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长之首次提出了"文艺美学"这一学科概念,并认为文艺美学是文学批评者的专门知识,文学研究首先应该是一种美学研究。基于此,从上述两个方面论述李长之对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建构史的重要意义,以期进一步梳理中国文艺美学的学科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2.
米晓燕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F0003-F0003
美学来源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艺美学虽然不是直接胎生于哲学,但其观念却受着哲学思想多方面的影响。这是赵东栓教授在《先秦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一书中立论的基础,也是该书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观念和理论的基本思路。综合来看,该书探本寻踪,溯源清流,具有明显特点。从宏观上,作者对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的历史进程做了阶段性划分,认为其发展经过了三个时期。一是原始意识的混沦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代,呈现着各种意识相互混杂的混沦状态,而主导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是前哲学意识,其核心是巫术宗教意识,文艺美学观念的萌芽也就在前哲学意识中诞生。二是原始混沦意识向理性意识过渡时期,商周之际理性意识开始萌发,哲学意义上的萌芽开始出现,以《周易》古经为代表的在巫术形式中产生的“哲学萌芽”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观念和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美学思想根植于“气”的哲学蕴涵。文学的本质、创作、批评以及发展由于“气”而别具特色。“气”使文学在认识和实践上都实现了自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期引申出文艺美学通向未来的路径 :一、从“五四”到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解 ;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 ;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 ;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以期引申出文艺美通向未来的路径,一,从“五四”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论,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期引申出文艺美学通向未来的路径 :一、从“五四”到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解 ;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 ;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 ;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艺美学主张审美创作中,审美者必须心"极深而研几"、"知几"、"见几而作",强调审美体验中的心领神会。"几",指人的生命的一种隐微物质,是生命的原初构成状态,具有原初构成之美。"几"是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奏和旋律的呈现,故不可道破,不落言诠。审美者只有用心灵俯仰的眼睛去追寻与感悟,于空虚明净的心境中通于天机,让自己的"神"与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万物之"几"汇合感应。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道教领袖兼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葛洪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富有意义的文艺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针对儒家“德本文末”的传统文艺观提出了“文非余事”的尚“文”美学观;在尊崇道家所追求的自然美之基础上,针对道家只重自然反对雕饰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匪染弗丽,匪和弗美”的美学观;在探讨艺术的鉴赏时,提出审美鉴赏具有差异性以及艺术的多样性等观点;同时还针对儒家的“崇古”思想提出了文章“今必胜古”的文艺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闫奇男 《贺州学院学报》2010,26(2):29-31,60
文章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建构大学科新体系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该书的创新在于突破旧有框架,开拓创新的研究空间、发掘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文学学科来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论著.  相似文献   

11.
“迷惘的一代”和“伤痕文学”这两个文学流派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国度,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相似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迷惘的一代”作家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一些作品作为经典和名著而留存下来;“伤痕文学”由于思想性上欠深刻和艺术手法的幼稚,很少有作品作为经典留存。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近年国内多个地区地域文化研究的再度兴盛,已具有一定学术基础并酝酿着突破的岭南文化研究也有再掀热潮之势。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吴承学、翁筱曼发表《“岭南学”刍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正式提出了“岭南学”的概念并首次进行“岭南学”学科建构的理论探索,引起了学界关注。笔者以为,作为学科意义上的“岭南学”概念的提出,是颇有学术见地也是有重要意义的,这可能是将一般意义上的岭南文化研究提升到新的学术层面的一种努力,也可能是岭南文化研究在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学术积累、学术史反思之后进行新探索、寻求新发展的一种表征,也有可能带来岭南文化与学术研究的一次显著进步。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发轫时期.在这一时期,"艺术"和"艺术家"概念开始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文艺复兴时期的"比较论"(paragone)既见证又极大促进了这一重要发展."比较论",即关于绘画与诗歌以及绘画与雕塑之相似性和相异性的热烈探讨,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艺术家的热情和关注.因此,通过考察文艺复兴时期"比较论"兴起的原因、内容及其对当时艺术实践以及视觉艺术和艺术家地位的影响,可以揭示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整体的思想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引起了“新黑人”思潮的发端.以哈莱姆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黑人文艺运动,常常被称作“哈莱姆文艺复兴”或“新黑人运动”.新黑人们拥有鲜明的种族意识,对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自豪.左拉·尼尔·赫斯顿就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升起的一颗明星.赫斯顿在创作中突破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种族、阶级、性别等多重障碍,塑造了积极的黑人女性新形象,开创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先河.一些后起的黑人女性作家,如爱丽斯·沃克就把赫斯顿视为自己的“女性祖先”.赫斯顿对黑人作家创作立场的认识,对黑人女性自我的积极肯定,对南方文化艺术特征的真正传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34-45
将英国学者温彻斯特《文学评论之原理》一书完整介绍到中国来的是梅光迪,他也是正式将这部著作内容引入中国现代高校文学教育的第一人,最初此书的主要内容作为梅光迪在南高师暑期学校里教授课程的讲义,后在其支持下由学生译出全文。汉译本《文学评论之原理》不仅保留了原著中20世纪前后西方文论建设的诸多成果,而且在具体译介过程中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例子置换。此书在译介、传播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应引起学界更为深入的关注,因为这不仅是考察梅光迪文论贡献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角度,同时也是理解当时中国文论教材建设主要特点及文论知识建构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18.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建构与批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体系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文学场中影响着文学发展和对文学发展如何评价的重要问题.中国当代现存的文学批评虽然有多种批评体系和多种话语系统,但是缺乏能够对当今文学进行有效阐释和批评的原创性文学理论.我们的批评体系和批评话语没有形成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文学批评机制,以应对当今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批评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批评机制和评价机制,尤其是多种原创理论的建立和共存,多种批评体系的平衡共存形成一种合力,对当代文学作出合理而有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要"认识他物",逻辑上须得主体中有他物的规定性,并知道它。感觉的身心过程得以将他物一些规定性的信息传入主体心中,心理是有知性的,但还必须通过主客体分化过程和意向性行为方能识别心中关于他物的信息。研究表明,是儿童有意动作能力的发展引起感知的主客体分化,感觉与行动的协调过程又将他物的客观意义整合到心理感觉中而形成意向性。知识的实质也在于正确表征了外界事物的客观意义(各种内外关系与规律)而不是其确切的形貌如何。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命题,其内涵编码围绕"狄奥尼索斯精神"和"阿波罗精神"的辩证运动展开,其逻辑构造融合了众多西方近现代美学与伦理学资源。对朱光潜这一理论编织过程进行详细辨析,同时探讨其"人生的艺术化"之必行性及可能性,从而完整展现这一命题所提出的意图、构造程序及所欲达到的最终效果,这对完整深入理解朱光潜的美育理论,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