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大事记与“史”的关系大事记和年谱在性质上和技术上都是相同的一种编年体史学著作,差别在一记事,一记人。大事记(年谱)与“史”(传)是并列的、彼此独立、相辅相成的。1987年有人写关于大事记的文章,其题目就叫“编史工作的第一步”。这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大事记是将收集到的材料排列甲乙,供写“史”参考。我国古代史书有很长历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但不外刘知几在“《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则编年、纪传。均正史”.(《四库提要·编年类序》)又,“纪传编年,未有轩轾”。(章学诚:《史考释倒》)可见编年体这种史书体裁,较之纪传,并未有粗细前后之分。  相似文献   

2.
知识与趣味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这本书上起先秦,下至明代,共选辑文章222篇,而且选材也十分广泛,兼顾到各种文章体裁的艺术风格。“观止”二字最早出自《左传》: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见舞《韶箭(萧)》,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这些音乐舞蹈妙极了!其他的不必看了。后来人们便用“观止”称赞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古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究竟谁是最早运用通讯体裁的记者?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最早运用通讯这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大致要算是第一个新闻记者王韬了。”另一种说法是:“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运生为始”;或者说通讯体裁是黄远生“首创的”。有的文章则又把黄远生的通讯叫做“报刊通讯体裁的雏形。”主张王韬说的理由是:“王韬曾两次到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历,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1870年普法战争进行期间,他亲身目睹战争情况,执笔写成《普法观战记》一书。后来去日本,又写了《扶桑游记》。这新鲜的见闻,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据查,《普法观战记》实为《普法战记》。普法之  相似文献   

4.
一、“目录”、“书目”二者的异同表现在哪里?首先,“目录”与“书目”有着不可分割的“近亲血缘”关系。将“目录”二字结合成一个文献的名词,至迟始于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时候。《文选》任昉《为范始兴求立太宰碑表注》:引《七略》说:“《尚书》有青丝编目录。”可见在刘向之前已有一书的目录了。《汉书叙传》载,“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东汉的班固已把刘向“辄条篇目,撮其旨意”的文章叫做“目录”了。刘向首开叙录体裁记录图书(即“解题”),这是我国目录学史中的优良传统之一。“目录”一词往往还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名的学家、史学家和编辑家,他《史记》而开创的纪传体成为我国历史的规范写法。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古今学都对《史记》有着极大的兴趣。“历代以来有众多的学研究和注解《史记》,积聚了丰硕的成果。粗略统计,迄今累计有论4000余篇,论300余部,字数12000万字”。《史记》不仅在学与史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首创了纪传体的编辑学体裁。司马迁编辑《史记》,投入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6.
“两会”报道年年求创新。回顾近两年的“两会”报道,《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报纸开辟的日记体裁的报道呈现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日记体裁在“两会”报道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关于新闻特写的概念与前苏联及西方均有别。前苏联有关“特写”的界定相当于中国的“报告文学”,西方所说的“特写”则指“非纯新闻报道”,范围甚广。 五十年代,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曾用高尔基、波列伏依的基本观点来界定“特写”的概念,并加以发挥,刘白羽写的《论特写》(见《新闻战线》1958年第1期)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他写道:“近数年来,特写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从苏联介绍过来的。”“特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应当和诗歌、小说、戏剧  相似文献   

8.
标题与体裁     
标题的确定与文章的体裁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显而易见,不同的文章体裁决定和影响着题目选择。从语言标志上看:叙事,写景、抒情性文章在题目上常常有“访问记”、“见闻”、“纪行”、“赋”等词语,如《春节肥西行》、《春节前夕访灾区——河南省驻马店地区见闻》、《租国西北角采访纪事》;  相似文献   

9.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编辑家。“他所编纂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缉要》),在中国史学史、文学史及编辑学史上树起了一窿丰碑。《史记》在中国古代编辑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划时代的,它使史书的编辑体裁、编辑体例、编辑内容都焕然一新,为后世历史著作的编纂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1 扩大“多表列类”的应用范围《中图法》第三版在法律类中首次实行了“双表列类”法,效果很好。然而它在整部分类法中应用太少,亟待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文学类,一向是“先国别后体裁”方式列表,而在《中图法》(少儿版)中,改为“先体裁后国别”的形式,其实后种方法同样适  相似文献   

12.
陈实 《传媒》2003,(5):45-45
高凯明文崇孙犁,体近四叶,风格于清简潇散之外透出从容徐婉,思想在朴素平淡之中藏有深曲悠远,几乎篇篇有别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轻松,读起来愉快,即使像卡尔维诺那样头朝下脚朝上地倒立着读,大概也不会累的。 《简朴生活》收入散文18篇,体裁、风格与他的《静流则深》基本一致,还是有那种齐鲁的豪爽和岭南的灵秀,还是有他个人体性的自然流淌。不同的是,两本书成了两个创作阶段的象征——90年代守住的是“宁静”,新世纪则走向了“简朴”。我把两本书的60多篇文章一一读过,相信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某种内在的创作规律或趋势隐匿其中。 散文有“大”有“小”,有人善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是论各种自然现象和文学创作关系的,而它首先论述的就是自然景色影响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得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精辟结论。那就是说,作品中的情来自物,而辞则表达情,因而作品的言辞必然是外物的折射,可以“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无论文学体裁或新闻体裁,都离不开写物。问题是文章在进行必要的景物描写时,怎样才能做到“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呢,南朝刘勰总结《诗经》的经验值得借鉴,他提出的“以少总多”论点是很可贵的。他说的“少”,虽指少量的文学语言,但主要是指最有特征的事  相似文献   

14.
在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社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解放军报》评论员文章《“台独”即意味战争》和《安徽日报》经济时评《警惕加重农民负担新动向》三篇作品,获得言论作品一等奖,并以高票一次通过,十分难得。 当今,中国媒体的言论作品实际上已成为新闻体裁里的“小语种”。虽然在新闻界一提起“言论”二字,人们都会以“灵魂”、“旗帜”等等  相似文献   

15.
《两汉三国学案》是清末民初一部重要的学案体著作,在编辑思想、体例和按语上均特色鲜明,对当今的学术史编纂仍有参考借鉴价值:编辑思想明确,以“明道”为根本宗旨;编辑体例创新,综合了学案体和纪传体两种体裁,对学案体史书进行了大胆创新;按语精辟,编纂者的学术独立性鲜明.  相似文献   

16.
有话就说     
《上海档案》编辑部: 今年第2期李真、段荣婷的《论档案文献及其与档案、文献之间的关系》一文,讨论了档案、文献和档案文献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文中引用了国家标准局1985年出版的《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中文献定义“记录有信息的一切栽体”,经查,对手头的材料(1986年出版的《文献工作国家标准汇编》(二)),却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栽体”,引文有错,特别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     
王韬长期僻居香港,《循环日报》的评论在他所处的时代是声微音弱,对内地影响不大。而内地报刊的评论,内容不是《西学原出中国考》就是《中国宜亟富强论》,互相抄袭,陈陈相因。而且,体裁上与科举试题类同,篇幅必须凑足一千二百字左右,即便意竭词穷,也要铺陈到这个字数。更有甚者,每逢省乡试之年,各报都要延聘已中科举之人拟作闱题文,代替“论说”刊出,教人破题,预习八股。评论文坛的这种陈腐气息,直到以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评论为代表的“报章体”问世,才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18.
飞花拾零     
世界十大报纸美国的《纽约时报》、瑞士的《新苏黎世报》、法国的《世界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和《卫报》、中国的《人民日报》、南斯拉夫的《战三报》、联邦德国的《世界报》西班牙的《阿贝赛报》、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本报讯的含义一、它是本报消息的标志。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体裁不是属于通讯,也不属于评论,而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传递新闻信息的体裁。二、它表明这篇稿子系本报记者、通讯员采写的报道.严格意义的“本报讯”应当是“独家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释了“类“序”二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分析了文字的产生且将其运用于文献记载、礼乐制度的制定及《诗》《书》《易》《礼》《乐》经典的形成等“类序”问世的文化背景。认为“类序”起源于孔子整理六经与聚徒讲学,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孔子诗论》包含有总论《诗》旨以及颂、大雅、小雅、国风各类诗旨的讲解论述文字、对《诗》中内容主旨相近各篇的比照分析文字、对单篇作品主旨的剖析评论文字等,是现存最早的“类序”。“类序”的诞生,开创了文献研究评论的先河,奠定了中国目录学的学术基础,创立了“序”类文章体裁。“类序”在中国文化的沟通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怎样教写作课,恐怕是一个老师一个教法。沈从文教授是怎样教的呢? 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中,一年级有《各体文习作(一)》,二年级有《各体文习作(二)》。这两门都是必修课。我上大二时,沈先生教我的《各体文学习(二)》。这已是四十三年前的事了,但有些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沈先生上课,没有教案,不发讲义,学生一般也不记笔记。他讲课从来不成本大套地讲什么定义,什么写作方法等等。沈先生讲课的口才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