本作为思想载体 ,其独有的话语方式具有独特的魁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