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态或方式例1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冯婉贞》)——等到敌人枪炮第二次攻击,寨中人又像野鸭伏在地上一样伏着了。例2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所有的臣子、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本人过错的,给他上等奖赏。例1句中用名词“鹜”直接修饰动词“伏”,就把寨中人当敌枪再击时伏在地上的动作状态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例2句中名词“面”作了“刺”的状语,就把“刺”这个动作进行的方式表  相似文献   

2.
中学课本《冯婉贞》一文的结尾处有这样几句话:“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课本上注“急逐弗失”为“赶快追击,不要(让他们)跑掉了!逐,追赶。”在此,课本虽未明注“失”,但从译意中不难辨出,其义为“跑掉”无疑,事实上此注不妥。质疑二是“于是众人竭力挠之”的“挠”,课本注为“阻挡”。疑三是“纷纭拿斗”的“拿斗”,课本注者把它视为一个词即注为“搏斗”,这些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冯婉贞》一文中,有“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课文的注释:“鹜伏——像鸭子似的趴着。”《新华字典》、四角号码《新词典》中对“鹜”的解释都是“鸭子”。大部分教师认为课本这样注释,很多词典也是这样解释,一定没有错误了。我觉得这种解释不符合客观事物,不妥当。《冯婉贞》一文写的是清末英法联军入侵我国时,圆明园附近谢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以大无畏的精神抗击英法联军的英雄事迹。如以鸭子的跩、笨、弱懦来解释,岂不是丑化冯婉贞等抗击侵略者矫捷英武的形象吗?显然,这种解释不仅违背文章的主题,也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具体实际。  相似文献   

4.
《冯婉贞》中有“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鸷伏矣”的话。课本对“鹜伏”的注解是:“象鸭子那样伏着”.早见段励勤同志认为“如以鸭子的跩、笨、弱懦来解释”则是“丑化冯婉贞等抗击侵略者矫捷英武的形象”.他以《辞源》所解.“(?)通鹜,疾速的意思”为据,认为“鹜伏”应解释为“迅速地趴伏”.(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三期段文)近又看到王化钰同志也认为“段文  相似文献   

5.
《冯婉贞》中“急逐弗失”句,课本、教参及其它注本一般都译为“赶快追击,不要让他们跑掉了”。其“失”的对象是指“敌人”。粗看此译并无不可,但仔细揣摸,便觉得是说难以切合文中意境.既然“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这次交锋,短兵相接,优势自然在“我”。“敌乃纷退”,婉贞深知这不是逃跑,而是想拉开两军距离以发挥火器之长,变劣势为优势。明知敌人不是逃跑,还会说“不要让他们跑  相似文献   

6.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是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忽东忽西制造假象,误导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进攻的计谋。为了使敌人的指挥发生错误,必须采用一定的佯动来调动敌人,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此计若用于小学生作文之中,与我们前面讲过的“瞒天过海”有相似之处,用大量的假象——篇幅来“欺骗”读者,只是在最后一“击”,让读者顿足捶胸惊呼:“啊……”  相似文献   

7.
1、温三郁是河北省武强县 前西代村的儿童团长,爸爸 是抗日政府的干部,哥哥是 游击队员,在当地是一个革 命家庭。 4、鬼子突然来袭,是因 为叛徒告密,说村里住 了游击队。敌人还扬言: 这次就是挖地三尺,也 要把游击队找出来。 7、几个鬼子端着刺刀冲 进屋里,翻箱倒柜、砸 墙掘地,折腾了半天,什 么也没找到。 8、一个鬼子看三郁和 娘稳稳地坐在土炕上, 狰狞地笑了,以为游 击队一定是藏在炕洞 里了。可是刨开土炕, 还是什么都没有。 9、鬼子用刺刀抵住三 有防良的胸口,问:“游击 队的有?地道口的 有?”三郁娘瞪了鬼子 一眼说:“没见过,什么 都…  相似文献   

8.
雪峰少年     
连绵起伏的雪峰群山,犹如一个个凝固了的绿色的波浪。此时,隆冬已过,湿润的空气中间夹杂着些许冷意。“砰、砰、砰”,山间不时响起枪声。雪峰脚下的月溪山林中,来了许多日本鬼子。他们穿着长统靴,扛着膏药旗,背着上了刺刀的枪,耀武扬威。  相似文献   

9.
良心     
战争发生时,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一个敌人。”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相似文献   

10.
冯婉贞     
角度之一:战中之“战”——冯婉贞和她的父亲在谢庄保卫战中的“斗智战”。冯三保取得防御战的胜利是这场斗智战的缘由,与敌战是“竞火器”还是“竞技击”是智斗战的焦点。三保以“小女子毋多谈”训斥婉贞,使得斗智战不决而决。而后,婉贞伏击战的胜利,宣告斗智战最终以女胜、父败而结束。于此可见,冯婉贞预见英明、策略正确、思想崇高、指挥才能卓越,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巾帼英雄。引导学生弄清这“战中之战”的始末,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写人叙事的能力。教学过程与方法:1、启发谈话:①指出“战”中之  相似文献   

11.
坚壁     
狗强盗,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来,我告诉你:“枪、弹药,统埋在我的心里!”1943年6月作【简评】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抗日军民用多种斗争方式来对付敌人,其中一种是“坚壁清野”,也称“坚壁”,就是把粮食、枪弹等各种物品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坚壁》以嘲弄的口气斩钉截铁地回答敌人,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大无畏气概。每一行诗句,都爆炸着生命的热与力。坚壁@田间  相似文献   

12.
战场上,当士兵与敌人进行肉搏战时,要使用各种柄式武器:刺刀、马刀、刺剑和匕首。来复枪和刺刀的合一,正是冷兵器与火器“交叉”的典型例子。事实上,很久以前,综合兵器就已开始在猎人群中广为流行。18世纪末,行  相似文献   

13.
卢爱侠 《教师》2012,(6):103-103
假日,我读到了一个小故事:一天,拿破仑被敌人追杀。一个皮草匠把他藏在了一堆皮草里,敌人紧跟着追了进来,在皮草店里四处搜查。一个家伙用刺刀向藏有拿破仑的皮草里捅了几下,没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就都走了。拿破仑的卫士赶到了,拿破仑从皮草里爬出来。皮草匠有些好奇:“刚才敌人用刀捅,却没捅到您,您是什么感觉?”拿破仑脸一沉,生气地说:  相似文献   

14.
徐珂《清稗类钞·冯婉贞》上的句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远”是形容词,“我”是代词,按照汉语习惯,代词一般不受形容词的修饰,因此,形容词一经置于代词之前,便活用为动词了,而且无例外地活用为及物动词。典型的例子如《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上的“我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等等。“美我”都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以我为美”。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称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还有使动用法,这种用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一生,是一场无休止的激烈搏斗。要作一个真正的人,就得随时准备面对无形的敌人,面对存在于自己身上能致你于死的那股力量,面对那乱人心志、引你走向堕落和毁灭的糊涂念头。” ——罗曼·罗兰  相似文献   

16.
<正> 朝鲜战场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次战役结束后,战士纷纷为一位奉命留守在指挥所的文化教员请功,可这位文化教员并没有亲临战场立什么战功啊!原来这支部队在追歼溃逃之敌时,个个战士都会用这位文化教员教的一句英语——“放下你的枪”,对敌人展开心理攻势,敌人闻声丧胆,纷纷缴械投降. 他是怎样教会这句英语的呢?“放下你的枪”,英语十四个字母,译音是“普特当尤根”,战士们学了就忘,怎么也记不住.这位教员灵机一动,告诉战士们干脆用“葡萄糖六斤”来记它.这一招很灵,战士们很快就记住了,这被开发出来的智力,后来在战斗中一举转化成了战斗力. “葡萄糖六斤”与“放下你的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这一“教学法”却吻合了一项心理学  相似文献   

17.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1938年作【简评】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像一篇抗战的动员令。诗人用以正寓反的手法,揭示了假使不去打仗的结果:敌人不仅要消灭我们的生命,而且还要在精神上凌辱我们。诗句激越滚烫,如同一声声鼓点。诗人说:“1937年,正是祖国炮火连天的日子。敌人打开我国的大门,如入无人之境。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都要把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相似文献   

18.
宣传战属于心理战范畴。“宣传心理战是一种精神斗争武器。其目的在于影响敌国群众和士兵的意识行为”。宣传战早已被人类用于战争实践,成为战场上的“无形杀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手段的现代化,宣传战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英、美为首的盟军,除了在战场上同法西斯展开殊死搏斗外,还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同敌人展开搏斗,其激烈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硝烟弥漫的战场。 盟军参战伊始,就对宣传战十分重视。相对而言,英国在宣传战方面的“资历”略深于美国。英国早在“慕尼黑会议”之前就成立  相似文献   

19.
物质准备是进行战争的必要前提条件。德国法西斯自1933年攫取政权后,就为发动一场侵略战争积极进行物质准备。由于德国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有限,无力应付长期的消耗战,所以,德国法西斯就确定了速战速决的“闪电”战略。他们的考虑是,在和平时期把国家经济全部转入战争轨道,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尽快用先进武器装备起一支胜过敌人的武装力量,然后突然发动战争,以闪电战方式在短时间内各个击破敌人。二次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的战争物质准备就是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讽刺,这是人们在阶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常用的武器。毛主席说过:“讽刺是永远需要的。但是有几种讽刺:有对付敌人的,有对付同盟者的,有对付自己队伍的,态度各有不同。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讽刺,但是必须废除讽刺的乱用。”讽刺如果运用得好,对阶级敌人来说,能起到刺刀和解剖刀的作用,能层层剥去敌人虚伪的画皮,深入敌人的心脏,致敌干死命。然而善意的讽刺对人民群众来说,又是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砥砺的辅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