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文献记载 ,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 15 90次 ,较大的改道有 2 6次 ,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 (如题头图 )。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 ① ,史海钩沉 ,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 ,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 ,了解相关史实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1.先秦西汉时期先秦时期 ,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 ,形成多股河道 ,故有“九河”之称。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 ,据谭其骧先生考证 ,在筑堤以…  相似文献   

2.
黄河在商丘的迁徙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上,黄河曾长期流经商丘。黄河下游河道在商丘的历史变迁,根据河道的主要流向,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黄河河道长期在商丘的迁徙,对商丘的自然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新构造运动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以其高含沙量、善淤、善决、善徒闻名于世。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曾多次变迁。综观其河道迁徒,北宋前多在现行黄河以北,向东北注入渤海;南宋至清末,改行今河道以南,向东南经淮河注入黄海;清末至今,复向东北入渤海,河道多呈西南-东北向、西北-东南向成西-东向,与区域内新构造运动断裂线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位处黄河下游上首的黄河新乡河段,历史上灾患严重。特别是在金、元时期,灾害加重,河道迁徙不定,常多股行河。明、清时期,河道虽渐趋稳定,然由于该河段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实为典型的游荡性河段。深入研究黄河新乡河段河道的变迁特点,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该河段防洪重要地位的全面认识,而且对于治理工程的科学实施必将起到重...  相似文献   

5.
清代以来黄河水患不断发生,由于清政府管理黄河体制弊端丛生,治理黄河的理念不当,使黄河频繁改道。黄河改道带来的灾情严重,受灾范围广。利津原有的漕运、商业中心日益凋敝,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并进一步催生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因此黄河改道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尤为密切,特别是黄河利津段河道尾闾的变迁,引发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汾河入黄段河道迁移改道频繁,从该河道所处的自然环境、黄河的顶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进而探求其变迁的原因,为今后该河道的治理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河濮阳河段是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最重的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宿胥口河决,黄河下游发生有历史记载的首次大改道,黄河始穿濮阳境;宋代,因频繁决口,导致濮阳河段变化剧烈;清末铜瓦厢改道后,黄河再穿濮阳境。究其原因,除社会因素和落后的生产力制约外,主要是该河段为泥沙堆积的主要部位所致。  相似文献   

8.
古漯川是历史上的著名大川,自夏禹至唐宋先后称漯川、漯水、隰水、武水和武河等。目前尚无论述漯川全貌及变迁的专著,只是在论证古黄河下游决口迁徙时附带有所涉及。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古漯川下游流经给予了详细的描述,而对于自东武阳以上至出河口之河道只字未提。古漯川是黄河下游重要支流,其河道随着黄河下游屡屡决口、迁徙,被切香肠似的,一次次被黄河所夺占,又一次次被抛弃,直至全部消失。据史料和《诗经》相关诗篇的历史背景及其遗址,查寻古黄河下游主要迁徙过程中涉及古漯川上游河道流经之若干切点,勾勒出古漯川上游河道的流经轨迹,并就相关历史争议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郑州河段位于黄河中游下界和下游上首的右岸(南岸)。黄河自巩义市杨沟进入郑州辖区,流经巩义、荥阳、邙山、金水、中牟五县(市)区,在中牟县东狼村东入开封境内,河道全长160km,境内河道宽5~lOkm。京广铁桥(桃花峪)以上属中游,其南岸为邙山天然屏障,北岸为清风岭黄土高坎;京广铁桥(桃花峪)以下属下游,该河段全靠堤防约束。宽、浅、散、乱,泥沙淤积严重,河势变化频繁,为典型的游荡型河道。郑州河段比降上陡下缓(京广铁桥以上河道纵比为0.25%0,京广铁桥以下为0.18%0)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相似文献   

10.
2001-2002年度山东黄河挖河固堤工程位于黄河下游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境内,上起义和险工(相应右岸临黄堤桩号238+400),下至清三断面(相应南防洪堤桩号20+850),涉及河道长度41km,其中义和险工至朱家屋子9.7km为挖河段,朱家屋子至6断面10.9km为1997~1998年挖河段,6断面至清三断面20.4km为间断疏通段,开挖河道中心线沿现行河槽的深弘线布置。该工程主体挖河固堤施工自2001年10月1日正式开工至2002年4月30日全面完成,历时近5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每年以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口区,并向海域快速推进建造的三角洲体系,它是黄河流域最新的陆地,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的建造和演变过程除与滨海海水动力条件有关外,主要是下游河道频繁变迁和河口尾闾摆动改道影响所致,也受控于黄河特有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北洛河下游河道泛滥决徙日益剧烈,研究其河道变迁已刻不容缓,而明清由于陕北黄土高原破坏性开发,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洛河下游河道泛滥决徙。本文梳爬整理了大量史料,探索明清洛河下游河道变迁加剧的过程,总结其变迁规律,并剖析其变迁原因,以供有关水处部门和环保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运河徐州段部分运道借用黄河,黄运关系十分密切。从明朝中期开始,黄河日益泛滥溃决,为避黄保运,明清两代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中河等几条新运道。运河河道的变迁对明清时期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社会秩序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研究占用黄河河道和防洪工程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黄河河道和防洪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非防洪工程项目现状急需建立有序的占用河道和防洪工程补偿机制 随着沿黄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河道及防洪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非防洪工程项目也与日俱增,就滨城黄河河务局管辖范围而言,截止2006年底,该局所属河道长34.48km,堤防长51.198km。河道管理范围内已建公路大桥一座、公铁两用大桥一座、高速公路大桥一座、  相似文献   

15.
《治黄科技信息》2010,(2):16-17
3月9日,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明确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为无堤防河道的意见》(水建管[2010]65号),同时抄送山西、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西、陕西省水利厅,对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性质作出了权威认定,为黄委在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实行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制度和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黄河汛情的测报、防汛和引黄工程设计,还是水资源的统筹调配、使用费用征收,还是黄河治理开发研究,都需要以准确可靠的河道流量数据为基础。只有做到河道流量测算数据的准确,才能保证黄河防汛及水资源管理置于稳固的根基之上,才能实现决策科学正确、方案切实可行、运行高效有序、结果可测可控,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维持黄河生命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治黄科技信息》2005,(2):15-16
黄河网报道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里,水流冲不走、搬不动的粗颗粒泥沙主要来自哪里?经过黄委多个部门的协同攻关,3月29日,黄委成功破解出了对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影响最大,粒径大于0.1mm,且粗泥沙输沙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400t以上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窟野河、皇甫川等9条黄河重点支流流域内,面积为1.88万km^2。此举将实现水土保持与黄河河道减淤的有机结合,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8.
2000年2月,受宁夏黄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委托,清华大学承担了“黄河宁夏河段防洪及河道整治研究”。作为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清华大学组成了以张红武、郑筱明、王光谦、钟德钰为负责人的项目组.著名泥沙专家张仁担任技术总负责人,历经四年,日前全部完成委托任务。2004年10月22~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在北京顺义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试验基地,主持召开了宁夏黄河防洪及河道整治研究成果验收会,  相似文献   

19.
三杨庄汉代庭院具有多学科丰富的信息和重大的研究价值.经过国内考古学、历史学、古建筑学、科技史学、农业史学等领域的专家考证,大家一致公认,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发现,首次再现了汉代农村的真实景象;首次揭示了反映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庭院与生活环境.同时,也为汉代黄河治理和河道变迁等黄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20.
运用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与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1128—1855年黄河南泛对杞县的城址变迁与固定、防洪系统的修筑以及境域水域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元初黄河于杞县形成三条叉道,直接导致杞县城址的变迁,元末黄河北徙又导致城址回迁;黄河南泛直接促成杞县防洪系统的修筑与完善,重塑了境域水系与湖泊的分布。黄河南泛对杞县的影响深远,是研究历史时期黄河与豫东地区城市关系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