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出洋肄业局与游美肄业馆(后更名为"清华学堂")是清末两次大规模赴美留学运动中重要的留美预备学校.本文通过对两所学校的时代背景、基本情况、学校职能、发展命运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清末中美教育交流中,中国对待美国教育的态度以及中国自身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清末的留美教育,已被很多学者研究和注意。作为留美教育的机构载体——出洋肄业局,却总是被忽略。出洋肄业局虽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但是其开拓性、重要性、前瞻性应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出洋肄业局培养了优秀人才,推动了留美、留日的浪潮,促进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促进了大使馆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可被看做是大使馆的前身。  相似文献   

3.
容闳的尴尬地位与中国幼童驻美肄业局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留美幼童的命运充满了时代的悲剧色彩.而作为他们前辈和引路人的容闳,其在中国政界的地位也十分尴尬——既要做实际工作,又不能主持大局、所以,当清廷决意撤销肄业局时,无论蓉闳做出多么大的努力,也挽救不了中国驻美肄业局中途夭折的命运。而李鸿章在任用容闳问题上的一波三折,反映了洋务派官僚中坚人物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困窘与作为。  相似文献   

4.
浅谈学分制下新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中出现提前毕业、延期毕业、结业、肄业的毕业生群体。本文针对延期毕业、结业、肄业三种新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些毕业生群体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开学伊始,中国矿业大学迎来了一名特殊的新生——山生云。这名24岁的新生,被老师称为"最励志的新生"。6年前,山生云已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后来他在网络游戏中迷失了自己,在大四那年被学校劝退。当时山生云年轻气盛,认为无须文凭也能闯出一番事业,于是拒绝老师的留级建议,肄业踏入社会。  相似文献   

6.
王亚南为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他在赴日本、德国游学研修之前,曾就读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教育学系。有关他入读中华大学和转入中华大学教育系的时间,以及是否可以视他为该校或该系毕业生等问题,历来存在着诸多歧见。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认定他于1922年春入读中华大学预科,又于1923年秋考入中华大学经济学系,并于次年秋转入该校教育学系;后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修完大学第四年的课程,因而宜视其为中华大学教育系肄业生。  相似文献   

7.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学生中的异类,他没有取得学位便提前回国,以往的学者对此的研究多停留于外在事实层面,而忽略了诗人心理世界的独特性。从朱湘的应激心理、孤独心理和性爱心理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诗人留学期间的心理状态,以探求其肄业归国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和我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加强,笔者认为:应该在在学生注册管理制度、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与鉴定制度、学生欠交学费催缴制度、对违纪学生处理制度和学生结业与肄业制度等五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阿部洋博士自发表处女作《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活动》以来 ,以大约 1 0年时间专心致力于清末教育史研究 ,相继发表了如下论文 :《教育史人物研究的课题与方法———以近代中国为例》、《东方杂志所见的教育史料》、《清末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近代学校与中国农民———清末毁学暴动的考察》、《中国近代教育的特质———舒新城的论说》、《清末的近代学校》、《清末学堂的设立和管理》、《清末学堂考》、《中国近代史上传统与输入外国教育问题》、《旧中国的教育结构》等。这些论文构成了本书的骨架。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一下这些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在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中,两所"嘉定府中学堂"相继在成都和乐山开办。这两所学校的创办,得力于一些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如吴天成、廖赞裳、王祚堂等。还有一批巴蜀文化名人也与这两所学堂发生了重要关系,如吴虞、萧湘、吴芳吉、郭沫若、曹葆华等。文章力求借助一些新发现的史料,还原这两所中学的创办过程以及相关的人事关系。由此透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在剧烈的文化转型中的种种状况,让一批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浮出历史的水面。  相似文献   

11.
清末是中国学校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时期,当时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以<万国公报>等为主要舆论阵地,提出建立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的新式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方案,从而诱发了清末教育改革运动.因此,我们今天探寻清末中国新学制改革的思想来源时,不应忽视或回避在华新教传教士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有关教育史、体育史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学校体育产生于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起源于清末时期的京师大学堂;我国最早设立体育专业的学校是清末时期的"中国体操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3.
《各书院膏火碑记》是一方典型的告示类碑刻,记录了清末广西对于边远地区生员的助学问题。在这方碑刻中出现了一些俗词,如膏火、边课、肄业、注册等。这些俗词有些已成为历史名词,有些经过意义转换后仍然为现代汉语所沿用。对这些俗词的考释既有助于考察近代汉语的演变,也有助于了解清末广西省府对于边远地区生员的教育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14.
从百年前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的论断至今,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教育从来就不是学校单方面筚路蓝缕的专项工程,而是承载“中国梦”的百年大计.在我国近现代追求“中国梦”的征途上,教育曾进行过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实现了由封建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转变;第二次是新中国教育体系建立,学校教育规模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教育的百年进程中,民国学校历史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学校历史教育是对清末新式学堂历史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学校历史教育的数次改革,都可以从民国学校历史教育中找到踪迹和例证。然而,对民国学校历史教育史的研究在整个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还处于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6.
清末的中国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附属品,但我们不应忽视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教会女学的产生,改变了清末中国妇女教育的现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女子学校。这种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  相似文献   

17.
设计教学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清末兴办学校以来,即提出教学方法的改良。清末至民初是通过向日本学习搬来了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以后直接取法欧美,西方教育新思潮逐渐地介绍到中国来。1917年陈独秀在《近代西洋教育》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国模仿西洋创办学校已经数十年,而成效毫无。学校处...  相似文献   

18.
湖南在清末兴起了办学热潮,社会集资办学成为增加教育投资的重要途径。清末学校分为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类,公立学校是指集公款、公产办的学校,一人或多人出资的为私立学校。社会办学在清末湖南教育发展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08,(4):F0004-F0004
深圳市福刚区新沙小学创办于清末民初,是一所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同时又是一所现代化、生态式气息浓厚的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全国文明礼仪普及活动水范基地学校、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师训计划实验基地和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  相似文献   

20.
清末的女子职业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的女子职业学校杭州大学教育系谢长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子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然而,至清末,由于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教会女学的蓬勃发展,以及西方教育制度对人们的启示,要求女子受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于是,女学在清末象一颗破土而出的鲜嫩小草一样,在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